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雅記 · 藝術 | 十三場夢境的虛與實,對話藝術家黃鶯&何在峰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由藝術家黃鶯和何在峰以及Y&Z跨媒體團隊傾力打造的沉浸式展覽《十三場夢境》,帶領我們走入那遊弋於虛擬與現實間的多重幻境,探索時間與空間的更多可能。在《羅博報告》對兩位藝術家的專訪中,我們仿佛穿過了一重重光與影,進入更深層的「夢境」。

展覽現場

藝術家黃鶯、何在峰及他們創立的Y&Z跨媒體團隊,根植於藝術與科學,探索新興數位技術創造性的運用所帶來的表現力,遊弋於虛擬與現實的中間地帶,不斷跨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認知與體驗的邊界。他們的作品涉足數字藝術、互動藝術、空間裝置、動態影像等,試圖在自我與環境、真實與虛構、時間與空間的多重關係中發現新的可能性,營造出介乎現實與虛擬之間的沉浸式體驗。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以藝術家代表作《十三場夢境》為基礎展開,觀眾可以親身體驗到《無象》、《觸》、《無限的遠與近在咫尺》、《Deepink》、《仙鏡》、《嬗》、《白日夢》等現實與虛擬深度融合的多重夢境空間。夢蘊含著人類集體潛意識最古老的原型,《十三場夢境》以「夢境」為主題,用藝術與科技打造了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多重夢境空間,帶我們走進人類經驗的深層。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進入藝術家編織出來「虛擬的現實鏡像」,仿佛探尋自己內在未知的精神世界,虛擬形態可觸可及,當下的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主體變成了一個混合物,一個由各種異質、異源成分的集合,一個未知與信息的混合體。通過不斷變幻的空間與影像,打破人類身份與信息形式的界限,用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重塑了虛擬與想像的世界。

展覽現場

《羅博報告》(RR)

對話

黃鶯(Y)、何在峰(Z)

藝術家黃鶯(右)和何在峰(左)

「十三場夢境」是一次邀請

RR:這個展覽是兩位老師多年積累下來的一次完整呈現嗎?

Y:其實只呈現了一部分。這些年我們的新媒體作品參加了很多的展覽和藝術項目,但是這次是一個集中完整的呈現。

RR:展覽從籌備到完成用了多長時間?

Z:一年前就有了展覽的基本構想,籌備時間挺長的,今年年初我們開始準備展覽落地,到深圳、上海、北京進行空間考察和合作商談,北京展覽從討論到確定用了兩個月,布展方案用了一個月,最後布展實施差不多兩周的時間。這些作品大部分屬於完成狀態,但落地呈現有很多東西都需要現場去根據空間重新設計,所以每次展覽都會經歷再創作,會出現一些新的生長狀態。

《無限的遠與近在咫尺》,LED燈光互動裝置

RR:關於展覽的主題「十三場夢境」有什麼寓意嗎?

Y:弗洛伊德認為夢「似乎是介於睡眠和甦醒之間的一種情境」,我們在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維持高度平衡的手段就是「夢」。我們生活在真實和虛擬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世界裡,時常遊弋於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模糊地帶,習慣於在虛擬世界中做夢,「十三場夢境」是一次邀請,試圖構建一個真實與虛擬融合的場域,它不是常規的夢境。之所以取名為「十三場夢境」是因為「13」是一個有意思的數字,首先它在數學上是一個質數,有質數的無限感;其次對於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來說,「13」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但對西方人來說又是一個被忌諱的數字。在「十三場夢境」裡可以說有美夢也有噩夢,處於一種中間狀態,它是一個亦正亦邪的數字。也對應著我們的現實,存在具有多樣性。

《觸》,互動數字裝置

技術知識表達的手段

RR:近年來新媒體藝術和沉浸式藝術非常多,很多人也將這樣的藝術理解為「聲光電」藝術,對此兩位的看法是怎樣的?

Z:這幾年新媒體和沉浸式展覽的確有井噴之勢,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剛開始出現都會如此,和層出不窮的畫展相比不算多,只是新事物比較搶眼而已。新媒體藝術是我們這個時代因技術而產生的新藝術語言,沉浸式來自我們通過虛擬世界的具體化,從而實現對現實空間邊界的延伸,把之前大教堂裡宗教式和精神性的空間體驗轉換到當代。「聲光電」是新媒體藝術經常用到的媒介,就像我們不能把畢卡索的展覽簡單理解為畫布和顏料展一樣。不過現在有很多展覽更多是在炫技,造成了這種誤解。

《CONNECTION》,燈光裝置

Y: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技術永遠只是表達的手段,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不可預知的時代,我們理解的新媒體藝術展覽是帶有一種詩意的藝術表達,跨越邊界,拉伸或超越我們的經驗,建立更為廣闊的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藝術和西方或世界對話,用新的技術媒介和彼此相通的語言,大家站在同樣的平臺,探索未來的邊界和可能性。

展覽現場

RR:所有作品都根據現場需要進行了重新製作和搭建嗎?

Z:新媒體作品具有空間和時間上可變性的特質,我們就是通過作品改變觀者對現實空間和時間的經驗,所以每次展覽我們都要根據現場重新調整作品呈現的形態,重新搭建。這次展覽有幾件作品是在現場完成的,將虛擬形態延伸到現實環境之中,這種由虛變實的具體化過程必須在現場感受後才能實現,作品結構、畫面、節奏、空間感受、各種設備都需要根據現場重新調整和搭建,和傳統靜態藝術作品的布展方式不太一樣。

《無象》,空間裝置

RR:整個展覽是由怎樣一個團隊來完成的?通過哪些方面的要素最終實現了這個展覽?

Z:這些作品其實是通過時間和不同的項目不斷地累積,不是一蹴而就的,當然需要一個團隊才能實現的。我們的團隊陸續有幾十人參與到這個項目之中。每件作品的實現都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最初源於藝術家的設想,然後是三維設定、空間設計、影像製作、互動編程、影像融合、裝置製作、音樂製作、技術標準、現場搭建、展覽策劃等等。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我們都必須參與,不斷跟不同的製作人員和技術人員溝通,反覆修改調試和取捨,找到一個最終我們認可的方式。

《白日夢》 空間裝置

美到極致也是深刻的

RR:「Deepink」這件作品非常美,請談談它的創作靈感。同時以這件作品為例,談談展覽呈現的難度在哪裡?

Y:博爾赫斯在他的《環形廢墟》中描寫的魔法師,為了在夢中夢見一個人並使他躋身真實世界,他先夢到了一顆心。「Deepink」是一顆「數字之心」,通常很美的作品大家會覺得流於膚淺,但是美到極致也是深刻的。當你突然看到空中懸浮著這顆抽象造型的心,閃耀著鑽石般的光芒,仿佛來到一個現實與虛擬無法分辨的模糊地帶,我們想在展覽中部的這個空間營造一種具有儀式感的場域。

《Deepink》,投影映射裝置

這件作品如果只是一個實體的話就是一個很常規的、很物質的東西,但如果想讓它成為一顆來自於虛擬數字世界的心,就需要一種數位化的精密感。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什麼都變成冰冷的、數位化的,但人們最渴望的還是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情感,就像鑽石一樣,它對人其實是一個終極的夢想。

《Deepink》,投影映射裝置

Z:「Deepink」最初是一個浮雕,去年在武漢的今日未來展中我們將它變成懸空可以360度觀看。這件投影映射作品的呈現比較麻煩,它類似切割好的鑽石,有很多切面,每個切面需要映射相應的影像,從投影到實體稍有誤差,最後的效果就不對了。布展模型做壞過一次,後來連夜加班重做才到位。

《Deepink》,投影映射裝置

RR:展覽中有很多對鏡子的運用,請談談這個元素在展覽中的意義。

Y:我之前的作品常常用到鏡像的手法,拉康曾用鏡像說明自我建構的主觀性和虛假性,博爾赫斯在《環形廢墟》中的魔法師,想讓夢中造出的幻影少年成為現實,擔心他發現自己只是一個幻影,最後卻發現自己也是另一個人夢中的幻影。鏡子將作品和觀者在鏡像空間中無限延伸,是對二元性鏡像的追問,一個鏡像會被另一層鏡像包裹,永無止境,鏡像的起源也是虛擬的,當一切都是虛擬時,你的存在為真實的概率就很小了。實際上我是試圖在探尋數字時代虛擬世界對自我認知的影響和自我重新建構的模式。

展覽現場

RR:「仙鏡」這件作品的空間是流動的曲線形,幾段影像營造出夢一般的情景,請談談這件作品的概念。

Y:《仙鏡》是這次展覽中最大的一件作品,2012年我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也叫《仙鏡》,現在這件全新的作品是之前作品觀念的進化。為了能夠更好的呈現這件作品,我們對原本是長方形的展廳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改造,我可能從藝術家和自己天生的特質出發,就覺得這個空間應該有一種很柔和的線條,所以設計了一個由曲線構成的有種包裹式的空間。這樣更有利於觀者能夠舒緩地進入到夢境,在這個夢境裡有時平靜,有時糾結,有時荼蘼,有時像一個幻象。

《仙鏡》,沉浸式空間

《仙鏡》,沉浸式空間

《仙鏡》,沉浸式空間

《仙鏡》由七個小段落組成,相當於一個個夢的碎片,它們各不相關,共同存在,卻彼此吸引。有一個片段是山巒的筋骨,我們並沒有呈現常規山水畫中山的外形,而是進入山的內核裡去,就像進入到人體的內部細胞組織一樣,可以看到貌似平靜的大山內部的掙扎和錯亂。就像是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如何面對所有環境賦予我們的種種擠壓或者錘鍊,有時會給我們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或者需要尋找到一個出口。而作品《嬗》是出口,也是夢的最深處。

《仙鏡》,沉浸式空間

《仙鏡》,沉浸式空間

RR:作品「嬗」是在「仙境」這個空間中的隱藏空間,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哪裡?

Z:一個大空間套一個小空間在沉浸式展覽中應該是第一次,在這件作品的空間設計上,還特別設計成三角形,三角形是一個平衡和非平衡之間的一種關係,同時還有一種對立和衝突。

Y:如果說《仙鏡》這件作品已經進入夢境,但這個夢可能是一個相對比較淺的夢,還跟社會、自然有關,而《嬗》更像是夢境的最深處,也像是內心深處本我的狀態,在這裡你可以照見最真實的自己,可以跟自己對話,發現另一個自我。

另一方面,從情感上來說,有一種隱藏的感情在裡面。比如說我們的家,有客廳也有臥室,自己家的客廳可以展示給親朋好友,而臥室就更為私密,關聯著我們更私密的感情,是最後的躲藏之所。當回到這個最私密的空間時,才是最真實的自我,最本質的自己。所以「嬗」這個空間也最受大家的歡迎。

《嬗》,沉浸式空間裝置

RR:從開展至今已有很多觀眾前來觀展,觀眾們的反饋如何?

Y:我們發現很多的觀眾蠻喜歡這個展覽的,對作品的表達都有自己的判斷力。如果展覽真的能給予他們一些東西,能夠帶來提升,觀眾也是能感覺到的,會有自己的反饋。在展廳最後的空間裡有一處集夢牆,觀眾可以寫下自己對夢的感受,這也是我們很喜歡的現象,觀眾不是被動地觀看,而是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Z:我們也很願意走出藝術圈這個相對比較小的圈子,通過展覽接觸更為廣闊的層面。

展覽信息

十三場夢境

地點:幻藝術中心(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

展期:2019年10月26 - 2020年1月9日

出品方:幻藝術中心 Y&Z

項目總監:任子妤

相關焦點

  • 文旅探訪報告|「幻·夢」沉浸式藝術展,十三場夢境的體驗如何?
    數十萬人次的看展記錄、近千平方米的展覽空間、解救無聊假日的打卡聖地,藝術,科技,浪漫,酷炫~幻藝術中心將攜手藝術家黃鶯、何在峰以及Y&Z新媒體團隊傾力打造幻系列沉浸式展覽【十三場夢境】在北京開放。
  • 西派維岸藝術中心攜瑞士知名藝術家安東尼奧威利啟幕巴濱藝術盛典
    中國重慶2018年7月12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7月11日,隨著由中國鐵建地產、重慶市巴南區文化委和香港維岸畫廊共同主辦《夢境中國 -- 重慶映像》中瑞文化藝術交流項目在渝正式開展,西派時代營銷中心與西派維岸藝術中心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開啟了巴濱對話世界藝術的序章
  • 中外藝術家黃山對話 用藝術搭建交流橋梁(圖)
    活動領導、藝術家與工作人員合影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旅遊局主辦,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藝術中國承辦的「中外藝術家黃山對話」活動於7月10日至7月15日在安徽黃山順利舉行,並完滿落下帷幕臨下山的前一天晚上,藝術家們把自己的畫作貼在酒店房間的牆上,平放在床上,或擺在酒店走廊裡,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讓人吃驚。在第二天下山前的時間裡,李睦、馬可魯等藝術家依然早早起床,還在上山繼續畫他們的作品。對他們來說,對黃山藝術和精神的領悟剛剛開始。在「中外藝術家黃山對話」研討會中,16位中外藝術家圍繞中西藝術比較為中心進行探討。
  • 日本「國寶級藝術家」安野光雅眼中的美麗世界
    安野光雅是日本最負盛名的「國寶級藝術家」,也被日本國民公認為「具有驚人才華的知性藝術家」。安野光雅以其清新自然、淡雅悠遠的水彩畫和蘊含其間的人文、數學、建築、文學等領域知識而蜚聲國際。他筆下的大自然淡雅細膩,帶有濃鬱的傳統日本畫韻味,同時也兼具西洋繪畫中對細節的細緻刻畫。他所作的繪本,兼具知性與詩意,充滿童趣,同時又富有敏銳的想像力和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
  • 繪之雅——觀仝凌飛之畫作
    藝術家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考察,多以「太湖石」為藝術表現形式,藉以尋找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與精神載體,其古意山水畫更是遠接宋元之精神,近拾明清之工細。探索著一條有著個人獨立體驗的人文氣質之路。
  • 藝術|這些藝術家們以大地為媒介,用藝術與自然對話!
    大地藝術,是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一種藝術運動,其表現為大地景觀和藝術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聯繫。大地藝術家的作品大多創作於自然界中,作品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一段時間後會自我消亡,有種取材於自然,最終又回歸到自然的意味。
  • 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以雅之名 集河之蘊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12月8日電 題: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以雅之名 集河之蘊作者 張煜歡「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大雪節氣剛過,大運河畔卻染上一層春意。一艘遊船之上,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於雪嬌演繹起《牡丹亭·遊園》片段,嫋嫋餘音間,與沿岸風光遙相呼應。
  • 《啟源女神》夢境奇遇記怎麼玩 夢境奇遇記玩法心得
    ,下面九遊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夢境奇遇記攻略大全。夢境奇遇記玩法攻略 【開啟條件】 隊伍... 啟源女神夢境奇遇記是一個闖關試煉玩法,有很多的關卡需要玩家們去挑戰,越後面的關卡難度越大,獎勵也更豐厚,下面九遊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夢境奇遇記攻略大全。
  • 尼採、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自我探索與藝術救贖
    所以,尼採對世人最重要的貢獻是——提醒人們要「自我對話」還有「自我探索」,他並且指出人們潛在的「動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類行為跟社會價值觀上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他的經典著作《查拉圖斯特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所描述的「精神三變」,就是以「駱駝、獅子和小孩」來象徵超越性人生的三個階段,當然還有老鷹跟蛇一起陪伴查拉圖斯特的英雄之旅)
  • 埃利亞斯 | 工匠藝術和藝術家藝術
    在我們對這段過程的描繪裡,並無誰好誰壞的想法,也就是說,對「自由藝術家」那為不認識的聽眾市場而創造的藝術,是否比為高高在上的主人而創作的「工匠藝術家」的藝術較好或較壞,我們不作評斷。這裡所討論的朝向藝術家地位的變動,算是朝向「比較好」的情況變動,然而這完全不意味著藝術家的作品也同樣都是如此;在藝術生產者與藝術需求者、購買者之間關係變動的長流裡,其所能改變的是藝術的結構,而不是藝術的價值。
  • 上海雙年展的藝術與哲學對話:關於進步之「矛盾性」的探討
    11月10日,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期間還舉辦了四場「迴環Detour——藝術與哲學的對話」國際論壇。論壇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聯合主辦。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邀請了多位哲學家和科學家走出學院書齋,在藝術展覽上與當代藝術家活躍的感性表達相遇。
  • 《啟源女神》夢境奇遇記試煉怎麼玩 夢境奇遇記試煉副本詳解
    導 讀 啟源女神夢境奇遇記試煉怎麼玩?
  • 三生有幸——我的八雅文化之路
    今天是一個極不尋常的日子,從2015年12月11日,八雅文化網註冊成立到現在,八雅文化已經走過了五個春夏秋冬,一路走來,我們付出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1、走過的路,記在心裡。五年風雨兼程,五年砥礪前行。
  • TESORO致敬大師高級藝術珠寶系列發布會
    此場發布會亦包涵了TESORO品牌創始人劉薇女士對古典大師的致敬,任時光荏苒,唯藝術經典永不褐色,願這份經典的厚重能超載時代以永存。同時充滿了她對於支持年輕藝術家創作的情感,給予年輕藝術家展現空間。藝術家們為珠寶注入神奇的力量,而珠寶亦成為藝術家們一生的執著。設計師對珠寶的設計,就像演員對於角色的設計,如同我最尊敬的恩師成龍,他對於電影事業注入的無限熱愛,造就了一部部藝術經典。「Tribute To the Master」致敬大師系列高級珠寶發布會特別邀請當代藝術家管偉駿、王學軍為特邀嘉賓,與藝術家們一起鑄造古今,具像與抽象。
  • 全球藝場·上海時間·11月藝術地圖
    停擺了半年,為解決困局,上海M50園區從背後「收租」轉型至直面市場,陸續組團帶領畫廊走出去,並設立首屆M50上海當代藝術周,共同發聲。在推動藝術市場上,上海官方單位總能及時跟進。今年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打出「全球藝場·上海時間」主題,聯動全市各主承辦單位,集聚超100場各類藝術品交易相關活動。
  • 美克美家跨界直播丨對話鍾飆&何山:靈感無界,不是藝術家的特權
    ▲ 對話現場:鍾飆工作室(右二:鍾飆;右三:何山)4月25日下午14:30,一場由美克美家設計師俱樂部主辦的《美,設計與藝術家》分享活動,在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鍾飆先生的工作室展開,著名設計師、建築師何山先生與鍾飆先生一起,以「藝術與設計的靈感」為話題,在設計與藝術的不同領域,為大家解構藝術的靈感真相
  • 黃鶯出谷, 「雅」音相伴, 夢想同行。
    她的歌聲就是那傳說中的天籟,如翠鳥彈水,如黃鶯吟鳴,那清脆的歌聲,婉轉動聽,讓人沉醉其中,良久後才發覺,這美妙絕倫的歌聲皆發自於她的內心。她,就是胡淑雅。博採藝術學校培養的優秀教學成果。她,實現了她自己的夢想。長的漂亮是她的優點,歌喉更是她最大的亮點。當同齡人都在玩耍的時候,她卻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優異成績。
  • 啟源女神夢境奇遇記怎樣打?夢境奇遇記獎勵及打法攻略[多圖]
    啟源女神夢境奇遇記怎麼玩?小夥伴們應該都喜歡玩啟源女神這款18183,這款遊戲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玩法也很多樣,不知道小夥伴們打過夢境奇遇記沒,挑戰通關後就可以獲得很多獎勵,大家應該都很感興趣吧,有些小夥伴們可能還不清楚應該怎麼打,也不知道 有哪些獎勵,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帶來夢境奇遇記的獎勵及打法攻略吧!
  • 新高尚美學對話當代藝術:「移動的理想國」即將啟幕
    2020年的第二屆藝術展,將展出範圍擴展至北京、瀋陽、杭州、成都四地,旨在延續新高尚美學理念內涵,探討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本土品牌與當代藝術的交融對話,帶領受眾領略一場中國式的、引發深度思考與廣泛討論的藝術感官之旅。2020年12月19日,由中國一汽主辦,紅旗造型設計院承辦的第二屆新高尚美學藝術展首站「移動的理想國·形影」將在北京798藝術中心藝術工廠正式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