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教授和精算師都買錯 保險套路有多深?

2020-12-13 金融界

來源:券商中國

擔憂「病不起」的人,買的最多的卻是壽險;擔憂「老無所養」的人,買了看上去收益很高理財險……保險套路在多方利益捆綁之下,深之又深。

保險產品繁冗複雜,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選錯保險的經歷,其中不乏教授、精算師等業內人士。

對此,保險調查組成員採訪數名,來自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的保險消費者,以及反覆對比不同保險產品之間的差別,試圖撩開「化了妝」的保險。

本報導共分為六個章節:

套路一:「出了事賠付,不出事返本」

套路二:產品不斷「升級」為了誰

套路三:年金收益「化濃妝」,看似20%實則2%

套路四:「組合計劃」實為捆綁又貴又不好賣的產品

套路五:重疾病種玩拆分,保障的要麼罕見要麼重複

套路六:保額共享,合理嗎?

那些年跌過的坑

生完二胎的李雲(化名)考慮為小孩買份重疾險,按照保險銷售人員的建議,買了某「少兒終身壽險+重疾險」產品組合,最終卻因不堪保費重負而退保,改選更便宜的重疾險產品。

路瑤(化名),給全家人買了保險,但對比發現,為什麼自己買的保險比現在網際網路上的產品保額低,價格還貴一倍?找出保單一看,發現全是儲蓄型的。

張芬買了一款市場上熱銷的低價重疾險,但她一位保險經紀朋友表示,這份保險在疾病數量看起來多,但實際上拆分嚴重,如「小面積燒傷」、「小面積面部燒傷」、「面部重建手術」等同一病種出現幾次;保險責任看起來全面,實則「狂牛症」、「象皮腫」這類罕見疾病充數;更令人擔憂的是,保單看起來包括了高發疾病如「腦中風」,但理賠條件太嚴苛。張芬嚇得一身冷汗,這樣的保單退還是不退?

7月29日,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精算學系主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教授鄭蘇晉在一次公開講話中坦言,「大病保險我也買了不少,事實上我有時候也跟風、也沒大看明白,也挺盲目的,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做精算的,就能夠很明白,買的也比較糊塗。」

連保險精算的專業人士都犯糊塗的保險,普通人摸不頭腦實屬正常。國內的到底有多複雜?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哪些套路不得不防?券商中國記者對「保險局中局」展開調查。

套路一:「出了事賠付,不出事返本」

很早就建立了保險意識的路瑤,幾年前給全家人買了保險,但隨著近年網際網路保險測算的出現,路瑤越對比越疑惑,為什麼自己買的保險比現在網際網路上的產品保額低,價格還貴一倍?路瑤找出保單一看,發現奧秘就在「返本」上。

比如2012年買的國壽康寧,這款路瑤心中的「重大疾病保險」,其實還包含了身故責任、到70歲返還保費的返本功能,貴就貴在這裡。

雖然是「一分錢一分貨」,但是令路瑤無奈的是,自己70歲之後收到返還的保費,已經被通脹蠶食得所剩無幾,意義並不大;但年輕時候重大疾病的保額卻是遠遠不夠的。

重疾險創始人馬裡優斯·巴納德說:「人們需要重疾保險的原因不但是因為人們將會死亡,更是因為人們要活下去。」

好好活下去才是更重要的。帶身故、帶返本的重疾保險,即便具有一定儲蓄和傳承功能,實際上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一位精算師介紹,返還型保險的保費可以理解為「保險總保費=A(風險保費)+B(附加費用)+C(儲蓄保費)」,其中,A風險保費和索賠頻率、案均賠款有關係;B附加費用是保險公司的運營費用,包括代理人佣金等成本;C儲蓄保費是保戶以一個固定利率(一般2.5%左右)儲存在保險公司的錢。

絕大多數返還型保險,是用客戶數十年的「C儲蓄保費」的複利來支付「A風險保費」和「B附加費用」,用在「C儲蓄保費」費用比例遠遠超過」A風險保費」,因此單位保費中的風險保障含量很低。

如果說「返還」造成保險「便宜」是一種假象,那麼包含身故責任的重疾保險,則是實實在在拉高了保費。

7月29日,中國財富研究院發布了《2018年中國人身保險產品研究報告》,報告對2017年市場上3700多個在售主流產品等進行了詳細調研和分析。以終身重疾險為例,報告對三家大公司A、B、C包含身故和不含身故的重大疾病險千元保額費率分別做了測算,含身故的千元保額費率是30.1元、25.51元、30.7元,無身故的產品千元保額分別是19.6元、19.7元、18.56元。

結果顯示,包含身故責任的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保費,比不含身故責任的終身重大疾病保險保費高出近50%。

對於很多人而言,並不知道有一個選項是購買不包含身故的重疾,可以將保費降低三分之一。

在基礎保障都沒有做足的情況下,不少精算師建議可以將疾病保險、壽險功能分開考慮,即先考慮重大疾病的補償,等支付能力提高之後再另外購買壽險。

有人擔心,分開購買意味著多出一份保費,會不會更貴?實際上很多終身重疾和終身壽險的產品組合裡是共享保額,即只能獲得一份理賠,而分開買則可以獲得兩份理賠,雖然多出了保費,但也多出了保額,仍然是「一分保費一分責任」。

「出了事賠付,不出事返本」,是打動很多人下單的原因。保險代理人吳華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這樣設計的產品才好賣。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魏麗認為,建立保險是消費品的概念,才能把價格便宜下來。「我買保險我的身份是消費者,我的身份並不是投資者,既然是消費者,我們就要有一個正確的消費姿態。」她說。

套路二:產品不斷「升級」為了誰

如果不是在中保協近期推出的「保險萬事通」上查詢個人保單,任璐自己也不知道這些年竟買了十幾張保單,「身價」達到千萬元。

作為一名普通工薪族,任璐是怎麼買下這麼多保單的?

就像整容會上癮一樣,買保險也會「上癮」。任璐自己分類了一下保單,發現一部分純粹是為了幫朋友衝業績,抹不開面子拒絕朋友的請求;一部分是因為覺得以前買錯了,新的好產品出現了,又不想因為退保產生損失,就乾脆重新買了一份。

許多購買過保險的人也有類似經歷。代理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過來問:我們保險公司產品升級了,價格更優惠,要不要看看?我們幫你診斷一下過去的保單,發現醫療通脹太厲害,保額又不夠了,要不要加保?

為什麼保險產品要不斷「升級」?這背後的利益驅動是什麼?

以壽險最大的代理人渠道為例。代理人渠道最大的特點是主動營銷,一些在其他平臺很難售出的產品會被放到這一渠道。在多重因素下,類似任璐這種「選錯保險」、產品與需求不匹配的情況比比皆是。

每年,保險公司會開發很多保險產品,產品庫非常豐富。但就跟商店一樣,不同的位置會呈現不同的產品:銀保渠道主推理財產品,代理人渠道主推保障類產品。在銷售旺季,保險公司會根據市場需求在一個渠道主推一兩款產品,通過公司政策傳導、內外部宣傳、營銷活動、資源傾斜、激勵、業績考核等多種方式推動這些熱門產品銷售。

在佣金標準上,不同類型的產品能給營銷員帶來的佣金收入差異甚大。利益驅使下,營銷員渠道更有動力去銷售公司主推的產品。

一般情況下,保險產品的佣金會在前3-5年支出,這種激勵機制下,代理人更有動力來銷售「升級」版產品。

券商中國記者從一份壽險公司給代理人的內訓材料上看到,為了解決「大家的困惑」,也就是轉化率低,客戶找不到「現在必須要買「的理由,公司認為,「開發專屬轉化產品迫在眉睫」。由此公司制定產品升級計劃的時候,考慮最多的事情,是讓客戶感到「必須現在購買」,而並非根據客戶自身情況來銷售。

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前營銷員說,「銷售最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怎麼讓客戶認同保險,推薦給客戶願意購買的保險。只要客戶願意購買保險,後面銷售流程就比較簡單。」

不過,代理人到底是從公司產品庫優選產品,還是直接推銷公司當期熱推的產品?顯然後者的佣金利益更大。

很多時候,這些升級產品「卸妝」之後,還是老條款老組合,換湯不換藥的多,本質上差別不大;也有一些產品進行了複合需求的必要升級,比如升級後更加重視「輕症」,對輕症多次賠付,滿足了投保者的切實需求。

套路三:年金收益「化濃妝」,看似20%實則2%

保障型產品的套路多樣,理財性質的保險產品套路基本就一個——把原本不怎麼高的收益率,通過花樣設計做成產品後,呈現出收益率很高的樣子。

這類長期儲蓄型的保險產品,通常是利益演示很可觀,但其實用IRR(內部收益率)計算出來的並不高。

例如,王先生為5歲的兒子買了一款少兒教育金保險,每年交保費17020元,連續交5年,一共交85100元。根據保險經紀介紹,這款教育金產品的返還情況如下:

小明5歲:保險猶豫期滿後獲得1702元,作為小明專用的教育金帳戶。

6至11歲:每年生日獲得6000元。

12至17歲:每年生日獲得4000元。

18至27歲:每年生日獲得2000元。

28歲:生日時獲得20000元。

由此,王先生兒子一共獲得101702元的教育金返還。

對比所交的8.51萬保費,獲得10.1702萬返還,算下來,資金增值率也就是收益率達到了19.5%之多。

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8.51萬獲得10.1702萬,這一數字上的衝擊效果,其實是利用了時間和複利的累積效應。用IRR公式計算內部回報率,只有2.03%。

看起來收益率接近20%,其實年化下來只有2%多一點,這樣的案例在長期保險理財產品中並非孤例。這種情況,在分紅險上出現過,在如今的長期年金險上依然存在,各類教育金、養老年金產品,大多如此。

這也是讓人認為保險複雜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年金保險的定價利率最高為4.025%,保險公司設計產品時,給客戶的可以保證的回報率頂多也就是這個上限。儘管保險公司在利益演示的案例中會,給出中高低三檔不同利率下的客戶收益情況,但是,超過預定利率的地方是不保證的。

從券商中國記者了解的情況看,只有為數不多的長期儲蓄型保險產品在定價時採用了4.025%的這一最高數值。多數年金產品的定價利率在2.5%-3.5%之間。

之所以把產品設計得看似收益率很高,無非是保險公司想讓產品更好賣。但是消費者必須明白,長期儲蓄類型的保險,特點以及可以發揮的功能,是通過強制儲蓄提供安全、長期、穩定回報,來服務於消費者的教育、養老和平滑收入等具體財務目的,但是其真實收益率並不高。

因此,消費者也要對養老金、教育金等產品的收益率有合理預期。在購買年金保險之前,消費者最好先計算內部收益率(IRR),如果收益率在能接受的範圍內再進行購買。

套路四:「組合計劃」實為捆綁又貴又不好賣的產品?

生完二胎後,李雲(化名)肩上的責任一下子大了起來,考慮給2歲的大寶買份重大疾病保險。在代理人的推薦下,她最終選擇了一家大型壽險公司當時主推的少兒終身壽險及重疾險產品組合。

這份計劃主險為終身壽險,卻以「在售產品中重疾種類最多、多倍賠付、大病小病不用愁」等重疾相關需求為主打特色,重疾險作為附加險以組合形式銷售。也就是說,投保人必須按照「終身壽險+附加少兒重疾基本+少兒豁免」的組合形式投保,在實際投保中,銷售人員往往還會搭載少兒重疾陪護金、長期意外險等附加產品。

李云為孩子投保的組合保險計劃基本保險金額為30萬元,20年交,每年需交保費近1萬元。雖然她覺得這份保險不便宜,但看到身邊買這份保險的朋友很多,覺得跟著潮流買應該不會買錯。

從未接觸過保險的李雲當時並不非常明確理解保單上「終身壽險」的含義,也不知道這份保險與自己的支付能力、和轉移重大疾病風險的初衷是否一致。

直到兩年後,李雲了解到更多保費便宜、保障更高的重疾險後,她赫然發現手上的這份保單,支付保費最多的終身壽險部分並不能提供重疾保障,反而拉高了整體保單價格。

她希望先把小孩的重大疾病、醫療保障等基本保險做足,小孩的未來還很長,為小孩購買的終身壽險等將來有了支付能力再考慮。最終她辦理了退保,承受數千元退保損失後,換成了單獨保障重疾的保險。

從產品本身來說,終身壽險是一種重要的保障型壽險,是對衝身故對家庭帶來重大財務衝擊的必要工具,可以用於債務償還、子女撫育和父母贍養等方面。但其一個重要特點是,身故才能獲得保障。

一家主打保障型產品的險企總精算師表示,終身壽險兩個作用,一個是強制長期儲蓄,另外一個是保險早期身故保障的高槓桿加保險後期的財富傳承。終身壽險的最合適客戶群是有家庭責任的成年客戶。

對於李雲而言,轉移風險才是她為孩子投保的首要考慮,保險儲蓄和傳承不在她的計劃之內,更不是才2歲的孩子最需要的保險。顯然,保險銷售員當初給她推銷的產品不符合需求。

曾在該公司擔任個險營銷員的李輝(化名)不認為捆綁銷售的方式有什麼不對,他對好業務員的定義標準是,一般會盡力給客戶將保障做全一點。「一旦發生意外又沒做全保障的話,客戶肯定會抱怨業務員的。」他說。

不過,組合保障搭配是否一定要選公司主推產品,還是可以到公司產品庫去精選更優產品?這並不在他的既定思維內。這位營銷員承認,「業務員對熟悉的客戶可能會介紹合適的保險。但在沒有客戶的基礎上,就是通過內部搞些電話資料,然後以產品升級的形式推銷保險。」

大量的重疾保險被打包,然後通過各個銷售渠道銷售了出去。「組合計劃」幾乎是市面上主流的保險產品通行的做法。比如平安人壽的平安福、中國人壽的國壽福,太平洋「金佑人生」,均是採用終身壽險+重疾的模式。

組合保險計劃優點是保障全面,缺點也很明顯,價格高,產品複雜化,以至於投保者經常會為了轉移大病風險,購買了壽險和意外險,甚至有人因超過了自身的支付能力,最後選擇退保。

上述總精算師表示,一些保險公司之所以願意這樣打包熱賣,很大原因是終身壽險難賣,重疾險相對好賣,這與一些啤酒商為了激勵客戶買啤酒,推出任意消費可加價換購漂亮的啤酒杯,是一個道理。

一位精算師表示,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主險為終身壽險可以提高件均保費,拉長賠付日期,有利於積累投資收益。對於客戶來說,產品設計成終身形式有一個好處,就是身故後有返還。即便沒有得重大疾病,身故時也可以得到一份賠付。因此對大人來說,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對於小孩子來說,用足槓桿才是最關鍵的。

「兒童重疾可以單獨買,好多公司都有現成的。將其打包在一起就是個噱頭。」上述總精算師表示。

此類打包的保險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的中長期儲蓄和重疾保障目標,但對於客戶來說,資金使用效率相較單一重疾險更低。實際上也很少有人能算清楚,孩子十多年後上大學的時候究竟需要多少錢?

套路五:重疾病種玩拆分,保障的要麼罕見要麼重複?

張芬買了一款市場上熱銷的「高性價比」重疾險,保100種重疾,50種輕症,額外賠付5次,價格非常親民,在市場上屬中低價格。

但她一位保險經紀朋友表示,這份保險在疾病數量看起來多,但實際上拆分嚴重,如「小面積燒傷」、「小面積面部燒傷」、「面部重建手術」等同一病種出現幾次;保險責任看起來全面,實則用「狂牛症」、「象皮腫」這類罕見疾病充數。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保單對腦部的保障,不包括嚴重癲癇;對高發疾病如「腦中風」,看起來包括了,但理賠條件太嚴苛,肌力鑑定為2級才能理賠,要知道中風可是高發疾病,市場多為3級肌力理賠。

這款產品對於同種類型疾病輕症,或同一原因導致的疾病,做了「N選一」的免責處理,雖然可以理解此舉是為了降低保費,但是同樣地,責任也做了免除。

聽到這裡,張芬陷入了糾結,重疾險合同專業術語繁多,套路防不勝防,這樣的保單退還是不退?

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市場上很普遍。為了在銷售端不被比下去,近年各家保險公司競相攀比疾病種類;為了拼價格,保險公司便將免責條款設置得苛刻,對重疾險的保險責任「偷工減料」。

2007年,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合作推出了《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統一了重疾險產品中最常見的25種疾病的定義。

也就是說,市場上的重疾險中只有25種的疾病定義是標準定義,其他疾病的定義由各保險公司自行制定。一些保險公司正是鑽了這個空子,在自行制定的重疾定義的時候,把重疾拆分以提高疾病數量,保障基本已被消滅的疾病,保障病種重複率高、缺項少項等問題。

保險公司的重疾險產品中,有6種重疾必保: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遺症,重大器官移植,冠狀動脈搭橋術和終末期腎病。其餘則由保險公司自行配置,大多採用行業協會的重疾標準定義加上本公司自己定義的疾病。

調查顯示,目前市場上的重疾產品,其重疾保障範圍大約在6種到120種之間,平均水平為60種。重疾險是不是保障疾病數量越多越好?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從發生率來看,25種標準重疾已經佔到重疾發生率的95%左右,額外再增加的病種對發生率影響不大。

套路六:保額共享,合理嗎?

壽險保30萬、重疾保30萬、意外保30萬的經典保險組合,你以為分別保30萬?很可能是一共保30萬。

凌女士日前發現,自己買的一個保障很全的保險產品,只在賠付了一個重大疾病的責任後,就宣告了保單失效,這讓她頗為不解。「當時解釋這個產品貴時說保障很多,但是為什麼只賠了一個就結束了,我多交的保費哪兒去了?」

凌女士的案例,反映出保險產品的一個普遍問題——保額共享。這個是什麼意思?

消費者找各家保險公司代理人渠道購買的,通常會是一個保險保障計劃,是「主險+附加險」的組合形式。比如,主險是壽險,附加險是重疾險、意外險,分別交納一定保費,對應一定保額。但是,一旦主合同的壽險賠付後,保單便終止,消費者也不再享有附加險的保障;而附加的重疾險或意外險賠付後,附加合同終止,但主險可能還會有效,但是主險的保額往往會扣減附加險已經賠付的部分。這就是主險和附加險共享保額。

我們從案例入手具體來說。

32歲張先生為自己購買了一份平安福保險保障計劃,保額30萬元,覆蓋壽險、重疾、意外責任的長期保單,交費20年,年保費是9940.58元。

這份保險合同由一個主險附加三個長險構成,主險為平安福,附加的是平安福重疾、長期意外、豁免C加強版。其中,主險平安福保障責任是身故,保障期間終身,交費20年,基本保額30萬元,保費為5550元;附加平安福重疾保障終身、交費20年、基本保額29萬元、保費2842元;附加長期意外保險期間為40年、交費20年、基本保額30萬、保費1500元;附加豁免C加強版保障20年、交費19年、保費48.58元。這份保險合同的首期保費合計9940.58元。

有了這個保險合同,張先生以為,得了重疾保險公司會賠給29萬,將來身故了保險公司還會賠30萬。真實情況呢?

假如張先生身故(非意外導致),則根據這份保障合同,保障身故的是主險,因此主險賠付30萬,隨之主險合同終止。同時,附加險中的重疾、意外、保費豁免保障,都是針對張先生身故前提供的,因此可以斷定,張先生身故後,這些附加保障也失效,也就是附加險隨主險合同終止。

這種情況下,在這份保障身故、重疾、意外等責任的保障合同之下,張先生只獲得了身故賠付,也就是30萬。

換一種假設。若張先生不幸罹患重大疾病,且這個重大疾病在保障範圍內,則這時作為附加險的平安福重疾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給付張先生重疾保險金29萬,這個附加險合同終止。這時,主險合同呢?

這份附加重疾條款相關規定為,「我們給付重大疾病保險金後,本附加合同終止,主險合同基本保險金額按給付的重大疾病保險金等額減少;主險合同的各項保險責任及保險單上載明的現金價值按減少後的基本保險金額確定。當主險合同基本保險金額減少至零時,主險合同終止。」

也就是說,重疾理賠後,只是重疾保障終止,主險合同終止與否,要看主險保額減去重疾保額之後的結果是否為零,如果是零,則主險隨之終止;如果不是零,則主險還有效。

具體到張先生的案例來看,保障計劃中的主險基本保額是30萬,罹患重疾後獲得的29萬保額,二者相減等於1萬。也就是說,張先生的主險壽險還有效,只不過,此時的保額已經不再是30萬,而是只剩1萬。他若患了重疾,之後再身故,最終保險公司只會賠付他29萬重疾保險金,加上1萬的身故理賠金,一共30萬。

而如果張先生的保險合同中,附加重疾的保額是30萬,那麼主險將同時終止,因為主險保額30萬與已經給付的重疾保險金30萬相減,等於零。

也就是說,這裡的主險壽險和附加重疾險,雖然都寫著保額30萬和29萬,但事實上是共同佔用了保障額度30萬,也就是主險和附加險共享保額。而非張先生認為的,壽險和重疾分別保障30萬和29萬。

共享保額的案例,不僅只出現在平安福一款產品身上,國壽福、太平洋金佑人身都有類此條款。保險公司不直接說,附加險隨主險終止而終止,或者主險隨附加險終止而終止,不過有保險公司明確寫明了這些。比如,附加險的保障隨主險終止而終止,而不管附加險是否已經給付保額。

比如,券商中國記者看到一份由重大疾病主險+附加意外險組成的保險合同,主險和附加險保額都是20萬。這份合同規定,附加合同效力終止的情況中包括「主合同效力終止」。一旦被保險人罹患重疾獲得主險的保險金後,這份保單附加的意外險也同時失效,儘管還沒「用到」,儘管也對附加意外險交了保費。對於消費者來說,購買了這份保險,想要把「主險和附加險」都用到,只有意外身故才行,只有意外身故,才會獲得20萬+20萬=40萬的保險金。

「保障的責任裡還有壽險、長期護理保險、意外險、疾病終末期,我還沒用到啊,為什麼就終止了?」

共享保額,合理嗎?券商中國記者諮詢了多位壽險精算師,他們的解釋大致有幾類原因。一是,這張保單雖然是有多個保障責任,但是其實是一個產品,為了合規要求,以主險+附加險的形式呈現。而一個產品的意思也就是說,賠付了,保單權益用了,保障就結束了;二是,這份保單是基於一種發生率設計的,也就是賠付一個責任;當然,也可以按照賠付各項責任進行設計,這樣的話,發生率就是另外一種,會很高,保費也隨之更高。

但是,在普通的消費者看來很難理解的是,明明除主險的保費外,還交了附加險等的保費,每一項保障責任都交了保費,為什麼只能賠付一個?

對於共享保額,保險公司常見的解釋是,組合內各項保險的保費會更便宜,分開買會更貴。然而,到底有沒有便宜,便宜了多少?背後的精算數據到底如何?消費者無法辨識,導致產品定價不透明,消費者和市場無法監督。

事實上,組合在一起的主險、附加險並共佔保額的保險產品,比單獨購買主險和附加險,到底便宜多少?以張先生的例子來說。32歲的他,若單獨購買同一家險企的終身壽險,保額30萬,交費20年,則年保費為6870元,比組合中的5550元貴1320元。單獨購買保額29萬的終身重疾,交費20年,年保費2842元,與組合中附加重疾價格一致。

可以發現,張先生單獨購買比組合購買確實貴1320元,但是,分別購買主險壽險和附加的重疾險,是分別獲得了身故和重疾各自30萬元和29萬元保障,而組合購買只是一共獲得30萬保障。兩者性質並不一樣,張先生通過購買組合產品,看似少花了1000多,其實保障被砍掉了一半,但他很難感知到。

結束語:改變正在出現

擔憂「病不起」的人,買的最多的卻是壽險;擔憂「老無所養」的人,買了看上去收益很高理財險……保險套路在多方利益捆綁之下,深之又深。

不過,隨著監管新政對理財型產品規模實施約束、鼓勵開發保障含量更高的產品,一些突出的問題正在改善。

2017年以來,越來越多保險公司直接將重疾產品作為主險銷售,減少了搭售行為。此外,調查顯示,定期壽險的費率自2017年來出現明顯下降。保險產品更加接近消費品,理財和儲蓄的屬性正在弱化。隨著更多套路被識破,「保險姓保」終有一天會到來。

相關焦點

  • 中央財經大學李曉林教授榮獲英國精算師協會榮譽精算師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助理李濤教授、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教授、學院班子成員和全體老師,以及保險學院精算專業學生參加了會議。英國精算師協會主席Colin Wilson先生、協會執行總裁Derek Cribb先生和東亞區首席代表李文立女士代表英國精算師協會方面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保險學院黨委書記王穎主持。
  • 網絡互保保險嗎?許多互助組織連精算師都沒有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認為,類似抗癌公社等平臺並不是真正的保險公司。「它屬於互幫互助性質的組織。大家都參與進來,自發性的,也沒有什麼法律法規來對其進行約束。他們並不能提供規範標準的保險服務。」「目前國內網際網路、微信圈湧現的『相互保險』,組織架構還很粗糙,管理也不規範。
  • 精算師的搖籃——湖南大學保險精算教育
    「以湖南大學保險精算專業為起點,希望孩子們走向遠方,成就更好的自己。」我校金融與統計學院張琳教授是中國第一批精算教師,也是中國精算師協會正會員,自1992年起就在當時的湖南財經學院從事保險精算專業教育,桃李滿天下。今年,她和她的團隊又將送走新一屆畢業生。在專業辦公室的相片牆上,記錄下的是湖大保險精算教育的動人時光。
  • 精算師都在保險公司工作!
    精算師作為一個小眾的職業,如今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精算師是做什麼的。精算科學是一個相對不為人知或被許多人誤解的領域,還有人以為是算命或算錢的職業,大部分人對它有一些常見的誤解。人們經常會這樣誤會精算師:常見誤解一:精算師預測人們何時死亡當我第一次接觸精算學的時候,有人告訴我精算師的工作令人沮喪,因為它只是預測人們何時死亡。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因為精算師必須預測這一點,才能設計出最適合個人需求和當前狀況的保險計劃。然而,這只是精算師工作的一小部分。
  • 抵押車套路有多深?想買抵押車,提前看一看
    抵押車就是抵押給個人或銀行、小貸公司、廠家金融、金融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汽車租賃公司的車,不管抵押給誰,只要車輛來源合法,抵押車就是合法的,在車輛登記證上會明確表明抵押狀態,除了不能過戶外,其他都和普通的二手車一樣,可以合法上路、正常年檢、購買保險。抵押車的抵押權人等級高於一般債權人抵押權人就是大綠本上登記的那個人,其實也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一家公司。
  • 保險精算師行業大起底:薪資競爭力強、人才供給不足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教授戴穩勝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中國人民大學精算專業培養主要在統計學院,從1995年起已有20多個年頭,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和體系,培養的人才遍布中國保險業。保險專業的精算課程作為一個研究方向而存在,本科階段僅作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金融、保險、投資領域人才的配套課程。精算師從業必須通過精算師資格考試。
  • 央財與英國精算師協會正式籤約 部分精算師課程考試豁免
    中央財經大學將結合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舉辦多種培訓班,擴大精算人才培養的受眾面,為更多的精算師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表示,中央財經大學還將通過多種渠道向社會提供精算師成長所需要的哲學、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精神營養。
  • 精算師到底有多「錢多事少」?他們到底在找什麼樣的留學生?
    說得正經一點,精算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業呢?簡單來說,精算師(Actuary)就是運用複雜的概率數學理論和金融工具管理風險的職業。因為保險公司是承擔風險的公司,而風險的發生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因此精算師的日常工作就是與一系列的不確定性打交道。
  • 國家計委、財政部關於中國精算師(準精算師部分)和保險中介入資格...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你會《關於申請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準精算師部分)收費的函》(保監函[2000]2號)和《關於申報保險中介人資格考試發證有關收費立項和標準的函》(保監函[2000]13號)均悉。
  • 考試又多了兩門,「最佳職業」精算師到底有多難當?
    但其實除了運用精算知識進行數據分析外,從事傳統的產品定價和評估工作外,精算師也開始出現在風險管理、資產負債管理、投資管理等崗位上,更有精算師充分利用其專業知識在市場開發和營運等領域中發揮突出的貢獻。這是一個需要勇敢和智慧的精英職業,因為你的任何一個決策都可能直接關係到公司興衰。忙碌是肯定的,但成就感也正來源於此。「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與不確定性打交道。」
  • 財險和再保險公司全面實施總精算師制度
    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繼人身險公司之後,財險、再保險公司亦全面實施總精算師制度。昨日,保監會發布《關於財產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實施總精算師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按照通知,已經聘任總精算師的不得取消該職位;聘任精算責任人的,最遲應於2020年1月1日之前聘任總精算師,若精算責任人因辭職、被免職或者被撤職等原因離職的,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應立即聘任總精算師。通知發布之日以後成立的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應聘任總精算師。
  • 北美精算學會保險精算師FIA
    證書簡介:「金領中的金領」  精算師是保險公司核心部門的核心人才,有著極高的地位、權力和職責。精算師的工作包括新保險產品開發設計、產品管理和財務管理等。其地位非常重要,甚至有的公司總經理就是一位精算師。
  • 關於保險精算師資格考試的簡介
    精算師其基本職能是計算保險費率,評估公司每年的責任準備金,協助政府監督保險公司,擔負著對政府、保險公司和保戶三方面的重責。精算師資格須經過嚴格的專業精算考試篩選方可取得。國際上著名的精算學會有:北美精算學會、英國精算學會、日本精算學會和澳大利亞精算學會,而北美精算學會在國際上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享有極高的聲譽。
  • 缺的是有證且有經驗的精算師
    「目前國內保險行業不缺有證的精算師,但有證又有豐富經驗的精算師少之又少。」長城人壽保險公司總精算師劉佔國日前在「2007年中國精算師頒證儀式」後告訴記者,擁有了證書,並不等於有了實力,國內精算師亟須提高含金量。    在2007年中國精算師頒證儀式上,共有34人獲得中國精算師資格,189人獲得中國準精算師資格。
  • 中國太平洋保險總精算師:張遠瀚
    簡歷:   現任公司總精算師,太保產險董事,太保壽險董事,太保安聯健康險總精算師、首席風險官。加入公司之前,張遠瀚曾任花旗集團旅行者保險 - 花旗保險總部精算師,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精算師、副總經理、副總裁,生命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精算師,光大永明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總精算師,光大永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等。張遠瀚擁有碩士學位,是中國精算師協會理事,具有北美精算師協會會員資格、美國精算師學會會員資格。
  • 精算師到底有多「錢多事少」?精算師真實日常和薪資大揭秘!
    精算師,號稱「金領中的金領」經濟、統計、數學留學生都大有優勢不僅是稀缺人才,收入更加客觀精算師的起步年薪近10萬美元高的可達數百萬美元通過瀏覽各大保險公司網站,和一些同行好友溝通,搜集暢銷產品的產品說明書和宣傳彩頁,關注每一款產品的創新點,最終匯總成一遍內容詳盡、重點突出、圖文兼備的調研報告。已經為這個報告忙活幾天了,今天終於可以收官了,在午飯前終於發送給了領導。
  • 為什麼合同明明約定了,卻依然是套路?
    這就是精算師的高明所在,我今天把這個套路終結一下:一、合同如何約定 以套路最深的傳世X家來舉例,下面是合同條款截圖:合同約定的是基本保險金額,每年為上一年度的104%,也就是每年4%複利遞增,這個表述方式沒毛病。然後終身壽險身故賠保額,這個概念所有人都知道,增額終身壽險的現金價值又與身故賠付金是一致的。
  • 英國留學,精算師都有什麼特點?
    英國精算師學會成立於1948年,也是皇家特許學會,在全球範圍內來說還是有一席之地的。在英國,想成為一個精算師也是很難的,精算師的資格等級考試相當苛刻,不過相較於國內,英國的通過率十分高。精算師是處理風險及不確定性的金融風險的商業性職業,使用他們的技能來幫助測量未來事件的概率和風險。作為精算師意味著具有高度重視的數學技能和專業知識。從目前國內精算從業人員的背景來看,都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 保險銷售的套路和被套路,平安保險的招聘啟示背後的那些心酸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保險是有很多套路的,也存在著很多的不靠譜。那下面的內容會讓知道保險銷售的背後是什麼?保險銷售究竟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這樣?像硬幣是有正反面的一樣,這篇文章就是給大家看到這些保險銷售的反面。從被騙到欺騙、從被套路到套路,坎坷和辛酸並存的套路。
  • 中國大地保險總精算師:郭仁斌
    簡歷:   研究生學歷,北美精算師、中國精算師。歷任長江科學院材料所計算室助理,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稽核監察部稽核室審計崗,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開發部定價室精算崗,明德精算師事務所精算顧問,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精算責任人、精算部總經理等。現任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精算師、精算部總經理,負責公司精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