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痛仰」樂隊成員與海嘎小學學生一起唱歌。新華社記者駱飛攝
新華社貴陽8月25日電(記者駱飛、周宣妮)兩年多前,吉他、架子鼓……對於生活在貴州貧困山區的龍嬌而言,還特別陌生。可如今,搖滾成了她和同學的「好夥伴」,無論悲傷與快樂總有音樂相伴。
今年13歲的龍嬌就讀於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海嘎小學,這是一所位於烏蒙山腹地、海拔2400多米的村小。因緊鄰「貴州屋脊」韭菜坪,被稱為「貴州海拔最高的小學」。
海嘎村曾是一類貧困村,過去交通閉塞、教育落後。海嘎小學師資匱乏、校舍陳舊。如今,「搖滾樂的種子」卻在這片高寒、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為貧困山區孩子插上了夢想的翅膀。
暑假期間,海嘎小學的校園裡樂聲陣陣。隨處可見的搖滾塗鴉拉近了這所村小與搖滾樂的距離。改擴建後的校園呈現出新面貌,愛心人士捐資修建的音樂教室被藍黃相間的隔音海綿裝飾一新。
水泥修築的簡易舞臺上,在老師顧亞的指導下,龍嬌和同學們正嫻熟地敲擊著架子鼓、彈奏著電吉他……金屬般質感的樂曲動感、悅耳。
「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注入了「搖滾基因」的歌曲《歌聲與微笑》,晏興雨的演唱讓人耳目一新。這個昔日靦腆、害羞的小女生,在搖滾的律動中自信活潑,笑容燦爛。
看著陽光自信的孩子們,鄭龍一臉欣慰。作為海嘎小學校長,他見證了這所村小的「重生」。
暑假期間,「痛仰」樂隊成員指導海嘎小學學生打架子鼓。新華社記者駱飛攝
在他看來,學校這些年的變化離不開國家教育扶貧:選派特崗教師、興修校園校舍……老師從最初的5人增長到9人,學校從只有1至4年級變成了設施完善的村級「完小」。
孩子們也與學校一起成長,尤其是特崗教師顧亞和同事帶來了音樂,塑造了這所學校別樣的氣質。
2016年9月,畢業於六盤水師範學院小學音樂教育專業的顧亞到此任教,他隨身帶來了一把木吉他。
當時,吃住在學校的顧亞與幾個酷愛搖滾樂的同事時不時拿出吉他彈彈唱唱,不經意間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音樂的種子」。
「剛開始,孩子們躲在遠處偷偷看。後來,有孩子主動想了解樂器,想唱歌。」顧亞說,與其自娛自樂,不如帶著孩子們一起「玩音樂」。
那時,沒有樂器,顧亞和同事們四處「借」。日常,除了做好教學,顧亞和同事們每周固定「擠出」時間教孩子們吉他掃弦、讀音識譜……經年累月的努力,逐漸讓「音樂小白」們成長起來。
2018年至今,海嘎小學相繼誕生了兩隻「女子搖滾樂隊」:「遇」樂隊和「未知少年」樂隊。
「名字都是孩子們自己取的,紀念她們與音樂的緣分,也表達對未來的無限嚮往。」鄭龍說,音樂不僅豐富了山村校園生活,也是孩子們了解外界的新窗口。
暑假期間,「痛仰」樂隊成員走進海嘎小學指導學生彈奏電吉他。新華社記者駱飛攝
與音樂相伴,擔任「未知少年」樂隊和「遇」樂隊吉他手的龍嬌和姐姐龍夢格外珍惜這樣的時光。最初,刻苦練習的龍嬌手指經常磨出「血泡」。
由於父母常年外出務工,今年14歲的龍夢,經常要照顧弟弟、妹妹。當遠離父母的孤單、弟弟妹妹的淘氣「侵襲」時,龍夢總能在音樂裡找到慰藉。
通過直播平臺,顧亞把海嘎小學「搖滾樂隊」帶到了更大的舞臺。很多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到天津、貴陽等地參加節目,表現出色的她們在網上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
暑假期間,貴州省六盤水市大灣鎮海嘎小學學生認真聆聽手鼓教學。新華社記者駱飛攝
這個暑假,「快手公益」給海嘎小學捐贈了不少愛心物資。同時,知名紀錄片團隊「賦格映畫」牽線搭橋,「痛仰」樂隊也來到海嘎小學,與孩子們一起唱歌,在直播平臺上圈粉無數。
能與知名樂隊一起合作,顧亞和孩子們特別感動。然而,他深知,這只是夢想的開始,唯有堅守教育初心,才能讓音樂夢想的種子永遠紮根在「貴州屋脊」,開出更燦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