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5月和6月的繁榮期之後,德國的小企業主史蒂芬·努普(Steffen Knoop)又見證了公司銷售額30%的跳水。努普的Wascut公司設在漢堡,主營大機器、汽車使用的冷卻油和清潔油。努普對營業額下滑的原因存有疑慮,不知道是由漫長夏季假期還是由其他更廣泛和更長期的經濟問題引起的。
歐元區大部分國家陷入衰退,多數人的希望寄托在德國身上。他們認為,只要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保持增長,就能逐漸把其他國家拉出衰退的泥潭。8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第2季度GDP相對第1季度有所增長,但漲幅只有0.3%。相對於法國(0%)、西班牙(-0.4%)、義大利(-0.7)的數據,德國算是不錯的了,但經濟緩慢增長的德國能繼續拉動歐元區的夥伴們前行嗎?
去年年底之前,德國似乎一直在凝聚動力,之後開始出現一些預警信號。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經濟景氣指數從2011年8月已開始下降,並持續下跌。今年7月,德國工商業期望值跌至2009年年中以來的最低點。德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開始下跌,並在7月跌至2009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一頹勢也反映在德國公司的訂單數量上:相比5月,6月新訂單數量下滑1.7%,其中國內訂單數量下滑2.1%,歐元區訂單數量下滑4.9%。德國工業聯合會的經濟學家託馬斯·胡恩(Thomas Hune)說:「這一數據甚至沒有參考被取消的那部分訂單。」
令人欣慰的是,德國的出口繼續保持活躍,大多數有出口業務的公司上半年財務狀況良好。德國在亞洲、歐洲中部以及美國開拓了越來越多的出口市場,彌補了歐元區需求的下降,疲軟的歐元也在其中幫了一把。上半年德國的貿易順差巨大,這遭到了經合組織(OECD)和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譴責。德國政府發言人稱:「歐盟沒有理由介入德國的貿易盈餘。」但很多經濟學家不同意,德國工會聯合會也號召進行更多投資以刺激國內需求。
目前德國國內消費依然保持平穩,6月零售銷售數據相較去年同期增長2.9%。即便在零售業連鎖企業、銀行和能源公司內出現了大規模的裁員現象,但就業市場依然穩健,最近一些工會已經同意上漲4.5%的工資。房地產市場十分活躍,尤其是在大城市。消費者信心指數保持平穩,一家研究公司的報告顯示民眾對工資基本滿意,並且有消費的意願,但同時他們也擔心德國會被其他國家拖累,陷入歐債危機的泥潭。德國零售業協會表示,受食品、電力和汽油價格上漲以及擔心陷入歐元區危機影響,預計今年零售業的增長為1.55。
最讓經濟學家們擔憂的是投資資本的減少,如果公司不願意在新產能上進行投資,希望一場由國內需求驅動的復甦便將化為泡影。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馬裡奧·歐霍文(Mario Ohoven)認為,投資的下降,尤其是資本支出的下降是一個警告信號。然而,德國的大汽車公司並沒有衰退的跡象。寶馬公司在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戴姆勒公司6月在印度修建了新的工廠,大眾汽車也計劃在2016年之前在全球投資600億歐元。
然而,儘管在全球範圍內的銷量平穩上升,但這些汽車公司也受到了歐洲需求下降的影響。數據顯示,寶馬汽車第2季度歐洲範圍內的銷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5%,在德國國內下降了1.5%;戴姆勒旗下的奔馳7月在西歐的銷量則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1%,這兩家相對成功的汽車公司境況尚且如此。歐寶今年上半年汽車銷量大幅跳水14%。長期來看,歐洲市場疲軟的汽車需求將嚴重威脅德國汽車工業和它的供應鏈網絡,因為,不管世界其餘地區的前景多麼誘人,歐盟依然佔德國出口的40%。
希望德國消費者前來支援,減少德國出口依賴的觀點也並不可行。德國零售和服務行業都不善於挖掘消費者,今年四家零售公司Schlecker(藥店連鎖)、Neckermann(郵購公司)、Gortz(鞋業零售)、Karstadt(百貨連鎖)都申請了破產保護,這或許是一個暗示。
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史蒂凡·施耐德(Stefan Schneider)說,德國經濟很難在逆境下保持增長。上一次德國經濟成功逆流而上的例子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兩德統一的時候,那時稅收優惠推動了德國東部的投資。如今,同樣的刺激政策,包括鼓勵投資和把工作外包到外圍的歐元區國家可能會起到效果。不然的話,德國這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有可能要拋錨了。(吳嬋瓊 本文編譯自www.economi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