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的農家樂,就是單純農家樂;2.0版的,叫民宿;3.0版,叫開心農場——這是崇明區有關方面負責人對於開心農場的表述。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籌備,6月28日,崇明首家開心農場——香朵開心農場在廟鎮合中村開業了。
香朵開心農場地面積200餘畝,將分二期建設,6月28日開業的是一期,面積130畝左右,有林果採摘區、農耕體驗區、雞禽觀賞區等多個農業功能區,還在保留民居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改造了12棟閒置民居,將其打造成具有英倫風情的鄉村別墅。今年年底前,香朵還計劃完成遊客接待中心、溪流生態治理、景區地形改造、「林相」改造、稻香水綠區的建設。
這幾年,崇明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區裡提出「三場一社一龍頭」,「一社一龍頭」是指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三場」是家庭農場、博士農場、開心農場,這些工作和近來備受熱議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有共同之處。作為首個亮相的開心農場,香朵究竟和農家樂、民宿有什麼不同?如何實現「農業產值有限但價值無限」?
不論都市遊客還是本地百姓,都能「坐在稻田裡喝咖啡」
走進香朵,第一感覺是置身於「田園版」的江南園林,有「移步換景」的精妙感,月牙灣、楓葉島、銀杏橋、百花苑、稻田香等景點都頗為精緻,連接這些景點和功能區的是生態環保的碎石道、木棧道、草磚道、木屑道。花壇、菜園用石頭和木塊壘起,果樹下不再泥土裸露,或種上了花花草草,或鋪了一層山核桃殼,看上去賞心悅目;走在景點和功能區之間,常能看見小雞在樹林裡漫步、魚兒在河道中漫遊。農場內還開設有酒吧、咖吧,每周推出主題飲食,定期開展自主燒烤、鄉村音樂節、生日派對、鄉村篝火晚會等活動,遊客在欣賞美景、享受美食的同時,可全身心體驗鄉村生活的精緻和悠閒。
「3.0版農家樂」,和前兩個版本到底有什麼不同?感官上說,民宿比農家樂更精緻,開心農場比民宿規模更大。崇明早期的農家樂,一般是以農戶為主體經營的,而開心農場是由政府部門統一規劃設計,並引入外來資本和先進管理經驗,實現「統一組織、一體化發展、專業化管理、規模化經營」,這符合「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路徑。
香朵的經營者賴嶽軍是臺灣人,在上海市區有自己的結婚用品公司,還有餐飲企業。8年前他剛到崇明發展事業時,那時的香朵還僅僅是一片果園,邊上零星散布著數家農戶。「當時地方政府就已經發現,用傳統方式搞果園,農戶不但賺不到什麼錢,年景不好還要虧本,崇明話叫『白做透三分』。探索發展升級版民宿——開心農場,是想呈現出不一樣的農村,讓農業換種經營方式。」
崇明對經營開心農場的要求很高:農場經營者須以租賃房屋或吸納農民入股的方式,獲取當地10戶以上連片農宅使用權,存量房屋須多於50間,籤訂使用合同期限在20年以上;要在農宅周邊租賃100畝以上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項目建成後要吸納10名以上當地農民到農場就業。崇明首批符合準入條件的開心農場實施區域有10家,香朵是首家開業的。在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看來,只有高標準,才能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真正集生態農業、美麗田園、休閒觀光、農耕體驗、鄉村民宿等為一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遊客來到開心農場,分不清這裡究竟是賓館,還是博物館,或是體育館,或是別的什麼,可以住宿,還能觀光、運動、長知識,這才是融合。」
賴嶽軍說得更直白些:「對於入住農場的市民遊客,我們想提供的是兼具農家生活樂趣和城市酒店品質的服務。我們希望遊客到了這裡,都市人感覺過上了鄉村般的田園生活,生活在鄉村的人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質,大家都能坐在稻田裡喝咖啡。」
農事體驗強調「自然野趣」
既然是「農場」,農事體驗肯定少不了。在設計者看來,辦開心農場,不是蓋個旅館、搞個度假村那麼簡單,要讓「農趣變樂趣,農事變樂事」。「市民遊客來到這裡,將不再是吃一頓農家菜、走一走田間路這樣的傳統模式,而是能『手把青秧插滿田』,白天參與更多體驗項目,晚上能聽取蛙聲蟲鳴入眠,真正融入自然,放鬆身心。」廟鎮黨委書記董玲娟說。
以「放羊」為例,傳統的農事體驗項活動一般是這樣的:從別的地方牽幾頭羊到活動場所,小朋友們排好隊,摸摸羊角羊毛,合張影,就差不多結束了。在香朵,「放羊」是真正的「放羊」:農場裡養了40多頭崇明白山羊,有大有小,如果是小朋友去體驗,就放小羊出來。養在木質羊圈裡的白山羊都不牽繩,放羊區是半開放的,四周用石頭壘起半人高的圍欄,面積有差不多大半個足球場大小,長滿了青草,地形高低不平,還有個可以瞭望整片草地的小土坡。「住在這裡的小朋友,早上可以把羊趕出羊圈,在草地、土坡上和『羊咩咩』奔跑嬉戲,拔些青草給小羊吃,傍晚再把羊趕回去。」賴嶽軍告訴記者。
除了放羊,市民遊客在香朵還能插秧、捉泥鰍、抓螃蟹,享受各種「一腳泥」的樂趣。在果園區,人們還能體驗親子採摘的快樂,不過這裡的採摘體驗有點特殊。「以翠冠梨為例,我們的設想是,吃梨不要錢,但為梨樹拔草或是摘梨,我們是要收費的。換句話說,我們賣的是『過程』,是『活動』,而不是單純的果實,這也是提升農業附加值的一種手段。」賴嶽軍說。
改造12幢閒置民居,提供近60個就業崗位
58歲的陳家芝是廟鎮合中村村民,燒得一手好菜。香朵開業後,她的身份「搖身一變」,成了開心農場裡除主廚之外最重要的廚師,她做的厚皮蛋餃、炒瓜肉、鹹瓜白扁豆等崇明本地土菜,讓人吃了讚不絕口。
為當地農戶提供就業機會、帶領農戶致富增收,是崇明對開心農場經營者的要求。在香朵,「陳家芝」還有不少,籌備期間就僱傭了上百名村民拔草、鋪路、鋪設草坪,開張後也從本地村民中招了些有特長的人,當廚師、白山羊飼養員、餐廳服務員、稻田管理員、林木管理員等,目前一共為村民提供了近60個就業崗位。「這些村民雖然都有一技之長,但以前沒從事過服務業,因此我們也請了專業人士來培訓,講授一些基本的從業規範,這樣才能為市民遊客提供到位的服務。」賴嶽軍說。
旅遊業的本質,是要讓人「留下來」,住宿品質非常重要。唐海龍認為,崇明的旅遊,一定是度假休閒放鬆型的,是「慢節奏、慢生活」的,可以看月亮,數星星,聞花香,賞美景。香朵在保留民居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改造了12棟閒置民居,打造成了精緻的鄉村別墅,每棟200多平方米,一共有近50個房間。這些別墅各有不同的主題,有的以「木雕」為主題,房間內櫥門、床板上均有古樸的木雕,有的以「藤藝」為主題,屋內椅子、床板均以藤藝做裝飾。由於是由本地民宅改建而來,這些房間面積都比較大,很多還帶露天小院,院子裡放著吊椅、遮陽棚等供人休憩。
董玲娟告訴記者,房子改造之後,原來的農業生產區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實現了規模化經營,這使110戶村民每年可享受50多萬元的房屋出租費、土地流轉費。「我們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使農民群眾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有更多獲得感。」
發展開心農場「溢出效應」已初現
如今,村民已分享到開心農場發展的「溢出效應」,不少人已與農場籤訂「定向供應」單,在為客人提供生態、綠色食品的同時,促進了崇明糕、黃金瓜、西紅花、翠冠梨、時令蔬菜等農產品的銷售,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在董玲娟看來,香朵開心農場發展建設的思路和經驗,部分也適用於其他現代農業、生態旅遊項目。「比如,品牌化是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廟鎮有全國最大的西紅花(藏紅花)生產基地,有好吃的翠冠梨、草莓等水果,通過香朵開心農場等渠道,我們要讓這些知名農產品進一步品牌化,提升附加值,從地頭田間走向灶頭餐桌,從崇明走向世界。」
未來兩年,香朵開心農場還將積極發揮生態旅遊的集聚效應,整體對接融入廟鎮「花村花宅」建設。「我們正在設計一條騎遊線路,把香朵開心農場以及鎮域內無為寺、種種園林、西岸氧吧、楓樹主題園等其他生態旅遊景點串起來,讓鄉村旅遊的內涵更豐富,相關配套設施也正在建設中。」董玲娟說。
圖片來源:廟鎮供圖 圖片編輯: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