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諾依曼是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他除了有高超的數學天分以外,還擁有照相機似的記憶力。關於他記憶力超強的軼事還不少呢。
比如:他可以把整本的《雙城記》從開頭背到結尾;他還是歐洲所有皇室家族的專家,他對裡面的愛情線了解得十分透徹,誰愛上了誰,為什麼會愛上,哪個皇帝有幾個私生子等等;他還可以毫不費力地心算兩個八位數的除法。
馮·諾依曼是天才無可置疑,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像他這麼聰明,擁有照相機般的記憶 力,那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天才畢竟是少數的。
但現在大部分的數學家,發明家,作家都是天才嗎?當然不是。他們當中好多人是通過後天的努力,才在自己的領域成長為數學家,發明家的。
所以我們普通人雖然不是天才,但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把自己活成天才。那麼,有什麼方面可以在後天努力的過程中,提供可實際操作的方法嗎?
《認知天性》這本書就有講到一種學習方法叫檢索學習,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
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檢索學習是怎麼一回事吧!
一、什麼叫檢索,檢索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從小到大,我們的學習方法比較側重於讓你重複背誦,重複閱讀,重複重複又重複。經過研究,這種重複閱讀,重複背誦的方法,在短時間內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對提高學習和增強記憶力的幫助都不大,單純的重複只是讓人們產生了錯覺,以為自己對知識已經很了解了,可是當真的要用到知識的時候,卻怎麼也回想不起來,就算有想起來,也只是想起了一點皮毛,就是所謂的記不全,記憶缺角了。
檢索,和重複的閱讀不一樣,檢索能讓你的知識,不斷地從腦海裡提取出來,加強了你的記憶力。
檢索,是在你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主動從你腦海裡提取出舊知識,讓新舊知識產生火花,從而加強了你的學習能力。
我們知道,去圖書館找書的話,一開始肯定要先檢索,在電腦上面查一下,要找的書在哪個區哪一列哪一排。
與此類似,你的知識,也需要在知道的時候,利用檢索,在腦海裡調取出你想要的知識。
比如,你要寫一篇文章,要找到論據,你就得先從自己腦海裡提取出,需要去哪裡找這些論據,是電影上,還是書上,是哪部電影,哪本書。
像這種在腦海裡尋找連接點,尋找知識點的動作,就叫作檢索。努力檢索有助於人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產生更持久的記憶。
二、檢索為什麼會提升記憶力,增加學習力呢?
我們知道,檢索會提升我們的記憶力,增加我們的學習力。檢索是從記憶中提取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增強了我們的記憶力。那麼它的原理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一下記憶,記憶可以分成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在《學會如何學習》一書中,作者把工作記憶比喻成書包,長時記憶比喻成儲物櫃。
平常我們使用的書包,方便小巧,想去哪裡都可以背著走,但是可以存放的東西比較少,同時要從書包裡找東西,也比較方便,畢竟它的容量就是一個書包。
當你用手機號碼登錄頭條號,收驗證碼的時候,會暫時地記住4個數字,然後輸入到電腦上面的過程,就叫工作記憶。
一般來說工作記憶大約只能保存四樣東西,比如:媽媽讓你下樓買東西,鹽,蘋果,可樂,雪糕。如果再增加的話,就有可能會忘記。因為你的工作記憶只能同時關注四樣事物。
不過,也有一些記憶力比較好的人,能記住五樣,甚至七樣事物。這些事物只能保存很短的時間,大概10-15秒,如果你想記久點,那麼你必須得重複好幾遍。
但有些事物需要長時間記住才行,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的長時記憶儲物櫃了。
儲物櫃比較大,可以存放的東西也比較多,但是因為它大又重,所以不能背著到處走,需要儲物的時候,必須要到指定的地點。儲物櫃大的同時,要找東西比起書包來,也會比較難。
但是它可以存很多東西。你過去看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見過的人,發生過的事都會儲存在你的長時記憶中。
如果你是會計師,那麼長時記憶裡面會就有很多會計知識。
如果你是銷售員,那麼長時記憶裡面會有很多銷售的知識。
如果你是瑜伽導師,那麼長時記憶裡面會有很多瑜伽知識。
所以,我們需要檢索,提取出長時記憶裡面的知識和技能,經常的檢索,才能讓記憶力增強,才不會忘記知識。
當需要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我們就要檢索出舊知識,然後和新知識關聯起來,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關聯的越多,就越有助於提升記憶力。
那讓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檢索練習可以提升我們的記憶力。
三、有哪些檢索的好方法呢?
1、反覆檢索
我們來舉個例子:當你看完一本書,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做習得性無助,意思是指失去了對不利事件的掌控感。
你剛看完書的時候,這個概念的意思,舉的例子你還記得。然後,三個月後,你遇到一個朋友,他覺得很無助,然後你想用一個心理學的名詞去形容他。
你說:你可能患了習得性無助這個病。然後朋友問你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呀,習得性無助的人症狀和我一樣嗎?
這時候,你腦海裡完全想不起來,要如何跟朋友解釋這個概念了,你只能裝裝樣子說,你現在這個樣子就是習得性無助呀。
好吧,本來想在朋友眼裡看到對你的崇拜,沒想到只看到了他眼裡的問號。
這就是因為,你學了一個概念,沒有進行檢索的。
正面教材是你在學習了這個概念習得性無助以後,若是你能隔三差五的都遇到一個感覺有點無助的朋友,
那麼你腦海裡的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就會隔三差五的檢索出來,經過反覆的檢索,你的這個知識點,就能很深刻的印在你的腦海裡面了。
然後半年後,一年後,真的遇到了這樣的朋友 ,那麼你就能很清楚的解釋清楚這個概念了,那麼你就能收穫朋友滿眼的星星了。
這就是反覆檢索的好處,加強你的記憶力,阻止遺忘。
檢索就像給一條繩子打結串珠子,打一個結就是檢索一次,珠子就不會掉出來,反覆檢索,就是反覆的給這條繩子打結,繩子會越來越牢固,珠子想要掉出來的難度就會增強。
檢索對學習的好處就於吳伯凡老師說的那樣:」學習不是為了存儲,不是簡單的認知囤積,而是在遇到複雜事情的時候 ,快速準確地調動我們已有的認知資源,應對眼前的事態和處境。「
調動已有的認知資源,就是需要用到檢索,多檢索,記憶力提高的快,反覆檢索,會更快。
2、間隔檢索
前面講了反覆檢索的好處,現在來說一下間隔檢索,間隔的意思,就是時間之間要隔開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要如何掌握,要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決定。
在看間隔檢索的好處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阻止遺忘的秘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它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步地遺忘。
為了阻止知識的遺忘,需要在遺忘之前,結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遺忘時間點,再次對知識進行記憶。經過幾次反覆的間隔記憶後,方能記住知識。
現在手機上面就有很多這種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設計的背單詞APP,比如背一個單詞apple,APP上面就會告訴你什麼時候需要複習了。
當你第一次讀完一本書,學到了一個概念以後,你需要經常檢索,而且每次的檢索時間最好隔開時間。
為什麼間隔檢索會更好呢?因為當你認識一個單詞apple,下一次你經過一些時間,這中間會產生遺忘,為了能重新認識apple這個單詞,你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提取這個單詞,你提取的越困難,這個單詞就會越難忘記。就像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樣。
雖然重新認識的時候,會感覺不痛快,比如,想不起來,到底是啥,這樣的情緒。但是,不痛快的同時,你的記憶也加深了,因為你的不痛快和知識聯繫起來了。
在《好好思考》一書中,成甲老師提出了這樣一種讀書法,叫做不讀書法,是指一旦我們讀書時看到對自己有啟發的思維模型,我們就合上書,停止閱讀。
那之後幹嘛呢,就是用來思考,就是去提取你剛讀完的書裡面講的思維模型是什麼。而且他還建議讀書的時間分配:用20%的時間閱讀,80%的時間來思考。
那我也可以說,用20%的時間閱讀,80%的時間來檢索。
3、不定期的測驗
小時候學習的時候,老師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就是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後認真複習。
我兒子現在五年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都要求他按照老師說的方法,進行學習。然後他們學校每個月都有月考。現在五年級了,成績穩定。
所以,我覺得他的成績穩定,除了有老師建議的學習方法,對他幫助更大的應該是每個月一次的月考。
每月的的月考,正是考察學生們那一個月以來學習的知識,是否還能記得,記得多少。
而且老師和家長都會知道,學生的知識在哪方面表現的好,哪方面需要改進,哪方面需要加強。
在暢銷書作者芭芭拉·奧克利《學會如何學習》一書中,可以看到她寫的這本書,每個章節後面都有對應的測試,每章的測試題目都是根據當前章節的內容設計出來的。
這樣就是對讀者進行一次檢索學習了。
四:總結
亞里斯多德在論述記憶的文章中寫道:"反覆回憶一件事情可以增加記憶。「而反覆回憶也就是反覆的檢索。
如果你試過全情投入地撰寫自己的往事,把早年接觸的人和地方描繪出來。你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記憶像潮水一樣湧現,被遺忘很久的事情現在都想起來了。背景可以激發記憶,想打開一把舊鎖,就需要正確的鑰匙。
那么正確的鑰匙,從開始檢索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