Science:怎樣閱讀科學文章

2020-12-25 生物谷

(圖片摘自Sciencemag.com)

2016年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Science雜誌的專欄作家Adam Ruben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對閱讀文獻的技巧談了談自己的看法。簡要敘述如下。

「從來沒有什麼事像讀文獻一樣,讓你覺得自己蠢到家了。

我記得我第一次讀這類超級晦澀難懂的文章時是在讀大學時期,當時我們被要求每周必須通讀並討論一篇新發表的文章,但我的確讀不下來。

於是,我每周都坐在桌子上,兩眼盯著文章中的每一句話看來看去,半天以後我才發現我一點知識都沒學到。等到每次上課時,我腦子裡只有一點是清楚的:我讀過這篇文章。然而,當老師就文章的內容提出一個問題時,我都不知道她在問什麼。沒辦法,她又換了一個更為簡單的問題,可我還是不知道她在問什麼。特麼的我真讀過啊!

這種經歷就像在幼兒園的時候:當我剛讀完一本超過我年級的讀物時我會感到十分驕傲,但如果你問我書中的任何內容,我卻答不上來。

在參加了幾次課後,我決定不能這樣下去了:在我沒有讀懂一篇文章的時候,絕不去讀下一篇。然後,我拿著當周的文獻去到圖書館。注意,不是普通的圖書館,而是一個灰暗的小型生物學圖書館,裡面充斥著世界上最奇怪的生物:蟲子和博士後。

我將文獻放在一張大大的、空空的桌子上準備開始擼。為了避免幹擾我當時也是絕了:1、避免同學朋友叫我喝酒,我故意選了幽暗的,人流少的前廳;2、避免電話騷擾,我看了一下,哦,1999年,沒有電話呢還。

最重要的,如果我有一句話裡一個字看不懂,那就不能往下一句去。除非通過查字典找到這個字的意思,然後保證整句話理解通透了。

記憶猶新的是一個叫「exogenous」的字,這個字我之前不認得,但過去經常會略過去,然而這是錯誤的做法。

整篇文章(一共三頁)通讀下來,花了我兩個多小時,但這次,我保證我理解了。

然後我想到:喔,我拿下了,拿下了!

忽然又想到:特麼的,我還要再來一次?

 

以上是我的個人經歷,如果你剛開始學術生涯,那麼也許你會面臨相同的困境。我將列舉你在讀文章時會經歷的十個不同階段,這會幫助你更好的去認識自己。

1. 樂觀。這能有多難,你輕輕地給自己一個自信的微笑,一天喝八杯咖啡都沒事有一大堆的終身教職等著我呢。畢竟自己已經讀了幾十年的文字了,文獻有怎麼樣,不就是字麼?(真的嗎,傻乎乎地)

2.害怕。這時候你會有這樣的感覺:噢,這些才不是文字呢,簡直了,然後你會慢下來,開始分析音節,研究術語的語法,查閱縮略語,一遍遍地重複。恭喜你:題目終於看完了!

3.後悔。你開始認識到這工作也許要花費比想像中多得多的時間。為什麼?你難道以為坐公交就能順便讀篇文章嗎?這時候你會感覺時間真的不夠用。然後就是開始妄想,你會妄想自己生活在60年代,辦公室中有一堆蜂鳴器,然後隨便一按,「Phoebe,取消我一月的計劃。你會妄想是不是這篇文章有更精簡的版本,比如250字以內的?

4. 投機取巧。為什麼?這是什麼?摘要嗎?雜誌的編輯們肯定知道沒有文章是理解不了的,乾脆找他們要摘要得了。我想要一個短一點的版本。好吧,就這麼幹。

5. 困惑。什麼玩意兒啊,這篇文章的摘要到底想說什麼?為什麼40個字的句子會這麼長?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縮略語?為什麼作者要用「Characterize」這個字五次這麼多?

6.分心。有沒有給鴨子用的智慧型手機呢,如果有的話,應該怎麼工作呢?這種設備能拿來幹什麼?…Paul Simon的那首歌中的歌詞「You can call me AI」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擁有一個麵包機人生是不是會變得不一樣?那首先是不是需要買酵母,酵母貴嗎?沒幾天就能自己給自己做麵包吃,味道跟買來的肯定不一樣。…Paul Simon還活著嗎?最好查查維基百科,有時候會把他跟Paul McCartney 或者Paul Shaffer搞混了

7. 意識到時間已經過了15分鐘,而你卻還停在上一句中。

8. 下決心。好啦好啦,這次要來真的了。真的真的要讀了,好的,深呼吸。現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讀文章紙上的墨點點,一個,兩個,三個

9.發狂。這特麼是個人寫出來的句子嗎?誰能讀懂!!!

10. 對人文學科的發展歷程陷入了沉思。學術類文章如果寫在非學術期刊上是不是會好懂一點?

 

科學類文章是很奇怪的東西。我們為了寫這麼一篇要花幾個月甚至長達數年的時間。我們用晦澀難懂的語言去描述,甚至別的同行都不一定會懂。我們把它放在付費網站中,需要花34.95$可能才能買到。我們自己不一定能搞定,因此我們需要召開「journal club」去完全理解一篇文章。

你能想像如果主流期刊中的文章都像科學類文章會怎樣嗎?考慮一下,《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突然出現了48個作者。或者在《經濟學人》雜誌的一個小方塊的文章也需要作者對其寫進去的每一個東西做詳細的描述,比如公司的地址,生產商信息等等。

你們明白嗎,科學類文章富集了人類智慧,需要利用高度集中的精神來理解其中的奧義,而你僅僅覺得它寫的不好。對於剛剛入門的孩子們,歡迎你們。但抱歉的是,即使我們非常希望寫的通俗易懂,然而有時候由於學科專業過於深入,我們需要大量的專業術語。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即使是黑莓手機,如果是鴨子的話,也用不慣的。

(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生物谷推薦英文原文報導:How to read a scientific paper

 

相關焦點

  • 如何在《Science》科學雜誌上面發表文章| 詳細說明
    但《科學》雜誌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誌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科學》雜誌屬於綜合性科學雜誌,它的科學新聞報導、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誌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科學》雜誌的宗旨。    Nature和Science作為國際頂級綜合性刊物,享有極高的聲譽。
  • 科學教材專輯:HSP Science Leveled Reader 可點讀PDF(分級)
    這套《science fusion》是美國德州公立小學科學教材,從k到grade 5(幼兒園-小學),共6個級別。
  • 孩子科學啟蒙經典,美國頂級科學教材science fusion英文版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套美國頂級科學教材,哈考特HMH出版的科學教材science fusion,一套生動有趣的科學教材,不是死板的教知識點,而是很有味道的教小孩怎樣認識這個世界!文末可領取。下面給大家細數一下它為什麼被稱為美國頂級科學教材一、知識點深度螺旋上升全套教材內容涵括了科學方法、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物質科學四大塊。
  • Escience3000 ∣ 美國STEM教育科學學科智能學習系統
    美國共同核心科學和技術科目讀寫能力閱讀標準也從知識和想法的整合、關鍵的想法和細節、獨立和熟練地閱讀和理解複雜的文學和信息文本等多方面進行了要求。具體來看看美國的科學教材,在每學期開學都會強調一遍科學的研究方法。Be a Scientist: 要像科學家一樣,用科學的方法去學習科學。
  • 數字社會的隱喻:開放科學(open science)
    本期推送為你分享了其中對於「開放科學」(open science)一詞的解讀,也是我們對這一系列的最後一期推介。在這篇文章中,Benedikt Fecher和Tony Ross-Hellauer解構了開放科學這一隱喻。我們看待「開放」的視角不同,開放科學既可以被理解為同義贅述,也可以被理解為反義對立。
  • 美亞五星科學類圖書《Scholastic Science Vocabulary Readers》科學詞彙 pdf+mp3
    科普書籍的接受和受歡迎程度遠不及故事書,除了主題本身的客觀抽象以外,其中的science vocabulary也是一大「元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低的科學詞彙,不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卻越來越受到學校課程以及大型考試、競賽的青睞。
  • 怎樣提升文章閱讀量?
    文章閱讀量怎樣提升?除了分享不同平臺外,有沒有方法和技巧來提升文章的閱讀量?有沒有方法和技巧來提升文章的閱讀量?我們想看的優質內容,應該就是我們應該堅持製作內容。其次,有吸引力的標題標題足夠有吸引力,標題會直接影響讀者打開閱讀,標題和內容相符合,避免標題黨影響後期取關。
  • Science:自然選擇怎樣影響有機體的適應能力和進化
    最近來自蘇黎世大學、聖塔菲研究所等的研究者在Science發表文章,通過對螢光蛋白的定向培養實驗,發現蛋白質的演化受到選擇壓力大小的影響。經典的達爾文進化論認為自然選擇引起生物適應性變化,進而發生進化,而這項研究則認為適應和選擇可能是同步進行的。
  • 淺談美國數據科學(Data Science)專業
    例如在美國最大的媒體公司NBC Universal和體育公司MLB做data science,這些傳統公司現在很需要會處理數據或者「大數據」的技術人才。過去大家覺得數據就是在Excel裡隨便拖拖拉拉就可以了,現在發現Excel連數據都裝不下了。現在「大數據」這個詞非常火熱,其實這就是數據科學一個很重要的應用領域。
  • 託福閱讀想滿分,到底怎樣閱讀文章?
    對於這個分數段來說,以及當你很穩定的達到29分之前,你採取的閱讀文章的方法,應該是讀一段,然後做相應的幾題;然後再讀一段,然後再做相應的幾題;然後再讀一段,然後再做相應的幾道題。這種層層推進的方式,其實在SAT的閱讀當中也應該採取這樣的閱讀方法,唯一有一點點意外的估計就是雅思考試,雅思的閱讀挺邪性!
  • 團購 英文原版Horrible Science噹噹獨家正品《可怕的科學》
    大量的科學詞彙和表達方式,可能是第一次接觸到。我們也問了一些讀者的閱讀感受,他們說,是有點難,不過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因為孩子們對這些科學概念並不完全陌生,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都有接觸到,所以很多情況下,可以根據上下文「猜出來」那些生疏的單詞和句子是什麼意思。
  • 科學啟蒙總教材:比爾教科學+兩部Science Show下載
    上一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科學啟蒙的總綱(回復K01,查看《大預習原理》)。
  • 貶低他人的工作,發了《Science》被懟!以後寫文章要謹慎!
    意思是我們沒有說你們在1995年製備的Ni/MgO催化劑不好,而說的是1974年文獻報導的Ni/MgO催化劑(但是小編找了一下,在Y&S的Science研究文獻中,並沒有引用1974年的文獻,事實是引用了2004和2014年的文章,不過確實都不是H&R的研究文獻)。
  • 學習怎樣在《Science》上發Letters|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截圖引自科學網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6/427632.shtm能在CNS上發表論文自然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不過CNS也不光是只刊發論文,還開設有一些其他欄目。
  • Featured Student || How to Learn Science Well
    Featured Student || How to Learn Science Well怎樣學好科學 ‖ 西安梁家灘國際學校傑出學生專訪Congratulations to Jasmine for Winning
  • 考研英語:怎樣看閱讀文章?
    【摘要】大家肯定看多很多做閱讀的方法,我們在借鑑的同時,應該尋找適合自己的。拿到一篇考研英語閱讀,該怎樣從整體上把握呢?   【摘要】大家肯定看多很多做閱讀的方法
  • 科學聲音公益學院 | 第十四期:怎樣開展科學課外活動
    科學聲音公益學院 | 第十四期:怎樣開展科學課外活動 2020-12-04 14: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連發3篇中國學者文章,呼籲對野生動植物的關注
    3月27日,最新一期 Science 同期發表了來自中國學者的三篇文章(Letters)。這三篇文章均關注和呼籲中國野生動植物。當前的法律保護稀有的、有益的,具有經濟或科學價值的陸地和水生野生生物物種,但並未區分圈養和野生種群。例如,梅花鹿是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但也在商業繁殖名單上。野生種群與圈養種群之間無可區別的差異,這為非法野外捕獵後混入養殖並流入市場提供了機會。同時,我國受保護物種名錄已經近30年沒有更新,僅涵蓋了大約三分之二的本土野生物種。
  • 怎樣閱讀和賞析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就像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如果只是泛泛而讀,你看到的只是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而精讀和賞析就像是在潛水,只有真正深入海底才能一窺冰山全貌,去發現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文章的言外之意,作者的獨到觀點,以及謀篇布局的別具匠心。讀懂文章,賞析文章,這個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無非是多積累,多查詞典,如果還有補充的話,那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麼。
  • 考研英語閱讀文章來源
    考研英語閱讀文章都來源於哪兒,你知道嗎?了解文章來源可以讓小夥伴們在複習中更有針對性,下面是近十年考研英語作文的文章來源,大家可以全面了解一下。了解文章來源可以讓小夥伴們在複習中更有針對性,下面是近十年考研英語作文的文章來源,大家可以全面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