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育界發生了一件大事:
6月20日,教育部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解讀19日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
這個《意見》的出臺被教育部稱做:「新世紀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第一個關於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意義十分重大,影響非常深遠。」
它的出臺也被教育界視為給高考改革定了方向!
那麼,在未來幾年,普通高中將要怎樣改?我們的孩子將要怎樣學才能順利度過他們的高中生涯呢?跟著小海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要改革?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對於改革的目標,《意見》是這樣表述的:
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全面實施,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基本完善,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師資和辦學條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其中和孩子緊密相關的莫過於這樣幾點:
首先,孩子們的教材和課程要發生變化了,孩子們的學習將會依託新課程、新教材展開;
其次,孩子們將要接受的教育評價體系也將發生變化,大學招生所採用的考試招生制度也要在現有改革基礎上進一步建立;
第三,孩子們的課堂不再是固定在某個班級內,而是要採用選課走班的學習方式;
第四,高中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我們的孩子也將學習更多學校自由的特色課程。
整體上來講,孩子們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方面都將面臨著調整。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我們可以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中一探究竟:
01 孩子需要接受逐漸優質的高中教育
未來國家建設需要什麼樣的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和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都提出,我們國家要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
這讓孩子們綜合素質提升、能力全面發展的要求也被重視起來。
截至2018年底,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8%,比2012年提高了3.8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5.2%,比2012年提高了6.8個百分點。
目前,雖然普通高中教育的整體辦學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素質教育實施不全面、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唯分數唯升學率評價教育質量等。
這都需要進一步調整,從唯分數轉向強化能力。
02 我國高中目前面臨著三項重大改革
我國高中目前面臨著三項重大改革任務並駕齊驅:普及攻堅、課程改革以及高考綜合改革。
普及攻堅提出要進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實現有質量的普及;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提出要努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高考綜合改革提出要探索「兩依據、一參考」的錄取模式,對普通高中學生選課走班、教學組織、綜合素質評價等提出了新要求。
這些,都促使了《意見》的出臺。
意見出臺後,孩子的高中生活將會這樣變
01 新課程種類豐富且多樣,高中也要修學分
【意見表述】
各省(區、市)要結合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
2022年前全面實施新課程;
依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學科課程,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和理化生實驗等課程;
加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
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促進普職融通;
嚴格學分認定管理,對未按課程方案修滿相應學分的學生,不得頒發高中畢業證書。
【已經做了啥?】
上海在2011年就啟動了特色化普通高中建設項目,形成了一批涵蓋人文類高中、科技類高中、藝術類高中、理工類、社科、金融、醫藥等領域的特色普通高中,這些學校在創立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辦學目標上從原來的只問分數有多高,到現在要問自己特色有多強。
目前上海市經過兩輪的創建,已命名了9所特色普通高中。
比如,被列入特色普通高中的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它是由同濟大學和普陀區政府於2002年合作創辦的一所普通完中。十年前,在一眾學校中,這所學校只能被成為基礎薄弱,但隨著「特色化、優質化」的辦學目標,現在的它已經成為普陀區優質教育資源學校。
這所學校特色在哪呢?「我們依託大學資源優勢,致力於理工人才的培養,實現初、高中特色銜接,連貫培養。」同濟二附中校長陸傑這樣介紹。
的確,在課程設置、教學理念上,這所學校都在向著培養理工人才進發。
八大創新實驗室教材出版 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供圖
每年暑期組織學生開展美國加州地質考察夏令營,地質教授給學生現場分析地質分布情況。
「STEAM創意空間」課程對接上了國際留學生的數學課
【變化在哪裡】
雖然此前一直強調,學校需要為孩子開足體育、藝術類等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地方部分學校,尤其是鄉村學校因為師資不足等種種因素普遍存在未能按國家課程標準開齊課程和開足課時,很多孩子仍未能享受充足的課程。
「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會為孩子們開齊開足更加豐富多元的課程。並且,這些課程不再僅是體育健康、藝術、實踐互動、實驗課程,還會包括多種多樣的學校特色課程供學生選擇。
像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這樣的普通高中會越來會多,孩子們也能夠在學校找到屬於自己理想的發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們只有在高中階段修滿相應的學分才能畢業。2017年教育部還專門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在高中課程裡,綜合實踐活動學分是14學分,畢業學分要求是144分,佔了差不多1/10。在所有科目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佔分最高。
02 統編新教材2022前將會露面,孩子教材有更換
【意見表述】
【已經做了啥?】
今年5月份,除了政治、語文、歷史三科之外的高中其他十幾個學科修訂後的教材也已經發布了目錄。
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表示:」教育部組織專家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修訂,統編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科教材的編寫審查工作已基本結束,並於2022年前投入使用。」
【變化在哪裡】
這次普通高中三科教材編寫是從全國遴選了140多位專家組成一個編寫隊伍開展的,三科對於學生三觀的形成至關重要,為了落實好十八大、十九大的精神,所以重新組隊,根據新頒布的課程標準組織編寫。
在編寫過程中,改變了以往教材的編寫流程,先有編寫大綱,再出樣章,然後形成初稿,再進行試教試用,徵求意見等等,環節比較多。比如其中有一個環節,每一本教材初稿出來以後,會送給100多位這一科的特級教師去審讀,這在過去教材編寫中是沒有的,這一次增加了要求,重在把編寫過程做得更科學,努力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
03 選課走班更炫酷,無縫對接新高考
【意見表述】
適應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依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有序實施選課走班;
【已經做了啥?】
每年秋季開學的時候,十一學校的每個學生都會拿到一本《學生課程手冊》,手冊上詳細介紹了學校提供的全部課程。學生們採取「走班上課」制,每個學生都按照自己所選擇的課程安排一天的「行程」。
學校構建了豐富多樣、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全校有258個高中課程模塊,實現了1720名高中學生一個學生一張課表,一個學生一條不一樣的成長路徑。建構了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的課程體系。
以數學為例,由易到難分為5層。數學Ⅰ是高考文科的基本內容,適合人文方向的學生。數學Ⅱ針對工程、經濟類方向的學生。數學Ⅲ是高考理科的基本內容,適合工、農、醫、經等方向的學生。數學Ⅳ面對三年制高中數理方向、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較強的學生,對國家課程標準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內容提升。數學Ⅴ面對四年制高中數理方向、酷愛數學、具備了一定數學思維的學生。為滿足一部分學有餘力、希望提前進入大學相關專業課程學習的學生需求,學校還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
所以,在這所學校,你隨處可以聽到這樣的話:
「老師,這學期可以不聽課吧。」
「高端課程沒啥可聽的,校長,恢復自主研修學院吧。」
「能不能建一個粒子物理實驗室,去大學修學分不方便。」
【變化在哪裡】
為什麼要推進選課走班的教學模式?
這和新高考下的選科密不可分。為了讓孩子們更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更能適應新高考選科的考查模式,未來教學中,選課走班將會是學校的主流模式。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孩子們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以十一學校為例:
首選,選課走班使老師和學生的接觸更加扁平化,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一個學生對應一個班主任,而是有了和更多老師進行交流接觸的機會。
其次,學校產生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高考的時候,很多上大學的學生回來支持他過去在同一個社團的同學高考,這在過去是不多見的。原來,選課走班讓每個學生的「同學」多了,全年級的學生基本上他們都在一個班學習過,在數學教學班、在物理教學班,在不同層次的教學班裡學習過,通過社團能把全校各個年級的學生聚合在一起,特別是有共同志向的學生有機會走到一起。
這些志同道合的同伴,不一定是一個年級的,也不一定是一個教學班的,李希貴校長說,「但是他們已經形成了若干個『學生公司』、『學生團隊』,我相信未來他們也可能一起創業。」
最重要的是一點變化還是,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路徑都會變得不一樣。讓學生真正地依據個性發展,教育中真正看到了「人」的存在。
01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招機制進一步完善
【意見表述】
進一步健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機制;
逐步改變單純以考試成績評價錄取學生的傾向;
高等學校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基本需要,結合實施高考綜合改革省份學生選考情況,不斷完善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
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並充分考慮城鄉差異和不同群體學生特點,研究制訂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提前向社會公布。
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發展素質教育、轉變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強化其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導向作用。
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以省為單位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統一評價檔案樣式,建立健全信息確認、公示投訴、申訴複議、記錄審核等監督保障與誠信責任追究制度;
要客觀真實、簡潔有效記錄學生突出表現,對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造假的,要依規依紀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已經做了啥?】
今年,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省市,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23日發布本省份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
此次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01 實施「3+2+1」的科目選擇模式:「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
02 「兩依據,一參考」錄取方式,即統一高考+學業水平考試的考查方式,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依據;
03 滿分750分,再選科目按等級賦分。
【變化在哪裡】
在新的考試招生制度下,同學們需要特別注意高考時科目的選擇。
隨著高考改革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省市的同學不再分文理科,取而代之的是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和地理中選考三門,如何組合才能進入理想的學校就讀,是每個孩子都需要考慮的。
02 考試命題更靈活,實際問題不會少
【意見表述】
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試大綱;
優化考試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
科學設置試題難度;
【已經做了啥?】
2019年高考一結束,維納斯和一朵雲就被全網吐槽:「這也太難了吧。」不少同學都表示,自己看到題目都懵了,無從下手。
高考試卷真的變難了嗎?
昔日著名數學命題人、被各省考生尊稱為「數學帝」的南京師範大學附中的校長葛軍在微博中這樣寫道:「現在的高考數學考試,是越來越難了嗎?我覺得沒有,反而可能是越來越容易了,才導致區分度低,使得每一分的重要程度加大了。」
「嚴格來說,每一年的高考題,都不會超綱。因為高考命題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的,既不可能又一個人決定考試的難易程度,也不可能讓難度超綱的考題出現。」
那麼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高考試題在試題的數量、所佔分值、分值的分布上都沒有太大變化,變化的是考查方式更加靈活了。
【變化在哪裡】
未來,孩子們的學習一定是依託靈活解決問題、在情境中完成試題為主的。各科2019年的高考試題都體現了這一點。
未來各科將要怎麼考?點擊下方連結查看解讀。
「五育「為導向,個性化發展為目標
【意見表述】
提高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
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
突出考察學校堅持「五育並舉」,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情況。
【已經做了啥?】
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十一學校,學生可以在學校演話劇、開銀行、管食堂、辦社團、開印刷廠等。
曾有人說,在外人眼裡,十一學校像是一個「理想國」,充滿了中學時代的各種沒有圓的夢。
校長李希貴為我們講了他昔日學生的故事:
「我前兩天見到一個學生,他從高一就喜歡廚師,文化課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是他從初中就決定要到法國去學廚師。他現在已經被法國一個很著名的學校廚師專業錄取了,他幸福感特強。
我們學校有很多學生初中畢業後,也是上一般的普通高中,但是這些學生在這些學校發展就非常好。」
【變化在哪裡】
中考高改革後,都需要孩子們進行選科學習,並且兩者之間相互聯繫。這意味著,比起以往到了高三現報志願的情況,更多的孩子將會提早對未來做好規劃。
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職業、想要考什麼學校、什麼專業,這些都需要從高中乃至初中起「前置」解決。
高考不再是唯分數,而是要看孩子們喜歡什麼、想要怎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