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開眼睛,捕捉時光流動的痕跡。
9月26日,格致論道·灣區第7期「拾光旅行」活動在廣州南沙區少年宮順利舉辦。本場講壇由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主辦,南沙區科學技術協會和「潮學家」協辦,是2020年南沙區全國科普日分會場之一。
從火星探測到兒童建築,從青塘少女之墓到候鳥之旅,從兒童繪畫心理到AI視力預測,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帶領我們踏上了一段穿梭時空的拾光之旅。
趙宇鴳 :《出發吧,火星車》
去往火星的衝刺開始了。今年夏天,備受關注的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終於開啟了它的火星之途。火星上真的有水嗎?火星會有生命嗎?火星適合人類居住嗎?火星車會在哪裡登陸火星?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月球與行星科學中心副研究員趙宇鴳,一直在火星曾經有過液體水的環境中探尋火星水、環境變遷和生命宜居性的線索。夜空中漫遊的火星,總是激勵著人類的幻想,讓我們一起走進火星車的紅色星球歷險記。
馮果川: 《和孩子在一起》
腳手架支撐起房屋,而建築搭建了整個現代社會。我們周圍的房屋、社區和城市,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存在,它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使人們走到一起,同時也把我們分隔開來。那屬於孩子們的建築應該是什麼樣的?馮果川試著找出答案。他發現,兒童建築是大人們在喧鬧中建造的秩序,也是孩子們洞察人類世界的窗口。
鄒發生: 《空中大遷徙》
每一年都有這麼一些鳥類,踏上長達幾萬裡的艱辛旅程,飛往遙遠的南方過冬。它們就是遷徙鳥,穿越了群山河流、風暴雷電,目標始終如一。在漫長的旅行中,超高層建築折斷了它們前行的翅膀,玻璃砌成的大廈反射強光令它們迷失方向。它們為什麼會遷徙?要飛往哪裡?遷徙鳥通過什麼導航找到目的地?人類能為它們做什麼?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鄒發生研究員給我們帶來了一場「候鳥回歸「的故事,踏上鳥與夢的飛行之旅。
劉鎖強 :《考古,在時間中穿梭》
南粵先祖何時開始繁衍生息?何處找尋最早的「廣東人」?13年來,他仔細探查行徑的每一寸土地,將三維重建技術注入田野考古,只為了那些久被遺忘的歷史記憶,能用手鏟逐步復原出來,他就是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主任劉鎖強。從蹲踞在墓中的青塘少女到粗糙不規則的加工石器,他帶來了一次穿越萬年的對話,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和豐富的想像,勾勒出遠古嶺南的歷史長卷和鮮活畫面。
嚴虎: 《孩子的童畫王國》
繪畫是兒童的印記,他們在紙上肆意塗抹,伴隨著咿咿呀呀的言語和歡笑。隨意的波浪線條、雜亂無章的圓圈,都是他們展現內心世界的工具。天空為什麼會是彩色的?紅色、藍色分別代表了什麼?孩子的塗鴉裡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小秘密?知名兒童繪畫心理醫生嚴虎用三招,教我們讀懂孩子的「畫中話」,他還在現場隨機選擇一副兒童繪畫進行解讀,得到了現場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晏丕松 :《眼科裡的AI》
人類85%的信息都是源於我們的視覺器官。眼睛擁有精細的組織結構和1億個感光細胞,可以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讓大腦感知,它們是身體中最複雜、工作最辛苦的器官之一。在中國,每2個青少年就有1個是近視,手機、電腦、電視…無處不在的電子產品讓孩子們的世界變得格外模糊。近視是怎麼發生的?我們該如何去預防?來自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人工智慧研發部的特聘醫學專家晏丕松老師,帶我們感受了「當眼科遇上AI」發生的奇妙效果,讓觀眾驚呼神奇。
10月17日網絡平臺線上首播
據悉,本場講壇主持人是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廣州分所副所長苑明哲,他幽默的主持風格,讓觀眾們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
10月17日,本場活動將在各大網絡平臺線上首播。首播連結將在10月16日推出,請持續關注。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晴 通訊員 蔡浩梅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