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以研究太空而聞名,但他更關心地球上的生命

2020-12-27 天文在線

史蒂芬·霍金,人們將永遠銘記這位為人類探索外太空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他對合併量子力學的概念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讓我們對黑洞有新的理解。而他的代表作《時間簡史》,讓高深莫測的自然宇宙和歷史概念為大眾所接受。該書自1988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已經售出1000萬本。他在書中寫道「記住要抬頭看星星,而不是低頭看自己的腳。」

這位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於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儘管他對宇宙的奧秘很感興趣,但他對解決地球上的生命問題更有興趣。

圖源:gdtdyy

霍金在探索宇宙之餘,也關注著經濟分配不均帶來的移民問題、人工智慧和氣候變化等,作為公眾倡導者,他在這些問題上總是直言不諱。2016年為《衛報》撰文時,他警告稱,未來幾年,全球化和自動化的加速可能會大幅降低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並敦促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各行各業精英交流合作,以便解決這一問題:

隨著某些工作崗位乃至整個行業的消失,我們必須幫助人們接受再培訓,以便他們能夠融入新世界,與此同時也要提供經濟支持。當下,如果社區和經濟不能應付移民們的大量需求,我們必須作出更多努力來促進全球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說服數百萬移民留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謀生。

對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的潛在的威脅,霍金也表示十分擔憂。他在2014年高速BBC,這項技術可能「意味著人類的終結」。他最擔心的是人工智慧可能會脫離人類的控制:「它會自己啟動,並日益加快自我更新的速度。而人類受生物學上的限制,無法達到高速的進化,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MIT神經學教授:人工智慧如嬰兒大腦可不斷學習)

氣候變化是霍金經常談及的話題之一。對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的舉動,他接受BBC採訪時回應表示:「我們已經接近全球變暖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川普的行動可能會把地球變成另一個金星——溫度高達250°[C],硫酸如雨般傾瀉而下。氣候變化人類的當務之急,情況已經十分嚴峻,如果我們立即採取行動,還為時不晚。」

(聯合國稱氣候變化對海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圖源:Chinadialogueocean

霍金這些警告,讓人覺得他似乎對人類的未來很悲觀。確實,就在去年,他提出,如果人類想要生存下去,需要在100年內離開地球,移居到另一個類地球的星球。雖然人類面臨的威脅大都是自作自受,但他對這些問題的高度認識,源於他對生命奇蹟誠摯的欣賞。

(霍金警示人類要在100年內離開地球,但他對人類仍懷期待)

事實上,在2013年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採訪時,霍金被問及如果現在重新開始職業生涯,他會如何選擇。當時他的回答就表露出了對地球生命的關注:

如果我現在開始研究,我可能會研究分子生物學,生命的科學。克裡克和沃森在1953年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和遺傳密碼。而1957年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卻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霍金的去世之時,他的粉絲紛紛在網上留言,感謝他做出的貢獻,讓人類能夠在浩瀚的宇宙中,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他一定希望我們能夠多抬頭看星星,但是紀念霍金最好的方式,也許是在我們有生之年,盡我們所能,去保護地球上的生命。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arah Todd-我還二不二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從太空看地球-太空新視角講述地球上的生命故事
    從太空中俯瞰地球,我們的地球之美令人心曠神怡。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從俯瞰的視角能捕捉到地球上很多非同尋常的細節。藉助安放在地面、空中和太空裡的拍攝設備,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講述地球上的生命故事。在本集紀錄片裡我們將會看到衛星拍攝到不曾被發現過的帝企鵝群揭示會讓貝加爾海豹幼崽置身險境的神秘冰環並在地球上最偏遠的地方實現驚人發現每一幅圖像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
  • 生命得益於「太空糖」存在於地球上
    事實上,這塊隕石保存了太陽系的一些最早的化學物質,根據最新的研究,它含有人們長期追尋的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在本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刊載的一項新研究成果中,報導了這些隕石中存在核糖和其他糖類。核糖是糖類的一種,與磷酸基團一起組成了RNA的聚合分子組鏈。
  • 史蒂芬·霍金在宇宙中最喜歡的地方(二)
    在流媒體服務CuriosityStream上有一檔在線節目「史蒂芬·霍金最喜歡的地方」,史蒂芬·霍金在他定製的CGI宇宙飛船中扮演宇宙導遊,環遊宇宙。我們先看了一眼行程,然後把這位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最想去的時空景點的快照放在一起。
  • 史蒂芬·霍金在宇宙中最喜歡的地方(一)
    在流媒體服務CuriosityStream上有一檔在線節目「史蒂芬·霍金最喜歡的地方」,史蒂芬·霍金在他定製的CGI宇宙飛船中扮演宇宙導遊,環遊宇宙。我們先看了一眼行程,然後把這位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最想去的時空景點的快照放在一起。
  • 打開太空資源,反哺地球文明
    要完成多星球的擴張,至少讓地球的人類可以到更多的星球去,這樣的夢想、非常堅持的信念,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情?包括明年2020年我們國家也會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2020年是一個比較方便的年份可以達到火星,國際上有四五個探測器要去火星)。回到這個問題,更本質地來講,為什麼探索太空?在地球上待得好好的,幹嗎要到非常極端的、沒有辦法生存的,真的是一個極其嚴酷的環境,幹嗎要去?為什麼要往上看?
  • 史蒂芬·霍金與女兒合著科普作品《喬治的宇宙》引進出版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人們在月球上造一座城市,可以生活工作上學,有一個從地球到月球上的直達電梯;海洋裡頭塑料能夠去回收做成清潔能源,家裡用電、用車的油都可以用塑料回收的能量,海裡的生物可以很自由;如果有機器人朋友,你的機器人可以幫你剪頭髮、講故事、幫你刷牙……這些都在系列科幻作品《喬治的宇宙
  • 氰化物隕石帶給地球生命種子?NASA的探測器將進一步研究
    但這項新研究稱,氰化物也可能是構成地球生命所需分子必不可少的化合物,它可能「乘坐」隕石來到地球上,參與了胺基酸和鹼基等有機化合物的非生物合成,最終導致地球生命的誕生。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28日報導,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麥可·卡拉漢帶領團隊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對一組特殊的原始隕石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均含有氰化物。
  • 生命可能起源於太空
    現如今,人類對生命起源最好的解釋來自進化論之父 -- 查爾斯·達爾文,他提出所有生命的基石都是在「溫暖的小池塘」中釀造的,這是一種像湯一樣濃稠的富含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和其他含有生命信息的核酸的化學混合物。可是這「溫暖的小池塘」在哪裡呢?
  • 紀念史蒂芬·霍金:「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無限宇宙之王.」
    「 ▲ 童年的史蒂芬·霍金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紐約時報這麼描述霍金:「他在輪椅上漫遊宇宙,思考萬有引力的本質和宇宙的起源,並成為人類決心和好奇心的象徵。」
  • 上過太空的猴子再回到地球過得怎麼樣了?
    而登月並不是一蹴而就,在人類踏上月球之前,美國和蘇聯這些當時在該領域擁有相對先進技術的國家,不止一次地將各種動物送入太空,所以,第一個從太空返回的地球不是人,而是猴子。即便萊卡的生命在進入太空之後結束,但卻激勵了航天人終能進入宇宙更廣闊空間的夢想,而蘇聯也在之後為這隻未死去的流浪狗豎立了只屬於它的雕像。而美國科學家則更偏愛猴子,有不少猴子都在之前發射的缺陷火箭中犧牲,比如艾伯特3世、艾伯特4世和艾伯特5世這三隻猴子還沒進入太空就意外死亡。事實上,直到1959年,美國才將一隻獼猴成功送入太空,只不過它在返回地球之後已然在摘除電極的時候死去。
  • 氰化物隕石帶給地球生命種子?
    在地球還處於早期時,像這樣的含氰化物的隕石可能在地球播下了生命的化學成分。  圖片來源:趣味科學網  關於生命起源的一個永恆的謎是,生命是如何從非生物化學過程中產生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氰化物或許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 太陽把溫度傳到地球,為何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太空是冰冷的?
    喜歡研究宇宙天體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們地球上的熱量幾乎全部都是來自於太陽的,正是因為太陽帶給地球的熱量才孕育了地球上的這麼多生命,對於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沒有了太陽的熱量我們就會無法存活,我們是依賴於太陽存在的。
  • 從太空看地球,中國亮了
    《太空看地球》Earth From SpaceBBC有特別的拍照技巧。攝影機將分別從地面、空中到太空,層層抽離,藉助20顆不同衛星拍攝的300多張照片。以全新的角度講述地球生命的故事。從太空看地球,絕不僅僅是壯觀。每張照片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有關生存和未來的故事。東非,肯亞。衛星圖像放大數倍後,綠色河岸旁,發現有零星的灰色身體。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從太空看不過螞蟻大小。
  •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他做出了哪些學術貢獻?
    據外媒報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今晨(3月14日)在位於劍橋的家中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76歲。rMsednc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卓越的人,他的工作成功將會在為來許多年繼續存在下去。他的勇氣和堅持以及他的天才與幽默鼓舞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他曾經說過: 『如果不能為你所愛的人提供一個家,宇宙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我們將會永遠懷念他。rMsednc霍金做出了哪些學術貢獻?霍金1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
  • 古老彗星可能幫助促成了地球上生命最初的起源
    圖解:玫瑰星雲與錐狀星雲之間的21P彗星科學家們透露或許古老時期的某一次流星雨在地球生命起源的這一環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個發現發表在權威天文期刊《伊卡洛斯》上。當我們尋跡地球的生命起源時,這個不解之謎中缺失的一塊是被視為生命基石的胺基酸等複雜有機分子是如何形成的。這個新發現表明這些分子其實是來自宇宙空間,然後搭載太空巖石降落在地球上——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播種生命。
  • 7-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860年,他來了,他來了,「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帶著他的鵝頸瓶走來了!你還記得嗎,鵝頸瓶實驗證明:生命不是由非生命的物質產生的,而是由已經存在的生命產生的。巴斯德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以科學的實驗結果為證據推翻了自然發生學說。推測是根據已知的事物,通過思維活動,對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
  • 一位天文學家計算出,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可能是「非常罕見的」
    一些報導指出,這篇論文是關於在我們的星球之外出現智慧生命的可能性——外星生命和外星文明。但是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大衛·基平,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了地球上。他的論文沒有回答其他行星的問題。他使用了一種叫做貝葉斯分析的統計方法來研究少數可用的數據點,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很可能很幸運存在。
  • 地球有點擠,我要上太空
    地球上從生物誕生到人類出現,可以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但是,人類的發展使地球承受重負,資源、能源等正在不斷被消耗掉。世界人口增長率的急劇上升和人口基數呈指數增長的現狀,促使人類加快對太空的探索,以及人類飛向太空。
  • 太空鳥瞰地球:月平線上升起新月形地球
    北京時間2月23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地球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藍色小圓點。人類已經向太空發射了無數的衛星和探測飛船,當這些探測器從太空中回眸地球時,它們看到的地球形象要麼是一顆小小的藍色彈珠,要麼是一彎新月,當然還有其他不同的地球形象,這都讓地球人真正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家園。
  • 科學家分析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這些能夠被我們肉眼看到的恆星,都是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天體,但是以目前的認知,恆星上是不可能存在生命的,生命應該生活在像地球那樣的行星上,但是,行星自身不會發光,所以那些太陽系以外遙遠的行星我們很難發現,要發現地外行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