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藝術家黃鶯和何在峰以及Y&Z跨媒體團隊傾力打造的沉浸式展覽《十三場夢境》,帶領我們走入那遊弋於虛擬與現實間的多重幻境,探索時間與空間的更多可能。在《羅博報告》對兩位藝術家的專訪中,我們仿佛穿過了一重重光與影,進入更深層的「夢境」。
展覽現場
藝術家黃鶯、何在峰及他們創立的Y&Z跨媒體團隊,根植於藝術與科學,探索新興數位技術創造性的運用所帶來的表現力,遊弋於虛擬與現實的中間地帶,不斷跨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認知與體驗的邊界。他們的作品涉足數字藝術、互動藝術、空間裝置、動態影像等,試圖在自我與環境、真實與虛構、時間與空間的多重關係中發現新的可能性,營造出介乎現實與虛擬之間的沉浸式體驗。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以藝術家代表作《十三場夢境》為基礎展開,觀眾可以親身體驗到《無象》、《觸》、《無限的遠與近在咫尺》、《Deepink》、《仙鏡》、《嬗》、《白日夢》等現實與虛擬深度融合的多重夢境空間。夢蘊含著人類集體潛意識最古老的原型,《十三場夢境》以「夢境」為主題,用藝術與科技打造了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多重夢境空間,帶我們走進人類經驗的深層。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進入藝術家編織出來「虛擬的現實鏡像」,仿佛探尋自己內在未知的精神世界,虛擬形態可觸可及,當下的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主體變成了一個混合物,一個由各種異質、異源成分的集合,一個未知與信息的混合體。通過不斷變幻的空間與影像,打破人類身份與信息形式的界限,用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重塑了虛擬與想像的世界。
展覽現場
《羅博報告》(RR)
對話
黃鶯(Y)、何在峰(Z)
藝術家黃鶯(右)和何在峰(左)
「十三場夢境」是一次邀請
RR:這個展覽是兩位老師多年積累下來的一次完整呈現嗎?
Y:其實只呈現了一部分。這些年我們的新媒體作品參加了很多的展覽和藝術項目,但是這次是一個集中完整的呈現。
RR:展覽從籌備到完成用了多長時間?
Z:一年前就有了展覽的基本構想,籌備時間挺長的,今年年初我們開始準備展覽落地,到深圳、上海、北京進行空間考察和合作商談,北京展覽從討論到確定用了兩個月,布展方案用了一個月,最後布展實施差不多兩周的時間。這些作品大部分屬於完成狀態,但落地呈現有很多東西都需要現場去根據空間重新設計,所以每次展覽都會經歷再創作,會出現一些新的生長狀態。
《無限的遠與近在咫尺》,LED燈光互動裝置
RR:關於展覽的主題「十三場夢境」有什麼寓意嗎?
Y:弗洛伊德認為夢「似乎是介於睡眠和甦醒之間的一種情境」,我們在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維持高度平衡的手段就是「夢」。我們生活在真實和虛擬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世界裡,時常遊弋於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模糊地帶,習慣於在虛擬世界中做夢,「十三場夢境」是一次邀請,試圖構建一個真實與虛擬融合的場域,它不是常規的夢境。之所以取名為「十三場夢境」是因為「13」是一個有意思的數字,首先它在數學上是一個質數,有質數的無限感;其次對於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來說,「13」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但對西方人來說又是一個被忌諱的數字。在「十三場夢境」裡可以說有美夢也有噩夢,處於一種中間狀態,它是一個亦正亦邪的數字。也對應著我們的現實,存在具有多樣性。
《觸》,互動數字裝置
技術知識表達的手段
RR:近年來新媒體藝術和沉浸式藝術非常多,很多人也將這樣的藝術理解為「聲光電」藝術,對此兩位的看法是怎樣的?
Z:這幾年新媒體和沉浸式展覽的確有井噴之勢,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剛開始出現都會如此,和層出不窮的畫展相比不算多,只是新事物比較搶眼而已。新媒體藝術是我們這個時代因技術而產生的新藝術語言,沉浸式來自我們通過虛擬世界的具體化,從而實現對現實空間邊界的延伸,把之前大教堂裡宗教式和精神性的空間體驗轉換到當代。「聲光電」是新媒體藝術經常用到的媒介,就像我們不能把畢卡索的展覽簡單理解為畫布和顏料展一樣。不過現在有很多展覽更多是在炫技,造成了這種誤解。
《CONNECTION》,燈光裝置
Y: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技術永遠只是表達的手段,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不可預知的時代,我們理解的新媒體藝術展覽是帶有一種詩意的藝術表達,跨越邊界,拉伸或超越我們的經驗,建立更為廣闊的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藝術和西方或世界對話,用新的技術媒介和彼此相通的語言,大家站在同樣的平臺,探索未來的邊界和可能性。
展覽現場
RR:所有作品都根據現場需要進行了重新製作和搭建嗎?
Z:新媒體作品具有空間和時間上可變性的特質,我們就是通過作品改變觀者對現實空間和時間的經驗,所以每次展覽我們都要根據現場重新調整作品呈現的形態,重新搭建。這次展覽有幾件作品是在現場完成的,將虛擬形態延伸到現實環境之中,這種由虛變實的具體化過程必須在現場感受後才能實現,作品結構、畫面、節奏、空間感受、各種設備都需要根據現場重新調整和搭建,和傳統靜態藝術作品的布展方式不太一樣。
《無象》,空間裝置
RR:整個展覽是由怎樣一個團隊來完成的?通過哪些方面的要素最終實現了這個展覽?
Z:這些作品其實是通過時間和不同的項目不斷地累積,不是一蹴而就的,當然需要一個團隊才能實現的。我們的團隊陸續有幾十人參與到這個項目之中。每件作品的實現都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最初源於藝術家的設想,然後是三維設定、空間設計、影像製作、互動編程、影像融合、裝置製作、音樂製作、技術標準、現場搭建、展覽策劃等等。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我們都必須參與,不斷跟不同的製作人員和技術人員溝通,反覆修改調試和取捨,找到一個最終我們認可的方式。
《白日夢》 空間裝置
美到極致也是深刻的
RR:「Deepink」這件作品非常美,請談談它的創作靈感。同時以這件作品為例,談談展覽呈現的難度在哪裡?
Y:博爾赫斯在他的《環形廢墟》中描寫的魔法師,為了在夢中夢見一個人並使他躋身真實世界,他先夢到了一顆心。「Deepink」是一顆「數字之心」,通常很美的作品大家會覺得流於膚淺,但是美到極致也是深刻的。當你突然看到空中懸浮著這顆抽象造型的心,閃耀著鑽石般的光芒,仿佛來到一個現實與虛擬無法分辨的模糊地帶,我們想在展覽中部的這個空間營造一種具有儀式感的場域。
《Deepink》,投影映射裝置
這件作品如果只是一個實體的話就是一個很常規的、很物質的東西,但如果想讓它成為一顆來自於虛擬數字世界的心,就需要一種數位化的精密感。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什麼都變成冰冷的、數位化的,但人們最渴望的還是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情感,就像鑽石一樣,它對人其實是一個終極的夢想。
《Deepink》,投影映射裝置
Z:「Deepink」最初是一個浮雕,去年在武漢的今日未來展中我們將它變成懸空可以360度觀看。這件投影映射作品的呈現比較麻煩,它類似切割好的鑽石,有很多切面,每個切面需要映射相應的影像,從投影到實體稍有誤差,最後的效果就不對了。布展模型做壞過一次,後來連夜加班重做才到位。
《Deepink》,投影映射裝置
RR:展覽中有很多對鏡子的運用,請談談這個元素在展覽中的意義。
Y:我之前的作品常常用到鏡像的手法,拉康曾用鏡像說明自我建構的主觀性和虛假性,博爾赫斯在《環形廢墟》中的魔法師,想讓夢中造出的幻影少年成為現實,擔心他發現自己只是一個幻影,最後卻發現自己也是另一個人夢中的幻影。鏡子將作品和觀者在鏡像空間中無限延伸,是對二元性鏡像的追問,一個鏡像會被另一層鏡像包裹,永無止境,鏡像的起源也是虛擬的,當一切都是虛擬時,你的存在為真實的概率就很小了。實際上我是試圖在探尋數字時代虛擬世界對自我認知的影響和自我重新建構的模式。
展覽現場
RR:「仙鏡」這件作品的空間是流動的曲線形,幾段影像營造出夢一般的情景,請談談這件作品的概念。
Y:《仙鏡》是這次展覽中最大的一件作品,2012年我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也叫《仙鏡》,現在這件全新的作品是之前作品觀念的進化。為了能夠更好的呈現這件作品,我們對原本是長方形的展廳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改造,我可能從藝術家和自己天生的特質出發,就覺得這個空間應該有一種很柔和的線條,所以設計了一個由曲線構成的有種包裹式的空間。這樣更有利於觀者能夠舒緩地進入到夢境,在這個夢境裡有時平靜,有時糾結,有時荼蘼,有時像一個幻象。
《仙鏡》,沉浸式空間
《仙鏡》,沉浸式空間
《仙鏡》,沉浸式空間
《仙鏡》由七個小段落組成,相當於一個個夢的碎片,它們各不相關,共同存在,卻彼此吸引。有一個片段是山巒的筋骨,我們並沒有呈現常規山水畫中山的外形,而是進入山的內核裡去,就像進入到人體的內部細胞組織一樣,可以看到貌似平靜的大山內部的掙扎和錯亂。就像是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如何面對所有環境賦予我們的種種擠壓或者錘鍊,有時會給我們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或者需要尋找到一個出口。而作品《嬗》是出口,也是夢的最深處。
《仙鏡》,沉浸式空間
《仙鏡》,沉浸式空間
RR:作品「嬗」是在「仙境」這個空間中的隱藏空間,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哪裡?
Z:一個大空間套一個小空間在沉浸式展覽中應該是第一次,在這件作品的空間設計上,還特別設計成三角形,三角形是一個平衡和非平衡之間的一種關係,同時還有一種對立和衝突。
Y:如果說《仙鏡》這件作品已經進入夢境,但這個夢可能是一個相對比較淺的夢,還跟社會、自然有關,而《嬗》更像是夢境的最深處,也像是內心深處本我的狀態,在這裡你可以照見最真實的自己,可以跟自己對話,發現另一個自我。
另一方面,從情感上來說,有一種隱藏的感情在裡面。比如說我們的家,有客廳也有臥室,自己家的客廳可以展示給親朋好友,而臥室就更為私密,關聯著我們更私密的感情,是最後的躲藏之所。當回到這個最私密的空間時,才是最真實的自我,最本質的自己。所以「嬗」這個空間也最受大家的歡迎。
《嬗》,沉浸式空間裝置
RR:從開展至今已有很多觀眾前來觀展,觀眾們的反饋如何?
Y:我們發現很多的觀眾蠻喜歡這個展覽的,對作品的表達都有自己的判斷力。如果展覽真的能給予他們一些東西,能夠帶來提升,觀眾也是能感覺到的,會有自己的反饋。在展廳最後的空間裡有一處集夢牆,觀眾可以寫下自己對夢的感受,這也是我們很喜歡的現象,觀眾不是被動地觀看,而是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Z:我們也很願意走出藝術圈這個相對比較小的圈子,通過展覽接觸更為廣闊的層面。
展覽信息
十三場夢境
地點:幻藝術中心(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
展期:2019年10月26 - 2020年1月9日
出品方:幻藝術中心 Y&Z
項目總監:任子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