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學者:馬來西亞華教面臨多方面新挑戰

2020-12-2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11月21日電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華教向來是馬來西亞華社熱切關注的議題,從國家獨立至今,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各界人士付出不少努力,只為堅持保存華文教育,好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為配合2019年華教節,馬來西亞師範學院資深講師黃先炳、馬來西亞華文理事會副主席彭德生、啟明華小校長黃穩全等嘉賓,針對目前馬來西亞華教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提出了見解。

集體備課進行改革

日前,馬來西亞教育部宣布從2019年起,小學一至三年級取消考試。彭德生認為,該政策對華小或華文教育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整體華社在回應教育部這項政策上卻顯得不夠積極。華小教育向來給人刻板及硬式教學的印象,不管是黃先炳倡導的生命教育和母語教學,或華文理事會近年來推動的華小老師集體備課,其實都是要在華小推行教學改革。

「教育部在這個時候取消低年級考試,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助力,可惜的是家長和老師卻把注意力放在取消考試之後,該用什麼考試來取代,而不是從教學改革面向回應這項政策。」彭德生說。

教育觀念未調整

黃先炳表示,教師們對改變教學概念依然模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觀念還沒調整過來。「兩代人教育觀交接的時候,上一代人認為教育就是為了出人頭地,都是在拼成績,加上馬來西亞教育生態長期以來,已經養成以成績衡量學校成敗的現象,老師和校長肯定也以成績為主。」黃先炳說。

「校本評估的基本概念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評估學生有否掌握學習內容,沒有掌握的話,要繼續教到掌握為止。要是老師教學觀念沒辦法調整過來,他就不懂得如何利用考試或評估,來評估本身的教學有沒有達標及學生學習有沒有效,也不曉得怎樣改變教學方式。」彭德生說。

彭德生認為,隨校本評估推行,老師平時在班上要非常注意每個學生,這樣每個學生的評語才會不一樣,從中表現出老師的專業,有負責任對待每個孩子。「這個才是真正往素質教育的改革。如果老師說,我有45位學生,要寫45次評估,你知道我要花多少時間,有多辛苦嗎?就應該要質疑這位老師的教育理念了。」

取消考試後教師失去努力方向

黃先炳發現,基於教育觀念尚未調整過來,取消考試後,教師們因為失去努力方向而感到失落,沒有了動力,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變得散漫。「小學時,要是沒有建立起學習的真正心態,就是為了學習而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學生升上中學後會變成怎樣?所以我們還是要激發孩子,讓他們了解讀書是為了學習。」黃先炳說。

彭德生也提醒,老師要懂得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來解決學習態度散漫的問題,比如可利用項目式學習,要求孩子通過錄音、錄影或書寫去訪問鄰居,記錄鄰居的日常生活,完成後,再來學校跟同學們分享訪問成果,藉此進行口語訓練。

華文教學培訓不只靠教育部

黃穩全認為,除了教育部要在政策宣教方面下工夫外,當新政策實行時,華教團體也有責任去了解,再傳播給華社知道。另一方面,華文教學的培訓還是要靠華教團體本身,不能單靠教育部。

「師資培訓是軟體,學校建設為硬體,其實現在很多學校的設備都不錯,作為主導整個學校的董事部、家教協會及校友會必須加強軟體方面,這樣華文教育的水準才能夠全面提升。」黃穩全說。

彭德生也表示,華社每當提及政府推行的教育政策,往往會往硬體方向思考,卻比較少注意教育政策對軟體,也就是教學上的影響。「多年來,華人在發展華教部分,把接近99%的精力和資源都投放在硬體建設,反而忽略了軟體,整體華社和學校董事部要趕快改變觀念。提升教師的教學素質是我們的責任,如果能把部分硬體資源投放在軟體,華教可以做得更好。」彭德生說。

嚴重缺乏學術專業

同時,彭德生發現,華教團體每當談及華文教育或華小議題時,偏向以個人觀感出發,向來嚴缺科學及專業性的學術專題研究來支撐論述。他建議主要的華教團體及華團進行研討會,之後再成立工委會,由華團提供資源和經費,再交由華理會、教總、董總等組成的專業團隊規劃要推行的計劃,以及每年舉辦一些共同活動。

「整合資源很重要,這樣提升華教水平才能做得比較到位,要是保持打遊擊的方式,成效未必會大。」彭德生說。

另一方面,黃先炳認為,華教需要年度儀式給教師們參與,好讓老師參加以後,重新尋獲教學的動力及熱情,想要繼續奮鬥下去,同時凝聚推動華教的力量。

他建議,可以以交替的方式,每年輪流舉辦公開課、教育研討會或教學法展覽會。「要收集華教議題方面的數據,真的要辦研討會,而且要很專業地處理,肯定對提升教學素質起著很大的貢獻,而展覽會可以匯集全國老師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想法來展出,從中引發刺激效果。」黃先炳說。

除此之外,黃穩全表示,華團在華教方面可以貢獻更多,不只是局限在頒發獎勵金而已。「當初華團在馬來西亞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面對困難的同鄉,現在華社問題很多。我們缺乏了閱讀這一塊,華團應協助設立公眾圖書館來鼓勵閱讀風氣,回歸文本學習,語文能力就能提升。」

母語教育最主要

針對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黃先炳認為,應推動以母語為基礎的多語教育。他說,這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教育理念,該組織通過各項研究發現,要談素質教育,母語教育最為主要。。

「很多國家開始走向這樣的教育路線,以母語作為核心,同時是多語環境,因為沒有多語環境的話,走不向國際,但缺少基本的語言也不行,所以注重母語,對小孩來說,這是最理想的學習模式。」黃先炳說。

他認為,母語教育不是教學生學習語文,而是直接讓學生用母語來學習。「學語文一定要從基礎做起,甚至在閱讀時候,是從字到詞,詞到句,句到段,段到篇,這是第二語文,像馬來文和英文的教學方法。母語教學則相反,所以要從閱讀下手,從中發現關鍵詞句,再來探討其中意思。」

應強調溝通與批判性思維

黃先炳認為,來到人工智慧時代,基礎教育應強調4C,也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及創意(creativit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以來鎖定基礎教育為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但現今時代,就算不會計算也可以當收銀員,不會寫字也可以當作家。」

多數人認為一年級學生無法創作故事,原因是他不會寫字,要先教會他寫字。可是寫字並不是孩子創作靈感的必要條件,他可以講故事,利用手機進行文字轉換,稍微潤筆一下,孩子的原創就能誕生。因此,當基礎教育轉移至4C,學生要有批判性思維、能夠合作、能夠有效溝通及有創意,用回自己熟悉的語文學習最為合適。

「現在是用語文的時代,不是學語文的時代,當然也不能狹窄到只有母語,還是需要掌握多語,所以小學階段,要清楚用母語來學習,同時學其他語文,這方向要抓得緊。」黃先炳說。

他強調,人類的學習不應停留在程式輸入,把知識打進學生腦袋裡,等他改天再吐出來。「人腦擁有多層結構,會自動處理訊息,不給孩子多一點資訊,他怎樣懂得融會貫通,要相信人類的頭腦,只要給兒童更廣闊的閱讀空間和訊息,他們絕對有這種能力。」(梁慧穎)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中國留學生舉辦研討會探討「疫情下」新挑戰
    來源:中國僑網由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青年教育與交流委員會主辦的「全球疫情下中國在馬留學生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交流研討會」近日在吉隆坡舉行。本場研討會採取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同時進行,來自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馬來亞大學、博特拉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和留學生代表,圍繞疫情下在馬留學生面對的新挑戰等課題各抒己見,介紹學習經驗,交流留學心得。
  • 在馬中國留學生舉辦研討會探討「疫情下」新挑戰|馬來西亞_教育|黃...
    新華網吉隆坡9月8日電(記者林昊 王大瑋)由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青年教育與交流委員會主辦的「全球疫情下中國在馬留學生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交流研討會」近日在吉隆坡舉行。本場研討會採取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同時進行,來自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馬來亞大學、博特拉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和留學生代表,圍繞疫情下在馬留學生面對的新挑戰等課題各抒己見,介紹學習經驗,交流留學心得。馬中友好協會副秘書長黃振隆(左三)向分享嘉賓頒發證書。
  • 馬來西亞僑領籲政府關注華教 維護多源流教育體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中新網11月26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日前,馬來西亞馬六甲日間師訓同學會顧問顏天祿出席馬來西亞日間師訓同學會聯誼會,指出儘管馬來西亞教育事業發展良好,然而學校師資短缺、推行單一源流體制,甚至課綱內容變質等的問題,依然屢屢出現。
  • 馬來西亞總理起中文網名 曾請楊紫瓊拉票
    6日,贏得國會下議院選舉的納吉布宣誓就任新一屆政府總理。儘管面對內外嚴峻挑戰,重視發展對華關係始終是他不變的承諾。重視對華關係納吉布是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阿卜杜勒·拉扎克的長子。拉扎克在任期間,馬來西亞1974年與中國建交。納吉布曾在多個場合提及這一歷史性決定。
  • 為了讓華裔孩子學好中文 馬來西亞的華小拼了……
    馬來西亞華文小學(下文簡稱「華小」),顧名思義,是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小學,也是大馬華裔子弟接受基礎教育的地方。近年來,由於華裔生育率降低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等因素,華小的華裔生源不斷縮減。根據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18年發布的報告,過去十年間,華小在校生人數減少了11.2萬。
  • 馬來西亞沙撈越州華小數量全馬最多
    中國僑網12月4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日前,馬來西亞沙撈越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沙董總)發表文告指出,目前沙撈越有222所華小,為全國最多華小的州,當中逾半為微型華小。沙撈越的微型華小數目亦是全國之冠,有129所(58.11%),其中18所(8.11%)的學生人數介於1至30人。沙董總指出,泗裡街省的微型華小佔省內華小的89.74%,是沙州微型華小最高百分比的省份。泗裡街省的35所微型華小中,5所的學生人數介於1至30人,30所學生人數介於31至149人。
  • 馬來西亞華小五年級歷史課本有百餘處錯誤
    據馬來西亞《詩華日報》報導,近日,馬來西亞華文理事會副主席彭德生指出,從馬來西亞歷史學者針對華小四到六年級歷史課本所發現到的錯誤
  • 馬媒:為了讓華裔孩子學好中文 馬來西亞的華小拼了
    同樣面臨閉校危局的,還有馬來西亞霹靂州大直弄益華小學,2016年,學校只有一名學生小勝俊(化名),然而,小勝俊在沒有同學陪伴的環境中孤單求學一年後,最終決定轉校。小勝俊獨自一人在上課。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地區的石山腳的新民華小是一所微型華小,成立於1913年,至今已走過106年風雨。馬來西亞年輕一代華裔人口紛紛外遷到城市就業,造成鄉間華小學生來源匱乏,目前該校只有31名學生,而且非華裔學生佔了三分之二。
  • 外媒:馬來西亞期待促進對華出口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嚴翔】5月11日至15日,主題為「新時代·新格局·新發展」的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陝西西安開幕。英國、馬來西亞為大會主賓國,來自73個國家和地區的230個團組參與此次洽談會。「馬來西亞瞄準中國二線城市。」
  • 馬來西亞董總主席將促當局調整華小教師課程錄取方式
    中國僑網9月2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日前,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主席陳大錦透露,他將會見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馬漢順,商談教育部教師學士課程華小組的錄取方式,並希望當局針對心理測試項目進行調整,以增加錄取人數。他說,在今年3月的教育部教師學士課程招生活動中,共有1400人提出申請,超過華小組的招生目標1222人。
  • 在馬中國留學生舉辦研討會探討「疫情下」新挑戰
    新華網吉隆坡9月8日電(記者林昊 王大瑋)由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青年教育與交流委員會主辦的「全球疫情下中國在馬留學生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交流研討會」近日在吉隆坡舉行。本場研討會採取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同時進行,來自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馬來亞大學、博特拉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和留學生代表,圍繞疫情下在馬留學生面對的新挑戰等課題各抒己見,介紹學習經驗,交流留學心得。
  • 新加坡馬來西亞學者蒞臨潮汕講學做文化交流
    新加坡馬來西亞學者蒞臨潮汕講學做文化交流   中新網汕頭3月11日電(李怡青 丁爍 林立)記者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員會獲悉,為推動潮學研究的國際化、規範化進程,促進中外學術交流,新加坡潮籍學者林緯毅博士、馬來西亞潮籍學者陳劍虹在潮州市舉行學術報告,與聽眾作互動式學術討論和文化交流。
  • 馬來西亞學者:親睹中國穆斯林信仰自由民族和睦
    中新社吉隆坡7月2日電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1日在吉隆坡舉辦的座談會上,馬來西亞著名學者、國家語文局董事主席暨蘇丹依德裡斯大學教授阿旺沙裡安博士分享了走訪中國新疆和各地,親眼目睹中國穆斯林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民族和睦相處的現狀。
  • 馬來西亞熱心人士捐贈防疫物資 多所華小受惠
    中國僑網7月24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華都牙也民萬華小獲得華都牙也熱心人士黃文良捐贈一臺體溫測量儀及10瓶500毫升消毒液。他除了捐贈防疫物資予民萬小學外,同時也捐贈防疫物資予積莪營、華都牙也及端洛區一帶的華小。
  • 馬來西亞華總總會長:人口比率降 華裔應團結凝聚力量
    馬來西亞華總總會長:人口比率降 華裔應團結凝聚力量
  • 中國高等教育受認可 馬來西亞赴華留學人數暴增
    中國高等教育受認可 馬來西亞赴華留學人數暴增
  • 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讓孩子讀華小:學中文有前途
    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錫慕查化(右二)已經是個4孩子的父親,一家其樂融融,堅信把孩子送入華小是最佳的選擇。(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中國僑網1月6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對華小的教學充滿信心、喜歡華小的紀律、堅信讓孩子掌握華語是走向光明的前程,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錫慕查化,選擇把孩子送入華小。在2007年10月10日登上太空,成為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的他,如今已經是育有4名分別7歲(女兒)、6歲(女兒)及5個月(男雙胞胎)小孩的父親。
  • 馬來西亞教育部部長:華小將獲7407萬林吉特撥款
    馬來西亞教育部部長:華小將獲7407萬林吉特撥款
  • 申請馬來西亞紅卡,子女就讀馬來西亞華文獨中
    ,這些華校以維新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學目標作為課程綱領。Wu四運動後,新馬地區的華校開始採用白話文的教科書,並以華語取代方言作為教學媒介語。1920 年至 1941 年日本入侵前,是英國殖民地當局企圖逐步管制華校的時期,但也是華校大發展的時期,學生人數幾乎是當時英校的兩倍。  1942 年至 1945 年日治時期為馬來半島教育史上最黑暗時期。許多華校教師和學生因參與抗日活動而慘遭殺害。
  • 【外媒:「疫」字當選馬來西亞年度漢字】馬來西亞新冠肺炎疫情日益...
    【外媒:「疫」字當選馬來西亞年度漢字】馬來西亞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重之際,「疫」字當選「馬來西亞2020年度漢字」。由於疫情的關係,主辦方還將年度漢字揭曉儀式改以線上視頻方式進行。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6日報導,「馬來西亞年度漢字」活動由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和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