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庭樸門
初至椿庭樸門的人,第一眼印象總是那個標誌性大棚,以及從大棚西側流淌而過的那條水系。水系從農莊南面的入口處,一直通往農莊北面的划艇碼頭,然後和更大的河流交匯。說到這,你一定很好奇椿庭樸門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它是崇明首家水岸主題農場!
「崇明島上水系發達,河網交織,這是崇明最大的特色。」農莊主人熊鋒利用這種在地資源,創建了一條超長的水岸線,並打造了木製划艇,希望「划船出行」成為島上全新的出行方式。
依水而居的島上生活
上周末,熊鋒帶著他的孩子,劃著木製划艇,從椿庭樸門出發,一直劃到了七滧河和南橫引河,收穫了不少回頭率。
划艇首先經過的是大棚,大棚位於農場中心,是一個多功能生活空間。南北向四十米長,用鋼製結構和陽光板組合而成,冬天形成了巨大的陽光房。大棚西側是一條水系,水系上方是大棚的延伸段,是為爬藤植物搭建的架子,可以進行立體種植。
划艇從架子下方穿行而過。蔬果收穫的時節,有興致的遊客還能進行採摘。頭頂上方有垂落而下的絲瓜、黃瓜、豇豆,岸邊有草莓、西紅柿、辣椒、苦瓜。長長的天然植物通道,是來客最愛的打卡點之一。
船隻身線輕盈,流線柔美,出自熊鋒和島上木匠之手。熊鋒會造船,這讓來客大為驚嘆。但也不奇怪,專業建築設計師出身的他,本就擁有紮實的手上功夫。
做一艘木製划艇,前後要花半年的時間。目前,農莊有4艘已經完工的划艇,還有5艘正在建造的路上。造船的初衷,是因為熊鋒覺得遺憾,崇明有河流上萬條,河流之間互相聯通,這麼好的資源,卻沒被利用起來。「划船出行,這才是崇明水岸生活的正確打開方式啊。」熊鋒笑著說。
建築是情感的容器
椿庭樸門不只有船,來這兒,你還會發現一些新奇的玩意兒。
熊鋒一手建造了大棚、半戶外廚房、竹林廁所,並根據空間的使用頻率,進行用地布局,把這些生活起居空間安排在農莊中心,將菜園、池塘、地窖、稻田等逐漸向邊緣過渡。
大棚是椿庭樸門最大的建築。池塘裡的蓮蓬風乾後,成了大棚內的掛飾。門口開得正濃的大麗花,現摘後成了長桌上竹筒裡的「瓶花」。紅豆、綠豆、香草等植物種子,擇優後被分門別類陳列在此。同時,這裡也是農場室內功能空間、營地室內拓展區、划艇建造區和崇明土布機展示區。
大棚的西南方有一個地窖,外觀極具異域風情。由於地窖被土堆包圍,所以裡頭暖和乾燥,儲存著農場種植的地瓜、南瓜和芋頭。「篝火壁爐」的設計,讓這裡成了開派對的好去處。「裡面能容納20個人活動。」熊鋒說,還有一個特別受歡迎的地方,就是稻田上的「T臺」,長長的彎曲的木板路,讓人能在稻田中央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椿庭樸門有兩個特別的廁所。一個在竹林間,竹子紮根廁所屋內的土地上,穿破屋頂長到了屋外。竹子和土布營造出的空間,生態質樸。另一個在稻田裡,月光下的如廁體驗,讓來客覺得很新奇。
熊鋒的太太莫奇是土生土長的崇明人,樸門永續PDC認證的設計師。
樸門永續是一種生態的設計方法,運用大自然的運作模式,來設計環境與生活。比如,樸門永續的理念認為,農場的雜草是土地自愈的一種方式,並不需要人工化肥進行粗暴幹預,可以種植複合型的其他生物,讓他們間彼此互利,形成一套生態循環。
於是,在椿庭樸門,能看到稻田裡養著魚蝦、鴨子和泥鰍。植物種植注重多樣性,不僅僅為了收成或是美觀,有洋蔥、大蔥、香草等蔬菜,還有枇杷、蘋果、石榴、檸檬等樹木。
農場在短短一段時間試運行以來,已結緣了來自約20個不同國籍的朋友,將這小塊田地國際化了。藝術家們在麥田中心跳舞,手碟音樂家在田地裡玩音樂。
閱盡山河歸田園
熊鋒曾在上海市中心工作生活多年,2003年創始山河行設計機構。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熊鋒自己家的江景公寓經他的一番打造後,還奪得了全國的設計大獎。然而熊鋒在上海始終沒能找到歸屬感,心中那片自由奔放的原野一直在滋長,於是他迷茫了、尋找著。
2013年,熊鋒決定開啟一場環球遊學旅行。從雅典到羅馬,從蘇黎世到柏林,從丹麥到北極圈,從紐約到芝加哥。其間,也尋訪「藝術」和建築大師的「經典」,從亞歷山大到盧克索,從衛城到阿爾罕布拉宮,從朗香教堂到包浩斯,從橡樹園到流水別墅。歷經121個晝夜,他一路西行,一路體悟。朋友常問他旅行的收穫,熊鋒說通過旅行,他找到了屬於他的正確答案:當你離開過足夠遠,回家的意義才會不同尋常。
很快,熊鋒和莫奇迎來了第一個寶寶,這促使熊鋒開始了新的思考——生活究竟駛向何方,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童年。
被崇明島的綠色召喚,熊鋒賣掉了市區的江景公寓,回到崇明島生活,接手了中興鎮的這片土地。如今,熊鋒和莫奇不用空調,古法農耕,划船出行……他們踐行的是一種「自給自足、分享多餘」的生活方式,打造美學田園生活空間的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喜歡這種生活方式的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