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不管大人小孩,碰傷、擦傷也是很常見和容易發生的事情。可是卻有很多人還是不知道該怎么正確處理外傷傷口。
有些人可能會沾點口水塗一下,有些老人甚至可能會用香爐灰塗在小孩的傷口上等等,這些方法都是非常使不得的。那麼外傷傷口該怎樣正確處理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莞城醫院外科醫生楊臻給大家傳授的外傷傷口處理的正確方法。
醫生簡介
楊臻
楊臻醫生,畢業於廣東醫科大學,任職於莞城醫院,對處理各種外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處理傷口需要哪些常用物品?
⒈清洗消毒劑:酒精、碘酊(或碘伏)、雙氧水、生理鹽水。
⒉敷料類:紗布塊、棉球、棉籤、繃帶、膠布、創可貼等。如自行製作的紗布塊、棉球、棉籤,可放置飯盒進行蒸鍋消毒。
⒊換藥用具:不鏽鋼飯盒1個,內盛短解剖有齒、無齒鑷各1把、醫用剪和棉球適量。
家用藥箱可配備一些消炎藥和鎮痛藥。
普通傷口該如何處理?
如傷口不大,沒有明顯灰塵、出血不多,傷口邊緣整齊對合好,可自行消毒。用棉籤蘸雙氧水清洗傷口,傷口周圍使用碘酊、酒精消毒,用創口貼敷蓋傷口即可。
如傷面表皮剝脫,經清洗消毒處理後,傷口撒少許消炎粉,蓋上消毒紗布膠布固定。
傷口大、深或傷口邊緣剝開,應去醫院清創縫合。若為鐵鏽或汙染物所致傷口,需去醫院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預防破傷風病。
感染(或化膿性)傷口該如何處理?
⒈普通傷口的處理。用有齒鑷揭去傷面敷料,再用無齒鑷夾碘酊與酒精棉球消毒傷口周圍皮膚,用雙氧水或鹽水清洗傷口,注意不要使酒精浸入傷口皮膚以內,以免引起疼痛。
根據需要可加蓋凡士林紗布或其他促進傷口癒合的紗布或紗條,再加蓋3至4層幹紗布,最後,用膠布或繃帶包紮固定。貼膠布方向應與肢體或身體垂直,以免脫落。傷口1-4天換藥1次。
⒉傷口感染重、膿多、組織發黑、有惡臭或敷料有綠色,這幾種傷口家中處理有困難,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處理傷口時,這些細節要注意!
有些人在使用創可貼的時候常常會貼得很緊實,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更換,本身創口貼的透氣性也比較差,所以會出現皮膚組織壞死的情況。創可貼該怎么正確使用才恰當呢?
楊醫生說,普通的摩擦擦傷是可以使用創可貼的,建議創可貼需每天更換一次。
對於一些小的皮膚擦傷,大人們都喜歡在傷口上塗一層「紅藥水」,對於家庭中常見的紅藥水該怎么正確使用?
「紅藥水」又名紅汞,是一直醫用消毒劑,主要的作用機理是汞離子解離後與蛋白質結合,從而起到殺菌作用,對皮膚的刺激較小,但切勿與含碘的消毒液同時使用,因為汞會與碘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沉澱。
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對嬰幼兒使用紅汞,否則容易引起汞中毒。
其實紅汞已經是被淘汰的產品,對於這類傷口,可以用流動水衝洗傷口,後用碘伏消毒液或者雙氧水塗抹,定時消毒傷口,可以口服消炎藥,必要時到醫院就診。(也不推薦使用碘酒消毒,因為對皮膚的刺激較大,而且必須要用酒精脫碘)
對於一些較深的、流血不止的傷口,家裡的老人也習慣先撒上一層藥粉,其實這種做法也是不推薦的。那麼什麼時候才該使用藥粉?
首先,外用藥粉不一定經過嚴格消毒,不能保證絕對無菌,貿然使用不但容易造成二次感染,同時也使醫生難以觀察傷口的情況,在清洗傷口時,也容易殘留在傷口內,造成深層感染。
對於此類傷口,應立即用無菌敷料壓迫止血,一般的小傷口可以把血止住,當出血不止時,應急可臨時使用雲南白藥這個藥粉灑在傷口上止血,包紮好後迅速到醫院就診。楊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