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波特,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文化學者。他將中國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反響。他曾經以「紅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臺灣和香港,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並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遊記,此書是最著名的譯本,曾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空谷幽蘭》簡介:尋訪當代中國隱士本書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寫的一部關於中國的「尋隱之旅」。他通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親身探訪隱居在終南山等地的中國現代隱士,引出了中國隱逸文化及其傳統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並將其與他正在採訪的現狀相對照,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讚嘆和嚮往、懷戀,並寫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雖然是「尋隱之旅」,但本書的風格並不凝重。比爾就是在描寫被摧殘的老樹時,也要同時讓讀者看到老樹殘幹上的嫩芽。本書的語言像白描一樣優美,富有生機和感染力,而且字裡行間透露著美國式的幽默,常常會令讀者會心一笑。因此準確地說,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之旅」。本書數十幅插圖照片中的風景異常優美,令人嘆為觀止,有的是美國著名攝影家史蒂芬?R?詹森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
(對話人:徐鵬遠)
當隱士不是隨便逃走,躲在山裡面
鳳凰網文化:您的《空谷幽蘭》非常的流行,非常暢銷。您在出版這本書之前想到這種結果了嗎?
比爾·波特:沒有,我覺得好奇怪,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原來是想找點事,我沒有這個意識要寫成一本書,可是我認識那些人以後,我覺得這些人那麼了不起,他們過那麼辛苦的生活,還是源於修行。所以我想我應該把這個消息告訴外國人,因為他們什麼都有,他們應該很丟臉,他們不願意修行,所以我寫書的意思就是為了鼓勵外國人,我沒有想到中國會把這本書翻成中文,中國讀者會喜歡這個,我沒有想到這個,這個不是我的目的,我覺得很奇怪。
鳳凰網文化:也不是只在中國暢銷,在國外也很暢銷。
比爾·波特:對。
鳳凰網文化: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
比爾·波特:因為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態度改變了。因為30年以前不能賺錢,20年以後可以慢慢開始可以賺,現在賺錢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然有人還不能賺錢,或是因為他們可能太笨,或者他們沒有機會,他們的關係不好。他們很多人有錢,或是他們有一個機會有錢,但錢不會給他們全部滿意的感覺,所以他們過了一輩子,除了錢還應該有別的東西。其實中國文化裡面一定有這些,所以他們可能對《空谷幽蘭》有興趣,因為這是代表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我們覺得這個就是我們的文化,這個也是一個可能性,我也可以這個樣子的過生活。
我也聽說有一些讀者看我的書,他們都要去山裡面蓋個茅棚,可是這個社會很可笑,因為當一個隱士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隨便逃走,躲在山裡面。修行的人如果修行幾年的師傅在廟裡面,不管是宗教方面,或是藝術方面,或是氣功方面,修行幾年,有的修行5年,我把隱士當研究生,有的人要當研究生,他們要當博士,所以隱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已經畢業了,已經全部畢業了,他們還要學最高點,所以他們去山裡面修行。如果你要去山裡面,你必須先畢業,如果你只是隨便蓋個茅棚,你過不了一個冬天。那個天氣很冷,當隱士很辛苦,當然也有很有錢的隱士,可以有電,什麼都可以有,可那是另外一種隱士,我不知道是尖的或是扎的,或是用什麼話描寫他們,可是大部分隱士都是修行人,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必須一個人才可以把他們所學的,跟吃飯一樣,要吃掉,然後消化,把修行佛教、或者是道教,或是氣功,吃消就變成他們自己的。
我去隱士的茅棚裡面,很少看書,大概有一本書,就是他們修行的書,《蓮花經》什麼的,他們專門寫一個東西,不是來研究好幾本書的,是這樣的,他們不是畢業生,他們都是研究生在山裡面。
鳳凰網文化:一般有這麼一種情況,就是外國人他們寫關於中國的一些書,都會很流行,而且有很多還會成為經典,我想可能會有這麼兩種可能,一方面說老外寫中國可能更讓外國的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為跟他們都是同樣從一種非中國人的立場來看中國人嘛,同時也滿足了他們對中國的一種好奇;另外一方面,作為中國的讀者來看這樣書的話,他們可能會更想知道在外國人眼中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並且作為外國人來寫中國可能筆下有一些大膽的文字,他們覺得中國人完成不了,我不知道您同不同意這種看法。
比爾·波特:我寫的書是外國人的書,一部分就是好奇,外國人對我們怎麼樣怎麼樣。另外一方面,他們也可能知道外國人就是外國人,他們的看法是比較自由的,沒有受我們國家的限制,所以比較開放一點。
鳳凰網文化:那您覺得您的書意外的走紅,當然您可能是無意的,是恰好迎合了讀者甚至媒體的閱讀期待,滿足了他們閱讀需求,還是說是您書當中本身內容的魅力?
比爾·波特:我不知道書中有魅力,我不看,我不看,這書我想看的是因為《空谷幽蘭》,我採訪的人是很老實的人,他們從心裏面的,所以讀者會也覺得這些人不是假的,不是隨便改換一個面部在上,不是虛偽的,他們真的,這些人都是這樣的人,不是隨便的,不是隨便的一些東西,真的有這樣的人,他們真的有這個修心的方法或者是說法,可能是這個意思,這是真的。
鳳凰網文化:聽說您本人也歸隱過,修行過,然後您字號是「赤松居士」是吧?
比爾·波特:對。
鳳凰網文化:給我們大家解釋一下「赤松」什麼含義?
比爾·波特:1972年去臺灣的目的就是來修行,原來1970年我是在家就大學畢業了,讀人類學,我要讀這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所,那個時候他們的人類學的教授都是美國最有名的,所以我相信他們的獎學金,因為我錢不夠付那個學費,他們有一個獎學金,你必須先讀一個很少人知道的語言,剛剛那個時候我讀了一本佛教禪宗的書——《禪宗之路》,我覺得這個真的有道理,這個道理好像我心裏面一個感覺想通了,所以我想多了解這個,所以我只是想起那個獎學金的時候,我是隨便寫Chinese中文,然後哥倫比亞大學給我這個獎學金來讀那個博士,人類學的博士,可是我要旁聽中文,中文裡面學人類學,所以我讀了兩年,在人類學中文我認識一個和尚,中國和尚在紐約唐人街,是授業老和尚,他教我這麼打坐這麼修行,這樣子很簡單的,我受了很大的影響,我覺得他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這個兩年之內我越來越對修行有興趣,原來對人類學沒有興趣,過了兩年我覺得算了,我離開哥倫比亞大學,我去臺灣,住在一個佛廟,住在佛光山,臺灣的佛光山住了一年,覺得很好,可是人很多在佛光山,然後是一個外國人,好像有人來看我,比較打擾我可以說,所以我到了另外一個小佛廟叫海明寺,海明寺是在臺北附近,在山裡面有無名法師,他去年也101歲,他是臺灣佛教協會的會長以前那個時候。
所以它現在是叫禪宗,所以我住在它的廟裡兩年多,來修行,然後我那個時候我有這個法號是「勝雲」,我過兩年說我不是出家人,我不要當出家人,所以過了兩年我覺我住在那個廟是夠了,我不要當出家人,不應該繼續受別人的功德,所以我就在外面有一個別的名字,就是偶然的有一天我看了一個廣告在臺灣,是黑松汽水,然後我覺得這個名字很好,可以中國的顏色不是黑色,是紅色,所以我開始用「赤松」當一個筆名一個名字,然後我在一本書中發現,古代的時候有一個赤松子,一個很有名的道士,所以真的有這個名字,所以這個名字太好了,我也覺得我翻譯的時候,我會跟赤松子可能有關係,他給我幫忙,所以我出版書的時候,在美國我還是使用赤松來翻譯,我不是翻譯,自己也比方說《空谷幽蘭》,我自己的佛教上的名字當作家,所以我剛來臺灣的名字就是「勝雲」,然後變成「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