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雙年展的藝術與哲學對話:關於進步之「矛盾性」的探討

2021-01-10 澎湃新聞

11月10日,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期間還舉辦了四場「迴環Detour——藝術與哲學的對話」國際論壇。論壇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聯合主辦。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邀請了多位哲學家和科學家走出學院書齋,在藝術展覽上與當代藝術家活躍的感性表達相遇。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與交融,在「禹步」這一暗示了進與退之矛盾本性的主題之下,帶來了不同尋常的理解和反思。藝術與哲學,在世人眼中兩個顯得如此遙遠的領域,卻有著對於現代世界的共同責任:在反思與批判中解放自身。

第一場論壇現場

這種碰撞、交融與反思,映射出現代人的共同命運:我們世界所面臨的問題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見識和智慧,藝術與哲學的對話因此格外重要。「迴環Detour——藝術與哲學的對話」開啟的不僅僅是兩個學科之間的對話,也為這個時代共同開啟一份寶貴的思想資源。

在「迴環 Detour」的論壇開幕式上,由本屆上海雙年展項目總協調人施瀚濤致歡迎辭。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許徵、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書記袁新做了開幕發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出席了論壇。本屆上海雙年展「禹步」的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納做了主題發言。

從左至右:許徵、施瀚濤和袁新

雙年展主題:「Proregress」與「禹步」

在雙年展主辦方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出品的《PRO禹步REGRESS讀本》中,收錄的大量篇目都是有關哲學回應現代性問題的討論。其中既有經典篇目諸如阿多諾的《論進步》也有當代哲學家諸如保羅·維爾諾的《「似曾經歷」現象和歷史的終結》。正如雙年展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納在主題發言所說,本次雙年展啟發自德國哲學家阿多諾對流俗進步觀的猶疑。現代啟蒙理性帶來前所未有的「進步」趨勢——它無限膨脹,將自己的原則宣稱為具有必然性的總體;但與此同時,恰恰因為「進步」這一「爆炸性增長」的特性,使其自身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侵吞了啟蒙最初宣揚的人性承諾。梅迪納認為阿多諾旨在維持進步概念的模糊,從而保存內在於其中的反思維度。

《PRO禹步REGRESS讀本》封面

「進步」何種意義上是進步,何種意義上同時又是退步?這一曖昧的辯證遊戲,主導了整個展覽和論壇。英文主題「Proregress」一詞取自E. E. 卡明斯的詩歌,意含了這種對向前進步的猶疑;而中文主題「禹步」則取自相傳夏禹創造的依照北鬥七星的行步轉折。雙年展的主題設定與哲學思想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密切相關;期待引導觀眾思考這種進退之間的奇妙張力。

與「禹步」相呼應,本次國際論壇的主題是「迴環」,源自哲學家的思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在論壇引言中寫道:「我們將此次國際論壇與後續的系列思想工作坊命名為『迴環(Detour)』,意在與『禹步』形成呼應。生命的迂迴由時間的禹步鑄就,歷史的迴環亦是曲折的循回往復。精美複雜如時間的貝殼,布滿不可複製的迴環。藝術和哲學,是這迴環的密碼。」

「我會活得比你久」——面向文化記憶的矛盾性

論壇的第一場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研究員沈奇嵐主持,智利藝術家博路斯帕·哈爾帕和秘魯藝術家克勞迪婭·加拉伊與海德格爾哲學研究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慶節和復旦大學教授張汝倫對話。兩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都兼具社會政治和審美維度:博路斯帕·哈爾帕以冷戰時期的粗暴幹涉內政為主題,將刻意塗抹掩蓋的解密檔案製作成延伸數十米的裝置作品。而克勞迪婭·加拉伊則關注秘魯的社會政治記憶與歷史,在裝置作品中表現涉及秘魯傳統文明的圖像、宣傳材料和手工藝品。《我會活得比你久(I Will Outlive You)》是克勞迪婭·加拉伊的裝置作品之一。在「Outlive」的宣言下,來自秘魯古代文化的生活意象和繪畫肢體模型擺放在一起,表達出一種超越當下瞬間的面向未來的篤定。

《我會活得比你久(I Will Outlive You)》

哲學專家王慶節與張汝倫則從各自的角度對二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回應。在王慶節看來,許多其他的藝術作品是在揭露現代人的生存處境,表現本應完整的時間性被扁平的空間性所剝奪;而克勞迪婭·加拉伊的作品恰恰是在呼喚歷史的厚度,將充滿憤怒、痛苦的生存經驗完整地利用各種意象表達出來。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揭露出抵抗片面的完整文化記憶,更將觀眾從被掩埋的黑暗引向未來的希望。張汝倫則著重評價了博路斯帕·哈爾帕的裝置作品,並被作品當中所流露的正義感深深觸動——解密文件諷刺性地塗抹了操縱軍事政變的歷史,而這種歷史的真相如今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出來;這不僅在表達憤怒,也在伸張正義。張汝倫強調藝術不僅僅是西方美學所宣稱的「為藝術而藝術」,或者「藝術代表真理」,更應當作出屬於當下藝術經驗的全新定義:「藝術是正義」。正是這種堅持正義的藝術,在張汝倫看來,才能保衛一個民族的真實文化記憶不受侵害,從而將歷史引向一個揚棄西方單調敘事的更好可能。

博路斯帕·哈爾帕的參展作品

讓張汝倫感慨的是藝術家面對世界的責任感,他表達了對這位藝術家的敬意。他深感在拉美的藝術界和思想界已經形成的文化自信讓拉美藝術家的創作充滿了新的角度和勇氣,值得尊敬和欽佩。

「暴風雨後的新風」——面向歷史的矛盾性

第二場論壇由本次雙年展的分策展人王慰慰主持。哲學專家的一方有復旦大學教授張雙利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擎,而藝術家的一方則是植根於法國的藝術家團隊克萊爾·方丹與日本藝術家小泉明郎。

第二場論壇現場

這一場的對話論壇進一步拷問歷史的矛盾性,從哲學和藝術作品兩方面來追問現代人類理性生活中複雜難解的深刻危機。克萊爾·方丹的成員介紹了他們團隊的數個裝置作品,其中有報紙、電子屏幕、國家符號、網際網路商標等極具現代感的政治經濟意象,也有將經典藝術品諸如《蒙娜麗莎》經藝術加工冠以性別解放的標籤重新展現。日本藝術家小泉明郎則介紹了他在本次雙年展作品《暴風雨後的新風》中,採訪了一些在法國剛剛成年的少數族裔移民青年,談論他們在法國所遭受的種族主義偏見,以及與此同時為了生存和融入主流社會,不得不考慮應徵入伍。

克萊爾·方丹的蒙娜麗莎

在張雙利教授看來,藝術家的作品能使青年人超越抽象的理論視域,切身體會到現代性當中命運般的人類處境——在仿佛被做成是必然性的客觀世界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通過藝術和哲學的反思,能夠在習以為常的熟知世界中打開一個全新的線索,從而重新面對司空見慣的、卻包含自我衰敗風險的現實。不過張老師認為藝術涉及的具體敘事值得進一步討論:如小泉明郎所表現的不同士兵身份,他們分別具有非常不同的歷史背景的時代因素:悲壯的傳統精神、自由主義的英雄文化和被甩在新自由主義主流敘事之外的移民生活。這三種不同的背景何以能夠放置在平行的敘事中進行並列比照?而在華東師範大學的劉擎教授看來,藝術表達則恰恰要故意違背概念化的清晰敘事,恰恰更要關注意象的複雜曖昧性。他認為小泉明郎把各種不同的背景和聲音放在一起,則表現出了現實中真實存在、卻被我們忽視的複雜狀況;而這種模糊的複雜性恰恰是超越理性概念、需要被藝術表現的矛盾性。《暴風雨後的新風》蘊含著國家的宏大敘事和個體可感知的現實生活之間的張力,這裡面就是在講述進步所隱含的後退因素。

《暴風雨後的新風》

「雙」與「消音狀況」——面向科技與未來的矛盾性

「迴環Detour——藝術與哲學的對話」論壇第三、四場的內容逐漸轉入面向未來的科技和生態話題。第三場由本次雙年展的分策展人神谷幸江主持;對話者除了有藝術家拉斐爾·洛扎諾-亨默和楊家輝,以及復旦大學的哲學學者鬱喆雋之外,還有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文寧。

《消音狀況》

楊家輝介紹了與芝加哥世博會有關的十個作品,而他自己的代表性作品是《消音狀況》:技術性去除合唱和樂隊演奏的前景音,從而顯露出日常不被覺察的隱含聲音;拉斐爾·洛扎諾-亨默所創作的裝置作品則利用聲與光的傳導機制,試圖表現人與科技產品相互交接融合的荒誕景象,乃至強權利用科技對人群的控制。

第三場論壇現場

王文寧以科學家的身份,認為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可以在多個方面與科學技術相結合:一是技術為現在的藝術表達提供新的手段,二是藝術作品本身表達了對科學技術的反思,三是藝術作品把複雜的科學理論概念,以一種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藝術作為一種感性的表達手段,在王文寧看來能夠抵禦科學技術對人類主體性的「分解」。從而成為抵抗異化的途徑。而鬱喆雋從哲學的角度,講述藝術作品中表現的現代科學技術,實際上在描述現代了經由「祛魅」而走向被「反噬」的命運。祛魅的同時也是在賦予外在世界以神秘力量,從而擠壓人的自由意志的選擇。

「森林法」——面向生態和未來的矛盾性

第四場則由本次雙年展的分策展人瑪利亞·貝倫·賽斯·德伊瓦拉主持,瑞士藝術家烏蘇拉·比爾曼和阿根廷藝術家阿瑪莉亞·皮卡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魏明德、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穆穆進行對話。

第四場論壇現場

烏蘇拉·比爾曼的代表作《森林法》則用視頻錄製的方式寫實地記錄了亞馬孫熱帶雨林中土著部落在現代化侵襲中的歷史、政治和經濟困境;而阿根廷藝術家阿瑪利亞·皮卡向觀眾展現了她的藝術作品:使用抽象的符號和裝置來再現大猩猩群體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和交往方式,期待從中看出對人類社會的揭示。對於這一組藝術家來說,科技不僅增強了人類運用工具改造環境的能力,更由於對環境的改造,使得人自身從身體感官到社會關係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或者也可以說是「進步」,既有可能是建設性的,也有可能是破壞性的。

魏明德受其啟發,說藝術作品的表達不僅能讓人們更加清晰地重新定位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命體之間的關係,更能讓人不得不遭遇動物和動物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需要認真地確立具有合法性、確定與周圍世界的邊界。而大氣與海洋科學專家穆穆則感嘆藝術家用直覺的方法,給人們以比科學數據更大的衝擊力;人類需要訂立尊重自然的法律,保護每一種生物生存的權利,保護山川河流自己運行發展變化的權利,從而走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正如《PRO禹步REGRESS讀本》中收錄保羅·塔瓦雷斯的文章《非人的權利》,其中這樣論述道:

「自然應當被賦予以前只有人才具有的權利……考慮到人類對整個地球前所未有的影響,自然被徹底地『終結了』。但是,自然在此前也同樣無數次地宣布過自己的存在,而我們也從沒像現在這樣如此強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在海嘯肆虐,用洪水淹沒城市,擾亂農業循壞周期,引發大規模的人類災難。」

保羅·塔瓦雷斯期待能夠重新賦予非人的自然以屬靈化的權利地位,從而將「萬物有靈論」重新轉化為能進入法律規範體系的政治原則。如果拓寬這種屬靈化的賦權,則一切與人類共存的對象,從身體到空氣,再到叢林中的大猩猩,都可以用這種方式獲得各自的不可隨意逾越的自保領域,從而讓「進步」魔咒帶來的沉重災難得以避免。藝術表達之於對象特殊性的挖掘,恰恰就是有靈論的一種實現途徑。這些將藝術創作延伸到技術和生態領域的藝術家,正是在用自己的實踐來孕育這種新的未來可能。

哲學與藝術對話的「迴環」

回顧歷史,在藝術與哲學的領域,常常有一些個體之間的交流。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最優秀的藝術家共同構築了時代精神,因為他們共擔著面向未來的責任。

「迴環 Detour——藝術與哲學的對話」項目,是近年來國內第一次如此規模與如此規格的大型論壇,也是第一次如此眾多的哲學家與科學家一同進入藝術的領域,與藝術家們一同探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此次傾力聯手主辦此次活動,意圖共同探討思想和行動的可能性,並將在明年1月,繼續推出4場思想工作坊。

這一次「迴環 Detour——哲學和藝術的對話」項目,需要投入一定的耐心和時間。哲學家們並非要急於得出一個結論,藝術家們也欣喜於頭腦與心靈的相遇。重要的是開啟一個新的思想空間,也開啟一個新的學術探討的可能的範式。在過去,哲學家們擁有的是沉思的生活,藝術家們擁有的是行動的生活,當兩種生活和實踐方式相遇時,可以期待屬於這個時代的火花。

我們所處的時代和世界充滿了複雜性,無法只以一種理論概括,也無法只用一件藝術品呈現。在這紛繁蕪雜之中,辨認我們的當下,並做出準確的判斷,才能給出有效的回應,採取有意義的行動。在這個過程中,哲學和藝術可以互相給予營養及勇氣,並為世界提供新的思想資源,這是「迴環Detour」項目的價值所在。

「迴環 Detour——藝術與哲學的對話」項目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聯合發起,「迴環」項目組委會由雙方機構共同組成:龔彥,孫向晨,夸特莫克·梅迪納,袁新,沈語冰,林暉。執行委員:沈奇嵐,施瀚濤,張俐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第12屆上海雙年展主題發布:「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
    1月31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宣布,第12屆上海雙年展主題為「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Proregress——Art in an Age of Historical Ambivalence)。同時還公布了本屆雙年展的三位分策展人,她們分別為來自波哥大的瑪麗亞貝倫賽斯德伊瓦拉,來自於紐約的神谷幸江,以及來自上海的王慰慰。第12屆上雙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納表示:「禹步」是中國古代道教儀式的步法,以這一徘徊於進退之間的神秘舞步回應英文標題「Proregress」,希望藉此超越西方二元對立式的思維方式。
  • 【雅昌專稿】「禹步」這個道家用語如何成為12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
    第12屆上海雙年展主策展人專訪視頻 來源:PSA  (雅昌藝術網訊)2018年1月31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宣布,第12屆上海雙年展主題為「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Proregress——Art in an Age of Historical Ambivalence)。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於2018年12月15-16日,由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點暨《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編輯部聯合主辦的「跨學科對話與平行研究」首屆論壇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六十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聚焦於比較文學平行研究和人文科學內的跨界問題,深入探討學科發展的方法論建設。
  • 第12屆上海雙年展在紐約舉辦推介會
    人民網紐約5月4日電 (記者 李曉宏)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歷時22年的上海雙年展首次走出國門,3日在紐約蔡國強工作室舉行第12屆上海雙年展國際發布會,吸引了世界藝術之都紐約的現代藝術愛好者與會。
  • 作為平臺的雙年展還可以作些什麼?
    因此,在談銜接不同世代的生命經驗的斷裂,尤其是身體性或情感性或感知經驗的斷裂,通常會提到參與性藝術或介入式藝術,但兩者皆已經預設了藝術家就是外部者,即便這個交疊過程充滿矛盾與衝突,但應該是跟陌生的或者不同世代的人之間重新做疊合。當我們在臺灣或亞洲談這個問題時,明明不是外部者為何用這樣的命名或論述邏輯去思考?第三個是關於所謂的國際主義。
  • 撕剪、拼貼、粉碎、擠壓…… 上海國際紙藝術雙年展玩轉「紙尚視界」
    撕剪、拼貼、粉碎、擠壓…… 上海國際紙藝術雙年展玩轉「紙尚視界」 2019-09-10 16:58:00來源:央廣網
  • 上海雙年展主題何以訴諸美國詩人,策展人稱詩人踢了他一腳
    梅迪納告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他為卡明斯的詩歌所著迷,並沒有刻意地進行選擇,「可能卡明斯當時踢了我一腳,給了我這樣一種靈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近日發布了第12屆上海雙年展規劃和籌備工作的最新進展。
  • 一周觀展指南|紛至沓來的上海雙年展、藝博會、ART021
    漸入深秋,各地藝術展覽醞釀著接二連三的沸點。11月的上海除了迎來「第12屆上海雙年展」、「ART021」、「上海藝博會」外,龍美術館和復星藝術中心也紛紛開啟了「布爾喬亞」和「辛迪•舍曼」大展。上海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展期:2018年11月10日—2019年3月10日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第12屆上海雙年展由來自墨西哥的夸特莫克·梅迪納(Cuauhtémoc Medina)
  • 觀察|疫情之下,如果雙年展不是「雙年展」……
    藝術展覽本身依賴於資本和市場的驅動,如今也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其連鎖反應還涉及到藝術家駐地等相關的全球藝術生態系統。雙年展的前提是國際性和公民性,也將引導藝術家、當地公眾和外地遊客(一個大型雙年展通常會吸引50萬名參觀者)圍繞一個試圖詮釋世界的主題發出共同探討,在幫助城市展示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形象的同時,也讓每一個參與者受益。
  • 「感知之維-2020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雲論壇」開幕
    「感知之維-2020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雲論壇」在北京inArt曜空間及線上舉行開幕式,並於11月19日、20日進行12場在線專題演講。自2008年以來,「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已經成功舉辦六屆,是港澳地區和內地文化融合的標誌性品牌活動。為進一步加強內地與香港、澳門文化交流,共享藝術創作及研究成果,充分促進三地藝術領域的深度合作,2020年,「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主題活動採用線上雲論壇形式繼續舉辦。
  • 動漫美學雙年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玩一場「後末日」遊戲
    坐著輪椅觀展、在展覽上打遊戲……這些都發生在「動漫美學雙年展」上。5月26日,「動漫美學雙年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開幕。通過構建一個後末日幻想題材的遊戲世界,展覽試圖探討人的存在等問題。遊戲世界「動漫美學雙年展——敘事曲」設定為一個後末日幻想題材的遊戲,把上海當代藝術館幻化為末日後的遊戲世界。宋陵《夢幻時光》「遊戲」的故事背景追溯到五萬年前。
  • 第四屆TP當代首飾雙年展預熱論壇暨新聞發布會—飾逢其時
    2018年9月15日,於昊美術館·設計中心進行了第四屆Triple Parade(以下簡稱TP)當代首飾雙年展「三世之界」的預熱論壇暨新聞發布會,主題為「適逢其時」。本屆TP當代首飾雙年展的主策展人、學術總監孫捷先生,藝術總監曹丹女士,以及特約藝術嘉賓、本次雙年展參展藝術家滕菲女士進行了主題演講並展開精彩的對話討論。
  •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雙年展「怪物劇院」:用藝術探討怪物
    阿德萊德雙年展是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當代藝術精選展。同時,2020年的阿德萊德雙年展正值慶祝南澳大利亞州成立30周年。自1990年以來,澳大利亞藝術阿德萊德雙年展為350多位藝術家的藝術展示與作品定義創造了機會,並吸引了近百萬的參觀者。2020年澳大利亞藝術阿德萊德雙年展的主題為「怪物劇院」,邀請藝術家們展示我們這個時代的怪物。
  • 上海雙年展線上講座:福武總一郎×安藤忠雄×李禹煥:「滲透...
    他將講述這一活動是如何在過往30年間以藝術拯救荒廢地區並使該社區恢復活力的方式,並利用「直島模式」幫助中國山東省桃花島振興鄉村的經驗。建築師安藤忠雄與藝術家李禹煥則將分別介紹其各自在「倍樂生藝術場直島」的切身實踐與動人經歷。隨後,三位嘉賓將圍繞「海之復權」與「鄉村重生」等議題進行深度探討,並在線回答觀眾提問。地中美術館。攝影:藤塚光政。
  • 什麼是纖維藝術?讓這個雙年展告訴你
    讓這個雙年展告訴你) 新華社深圳9月26日電(記者章利新 申安妮)「從洛桑到北京」第九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於9月26日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閉幕。
  • 第53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現身水城
    2009年6月5日,第53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正式在水城開幕。展覽持續時間為6月6日至11月22日。這是中國以國家館的形式第三度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亮相。其中,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盧昊與威尼斯雙年展素有淵源,他曾受邀參加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展,還參與過威尼斯雙年展並稱全球當代藝術三大展事之一的卡塞爾文獻展,是中國藝術家在國際藝術界的重要實力派代表人物之一。趙力為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在中國現當代油畫及藝術市場方面著述頗豐。
  • 上海美術館閉館布展 旋轉木馬進雙年展
    作者:  2010-10-14 14:36  編輯:任琦琥   上海美術館日前閉館2010上海雙年展就此進入布展階段。8個多月了,雙年展組委會派出人員飛赴西班牙、美國、印度等地。而今那些地區的藝術家創作的一批極具反思性的當代藝術作品,已經陸續登上飛機輪船,向上海駛來。將於10月23日揭幕的上海雙年展,離這座城市越來越近。  記者昨天在上海美術館看到,閉館的告示牌被放在門口顯眼的位置。
  • 圓桌|在「光的空間」,聽藝術和哲學、攝影相遇
    劉擎(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關於現代性。人類是在進步的,人類通過科學革命、通過繁榮,我們獲得了越來越進步,越來越豐滿,一種豐盈的、豐沛的人生。但是在這裡面看到,我們變成不是自主的,我們受到各種各樣機械的、技術的控制,變得靈魂越來越弱化,這個是對啟蒙主義理想的很大挑戰。
  • 分析哲學的分析——關於分析哲學的對話
    我請你來參與對話, 主要是考慮到你對分析哲學有濃厚的興趣和很好的學養, 而且你目前撰寫博士論文恰好需要更好地理解分析哲學。何:謝謝老師!按您的要求, 我擬定了一個對話提綱, 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內容:一是分析哲學的起源;二是分析哲學中的主要思潮;三是分析哲學運動的遺產;四是分析哲學面臨的主要挑戰。您看這樣行嗎?
  • 國際藝術雙年展給新疆藝術帶來什麼
    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作品質量上,雙年展都堪稱一場藝術的至高享受,那麼它的舉辦將會為新疆藝術帶來什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子康表示,通過一個雙年展,可以從文化上連接不同的國家,在心靈上產生一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