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圓樓」已經成為苗慄旅遊的新地標。
最近,在臺灣苗慄縣高鐵特定區內建起了一座頗具特色的「客家圓樓」。這座完全仿照福建土樓建造的土樓,寄託了當地客家人的思鄉之情,也展現了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和原鄉特色——
採訪地點:臺灣苗慄縣
「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就是窖場也敢去,臺灣所在滅人山,臺灣本系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
近日,由臺灣新古典舞團創作的大型客家音樂舞劇《客風·漂鳥之歌》,在苗慄縣「客家圓樓」內上演,引得當地民眾和遊客爭相觀看。主辦方介紹,該舞劇講述了明清時期客家移民渡過臺灣海峽到臺灣辛勤開墾的故事,之所以選擇在客家土樓裡表演,就是為了向全世界的客家人致意。
福建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因其多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稱客家土樓。為何在海峽對岸的苗慄縣也有一座客家土樓?它與福建土樓有何淵源?
縮小版的福建土樓
2014年10月25日,在苗慄縣後龍鎮高鐵特定區,一座仿照永定土樓興建的土樓——「客家圓樓」開幕,成為當地休閒旅遊的新地標。遊客陳清喜說,「客家圓樓」像縮小版的福建土樓,建築設計很漂亮。
「苗慄縣以客家族群為主,興建土樓除彰顯客家原鄉特色外,也有助於拉動觀光旅遊,吸引更多觀光客,同時還可以讓民眾和遊客加深對客家文化的認識。」時任苗慄縣長的劉政鴻對客家土樓有著深厚的情愫,正是在他的一手推動下,這處「苗慄版土樓」才得以拔地而起。
時針撥回到2012年7月,劉政鴻率建築師、企業家一行23人到永定縣,對永定土樓進行考察。劉政鴻一行深入振成樓、承啟樓、奎聚樓等代表性土樓,對土樓的建築布局、內部設計、功能作用等展開詳細考察,並用攝影機、文字做了大量記錄。正是這次考察,使劉政鴻下定決心,「要讓永定土樓搬到苗慄」。
此後,兩地以土樓為紐帶,交流合作日益頻繁,「苗慄版土樓」也開始從紙上藍圖逐步變成現實。建成後作為該縣旅遊服務中心,除提供旅遊信息外,還開展藝文表演,並供人們休憩活動之用。
「我們主要是想通過仿建,把大陸優秀的客家文化引入臺灣客家人聚居區,『客家圓樓』如同一個櫥窗,使海峽兩岸的客家文化兼容並蓄,發揚光大。」劉政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