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血糖、血脂都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高問題。三高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三高對健康危害巨大,如何預防和控制三高,很多人就想到了食療的方法。在治療三高的過程中,醫生也總強調:需要調整飲食來配合治療,究竟什麼樣的飲食可以起到降三高的效果?
郭豫濤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
推薦給大家一種飲食方式 DASH (阻止高血壓模式),已經寫入了心血管預防指南,能有效預防心臟病、高血壓,控制血糖和血脂,曾連續8年蟬聯全球健康飲食首位。它還有個很貼切的中文名字,叫做得舒飲食——吃得健康了,自然就舒服。
該飲食強調增加較大量蔬菜、水果、低脂(或脫脂)奶的攝入,採用全穀類的食物,減少紅肉、油脂、精製糖及含糖飲料的攝入,進食適當的堅果、豆類,從而提供了豐富鉀、鎂、鈣等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增加優質蛋白質,減少了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增加了不飽和脂肪酸等的攝入。
這個飲食方法怎麼運用在日常飲食中呢?
草莓寶寶
1. 足量的蔬菜、水果
推薦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種類多為好,多選擇深色的。以增加從綠色葉菜中獲取鉀、鎂等微量元素,推薦小白菜、油菜、菠菜、蘑菇等。
水果富含果糖,高血壓患者不宜攝入過多,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建議選擇富含鉀,但同時熱量較低的水果,如香蕉、橙子和哈密瓜,每天一個拳頭大小的水果,推薦吃新鮮水果。
2. 全穀物
推薦每天吃全穀物食物50~150克,適當減少精白米麵的量,逐漸用全穀物來替代,如蕎麥、燕麥、小米、糙米及玉米等。
薯類可作為高血壓人群的主食,其鉀含量遠超過其他主食,每天蒸製食用50~100克,山藥、芋頭、馬鈴薯等可替換食用。
3. 脫脂或低脂奶製品
奶製品是降壓佳品,但脂肪會增加高血壓患者的血管負擔,建議選擇脫脂、低脂奶製品、原味酸奶等。
4. 禽肉、魚肉
相對於白肉來說,紅肉飽和脂肪較高,不建議多吃,每天食用50~150克即可。
雞胸肉脂肪含量相對較少,深海魚肉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幫助,建議兩種肉輪換食用。
5. 豆類及堅果
豆類不含膽固醇,能提供優質蛋白和膳食纖維。
堅果脂肪較高,但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礦物質,有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推薦巴旦木、南瓜籽,每周不超過50克。
6. 少吃甜品、含糖飲料
這類食品糖分較高,易轉化成脂肪,降低血管彈性,不利於控壓。
7. 油脂
選擇植物油,每天不超過15ml(約3茶匙)。
限制動物油,不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小貼士
夏天對高血壓病人來說是一個最好的季節,因為夏天血壓是自然呈下降的趨勢,好多高血壓病人應該都有體會。
但是在夏天,高血壓病人就要注意自己血壓的變化,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說去泡澡桑拿,可能會導致一些低血壓的發生,這個需要在醫生指導之下去調整降壓藥物,避免低血壓的發生。
2020全球最佳飲食排名出爐
本屆榜單主要考察了來自全球35種不同的飲食方式,通過以下7個方面進行評估,包括計劃的實施難易程度、短期和長期減肥的能力、營養完整性、安全性以及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潛力。
在今年的榜單中,前三名同去年保持一致。
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連續3年拔得頭籌;
得舒飲食(DASH Diet)和彈性素食飲食(Flexitarian Diet)並列第二;
體重觀察飲食(Weight Watcher)緊隨其後。
此外,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還分別獲得心臟健康飲食榜單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績。
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泛指希臘、義大利和西班牙等處於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各國的飲食,它被認為是所有飲食中以植物為基礎的最佳飲食。這種飲食除了提倡攝入水果、蔬菜、全穀物,還力薦橄欖油、魚類、紅酒。
有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能降低心臟病和乳腺癌風險,利於提升大腦認知能力。
地中海飲食在提倡蔬果和全穀物方面與得舒飲食非常一致,魚類能提供歐米伽3脂肪酸,同樣有益心臟健康。橄欖油含有單不飽和脂肪酸,調整人體血漿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例,紅酒中的植物化合物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注意:地中海飲食雖利於健康,但也不能不加控制地攝取。
比如,山茶籽油、杏仁油、低芥酸菜籽油和高油酸花生油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替代橄欖油。即便如此,每天攝入量也應控制在25~30克。
我國膳食指南推薦酒精攝入量:男性每日低於25克,女性低於15克。飲用紅酒,男性應不超過160毫升,女性不超過100毫升。不喝酒的人沒必要為追隨這種飲食方式而喝紅酒。
魚類每周吃3次即可,以清蒸、燉煮為佳,油炸、油煎會使歐米伽3脂肪酸比例下降,燻烤會產生多環芳烴類致癌物。
彈性素食飲食
這種飲食強調素食主義者不必完全放棄肉類,可以少量吃,日常多攝入豆類、堅果等植物蛋白和奶製品。
一項針對5萬多名瑞典健康女性的調查表明,素食者肥胖、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都較低,但發生鐵、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缺乏的可能性更高。
魚肉蛋奶中的蛋白質含有人體的必需胺基酸,較容易消化吸收。全谷主食含有一部分蛋白質,但質量略低。
豆類、豆製品含有較為優質的植物蛋白,雖然消化吸收率低於動物蛋白質,但富含多種抗氧化物質、維生素E、維生素K和膳食纖維,有益於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因此,素食者應特別注意補充豆類食物。
注意:豆類的種子結構較緊密,妨礙消化吸收,腸胃不好的人應儘量烹飪得細碎些,例如用壓力鍋燜。
體重觀察飲食
倡導體重觀察飲食的多位營養學家給食物營養打出了分值,飽和脂肪及糖分含量越高,分值越高;蛋白質含量越高,分值越低。他們建議,人們應選擇總分值低的食物,並每天監測自己的飲食總分。
這種飲食監測較複雜,但其提出的食物「營養分值」很有意義。同樣熱量的食物,礦物質、維生素、優質蛋白越高,對身體不益的成分越少,營養素密度就越高,在體重觀察飲食中的分值也越高。
高營養素密度食物的原則是「少油、少糖、少精白澱粉」,以蒸、煮為主,避免油炸。注意果蔬、粗糧、奶製品合理搭配,以堅果、水果代替餅乾、點心等,提高整體分值。
營養家送你5條飲食法則
法則1:少吃祖輩不認識的食物
挑選食物時,本地、應季、常見的食物是較好的選擇。現在物質富足,我們去逛超市、水果店時,經常看到智利出產的大櫻桃、墨西哥進口的牛油果等,大都價格不菲。
進口水果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會損失部分維生素,加之不如本地的新鮮,營養價值未必比國產的高。
此外,孕婦儘量不要在孕期吃稀奇食物。臨床上不少病例發現,孕婦在孕期攝入太多平時飲食習慣之外的食物,新生兒過敏體質的可能性會升高。
法則2:別吃含5種以上成分的食品
少吃加工食品。包裝食品配料表上的成分越多,意味著加工工序可能越複雜。
比如香腸、火腿等加工肉製品,經過了醃製等處理,含有較多鈉、硝酸鹽、磷酸鹽等;如果是煙燻處理,可能含有多環芳香烴化合物,不利身體健康。膨化食品中的鹽、糖、油都比較多,孩子吃太多還會影響食慾,易導致肥胖。
不過,單純以「5種成分」判斷食品是否健康並不嚴謹。以臘八粥為例,它的食材種類豐富、粗細結合,營養價值高。
純牛奶是公認的健康飲品,但仔細看食品成分也會發現,不少牛奶產品所含成分也多達5種,比如某款牛奶的配料表標明了「生牛乳、聚葡萄糖、單甘油脂肪酸酯、雙甘油脂肪酸酯、維生素D」等。
牛奶的製作工藝不同,也會導致所含成分不同,有些廠家為保持口感和延長保質期,也會添加食品添加劑,都在國家允許範圍內,對身體基本無害。
法則3:不盲目迷信營養新概念
市面上有很多新的營養概念,比如「低脂」「無糖」。
專家表示,有些新概念或許只是噱頭。以「低脂」為例,這類食品脂肪含量確實較低,但如果無視整體飲食攝入的能量,還是達不到控制體重的目的。
一些低脂食品為了彌補味道的不足,還會增加糖用量,反而不利於控制體重。
「低糖」「無糖」食品雖然沒有添加蔗糖等精製糖,但可能添加了澱粉糖漿、麥芽糖漿、人工甜味劑等。
有研究顯示,長期食用人工甜味劑會增重,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疾病風險。另外,無糖餅乾、無糖麵包、無糖湯圓等食品的主要成分是澱粉,經消化道依然會轉化為葡萄糖,吃太多也會升高血糖。
法則4:食物不要吃太多 以植物為主
建議每餐吃七分飽,吃得太多太飽會增加攝入的總能量,導致脂肪大量囤積,從而增加心血腦管疾病、脂肪肝等一系列疾病的風險。
血液大量流向消化道,大腦供血不足,導致反應遲鈍、昏昏欲睡,加速大腦衰老。多項研究指出,適當挨餓有利於保持大腦的高速運轉。
平時的飲食應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編輯:Flash
來源CCTV生活圈:精編整理 公益分享 如有版權異議請及時聯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