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論文數量遠超美國:為何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沒有幸福感

2020-12-13 一個人精彩1

"2019年,中國的論文數量超過美國。我原以為2020年會超過美國,但沒想到會提前完成。"在一次重要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宣布了這個好消息,但他的語氣非常強硬。

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美國,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問題。為什麼施一公滿腹煩惱卻沒有一絲幸福?

在接下來的五分鐘裡,記者們連續三次表達了"極大的關注"。他特別關注"中國的技術實力已經超過美國"的觀點。對於我國的科研現狀和評價,記者們們都很含糊,但有興趣的人已經聽到了一些線索。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

從2014年到2019年的5年間,中國發明專利數量增長了兩倍,技術交易量翻了一番。如果中國的專利數量從100件增加到300件,技術交易量從100件增加到200件,這不是增加,而是減少。因為專利交易的價值只有五年前的66%。

這意味著一些專利的含金量存在很大問題,記者們指出了另一種情況。他發現,在許多科研機構中,無論是晉升還是績效,專利數量、發表論文、被引論文以及論文的影響因素都是衡量的標準。問題是,這些指標在實踐中可以人為地加以改進。學術界的朋友應該能夠理解解釋的含義。

所謂論文數量、引用率及影響因素,操作空間驚人。因為幾乎所有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都有自己的雜誌,所以發表論文很容易。如果要改善影響因素,可以互相參照。我們來回複印,論文質量有就所下降,但影響因素有所改善。很容易得到好的指標。

這一評價標準的負面影響相信對很多人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在記者們眼中,大部分論文並不代表強大的科技實力。美國科研機構從未用論文數量來評價科研水平,但美國的科技實力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不把論文數量和科技實力混為一談是相當危險的。

施一公是一位在國外取得了巨大成就並在中國工作的學者。他對國內外科技差距有發言權。其實,普通人雖然遠離科學研究,但也能看到一條線索。

無論是基礎研究理論還是重大技術突破,科技新聞報導中都能看到多少中國人?似乎很少見。特別是,最初的基礎科學理論幾乎沒有中文名稱。

根據媒體界的報紙數量,如果你繼續這樣玩下去,你將來會怎麼做?也許中國一些成功的學者在午夜做夢時偶爾會想到這個問題。但這就是今天有多少人獲得了他們的地位。所以沒人敢當眾說,即使你已經知道了。

中國的一些研究生和博士,原本抱著探索科學世界的態度,最終接受了導師的模式,先是以最快的速度爬上山頂,然後繼續在山頂上進行研究。當你真正到達山頂時,你通常已經50歲了。除非有一些理論知識,否則很難取得任何結果。

我們不得不思考錢學森的問題:中國為什麼不能培養優秀人才?現在看來我們還是找不到答案。因此,在中國發展,就是要加大科研開發力度。眾所周知,數學是學好科學的基礎!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有強大的數學基礎支持!只有練好自己的內力,才能抵禦一切外在的阻力。這是科技強國的硬道理!

世界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就是物理界裡廣泛運用數學的科學家。

如何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都知道數學和物理不是分開的。如果我們想獲得物理獎,我們需要有很高的數學水平

楊振寧教授就有很深的數學知識。

第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任何課程都需要有良好的興趣基礎。

第二,學習需要同時掌握好方法。僅僅表現出對學習的興趣是不夠的,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說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方法,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劉燻宇。民國時期著名數學家、教育家。他一生出版了許多經典數學著作,尤其是影響了幾代人的數學科學書籍。

所以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一本好書或一個好故事足以改變他的態度。(劉燻宇數學,1948)

對於國內數學科學書比如劉大師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它們歷時近百年,對中國啟蒙數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啟蒙數學的最大貢獻。

劉燻宇出生於19世紀末。他年輕時在中學和師範學校教書。後來,他去法國學習。回國後,他在暨南大學、大霞大學和同濟大學任教。"七七"事變後,劉老師和其他老師搬到西南聯大任教。解放後,新中國任命劉薰宇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劉老先生畢生致力於數學的趣味化,從而提高了數學的吸引力,最終提高了人民的素質。劉有三卷數學。今天,我向你推薦。

劉薰宇先生寫的一本關於數學的書。他對數學有獨到的見解,可以把數學問題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聯繫起來,幫助人們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他寫了一篇關於教學經驗的文章,出版了一份報紙,然後總結了三本兒童數學書

楊振寧曾說,他對數學的興趣主要來自劉薰宇的作品。著名數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學者、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谷超豪也提到了劉薰迅宇。

在媒體評論中,有一位數學家,劉薰宇先生,他寫了許多容易理解和非常有趣的數學文章。我記得讀過他的一篇關於智力測試的文章,目的是理解排列和奇偶排列的極其重要的數學概念。

楊振寧與1983香港中學生談話

最有影響力的是劉薰宇的數學園。它介紹了微積分和集合論的基本思想,

帶我去了一個新世界。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技大學校長谷超豪

我從未嘗過數學的樂趣,也從未去過數學界。真是個損失!最近,書中的幾篇文章對我的損失作了輕微賠償。我認識荀宇後,他寫了這些文章。每次他發表文章,我都會閱讀並引導我閱讀他們感興趣的主題。我常常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到數學界。

--豐子愷對數學的興趣

如果你想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我推薦劉薰宇先生三本兒童數學書通過有趣的語言描述,這是一道枯燥而複雜的數學題翻譯成有趣的數學故事在有趣的故事中,他們可以輕鬆地學習如何解決數學問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激勵許多中小學生成為一套經典數學科學書。

因為它是我們當地數學家寫的,裡面有很多中國的數學難題。比如什麼是"八仙過海"、"韓信命令兵"等等。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是一名中小學生,您可以向您的孩子展示劉薰宇先生的三本兒童數學書。這本書激發了世界上最傑出的物理學家的靈感,這對提高他的數學成績很有幫助。

而且,價格也不貴。89元,比補習班便宜很多,而且補習班不會有劉薰宇這樣的好老師。

點擊以下列,通過培養興趣來購買和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高福等24位中國學者增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家當選人數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裡,中國科學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產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屆到第二十一屆)8次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院士大會,選舉並產生來自中國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8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餘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施一公到了下一輪,等到投票的時候大家一討論,國籍問題最終還是沒有解決」。但據了解,施一公到第二輪投票時已經出示美國國務院國籍取消通知。饒毅2011年11月的博文指出,近十幾年來,生科醫學部還曾將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選為院士、且迄今仍有不止一位院士未放棄外國國籍。
  • 施一公簡歷: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圖)
    光明網教育5月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同時,千人計劃學者、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 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謝宇:中國科學能超越美國嗎?
    謝宇是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後來留學美國,並曾在美國大學任教。2009年,50歲的謝宇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赴美的百萬留學生中唯一一位在社會科學領域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華人。
  • 美國科學院2020新晉院士名單發布!6位華人學者入選
    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新院士,中科院院士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昨晚在網上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和26名國際院士的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的傑出和持續的成就。
  • 恢復高考40年,大陸高校走出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公號回復」大陸美國科學院士」下載PDF典藏版)
    6位華人學者中,除傅嫈惠和張鋒外,均有中國大陸高校本科學歷背景。此外,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4月份剛剛拿下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頭銜,如今又斬獲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雙料「院士」。2004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2011年10月任農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201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國科學論文篇數超美,躍居世界第一!
    考驗一個國家的科技含量的是這個國家的科技投資、科技研究者以及他們所發表的科技論文數。以前中國在全球所發表的科技論文不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都大大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然而現在據日本研究所統計分析,中國科學論文篇數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論文質量也在慢慢追上美國。
  • 中國這兩位大學教授年齡相差16歲,卻同時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而且在近日美國科學院也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25人入選,其中包括25名外籍院士,在這25名外籍院士當中,其中有兩位院士來自於中國,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以及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
  • 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永君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造性地建立了共價晶體硬度的微觀模型,解決了「硬度定量預測」這個學術界的公認難題,實現了超硬材料設計的定量化,該研究結果得到美國科學院院士等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並被100多個國際研究機構廣泛使用。設計出一系列超硬晶體,部分已被實驗合成。研究成果獲得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 2020年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院士增選複選候選人名單
    根據《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章程》 和 《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推薦院士候選人的暫行辦法》的規定,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公布了55位投票產生的院士複選候選人名單。
  • 一股清流!「網癮少女」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微博畫風是...
    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家顏寧入選25名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 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家居產業研究院」落戶佛山
    論壇協辦單位廣東新媒體產業園一直致力於佛山製造業創新發展,自去年與歐亞國際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建立聯繫交流機制以來,推動成立家居產業研究機構,旨在匯聚歐亞一批院士的創新力量,助力佛山家居製造產業創新發展。
  • 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當選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通訊員 供圖  長城新媒體秦皇島11月28日訊(記者 祖迪 通訊員 朱可嘉 歷帥)11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永君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該研究結果得到美國科學院院士等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並被100多個國際研究機構廣泛使用。  田永君教授進一步建立了多晶共價材料的硬化模型,發現了多晶共價材料隨顯微組織特徵尺寸減小可持續硬化的新現象,為此提出了在超硬材料中形成超細納米孿晶組織來獲得超高硬度的新思路。
  • 中國科大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中國科大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4位教授,以及常進、陳學思、相裡斌、吳宜燦4位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奧地利籍,物理學家。
  • 7位中國學者入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朱永官於1989年從浙江農業大學畢業;1992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2年回國工作,擔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4年至2012年擔任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中國唯一的科學顧問;2009年至201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 ;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北京郵電大學鄧中亮教授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北京郵電大學鄧中亮教授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http://www.huaue.com  2019年11月26日  來源:北京郵電大學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
  • 東南大學段進、崔鐵軍兩位教授同時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網南京11月23日電(龐雪汀)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揭曉2019年新增的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東南大學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數並列全國高校第四。
  • 國科大副校長吳嶽良等24名科學家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於11月16日在北京舉行。  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餘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總部設在莫斯科,分別在歐洲(法國)、歐亞(俄羅斯)和亞太地區(中國)建立區域中心,並在15個國家建立了國家科學中心。
  • 寧波大學特聘教授馬慶國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近日,寧波大學收到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賀信,該校特聘教授馬慶國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該校首次獲得此項殊榮。 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並在15個國家建立了科學中心。1996年,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由中央編辦批准為獨立事業法人機構,並掛靠在中國科學院。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遺憾地落榜了。2019年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新聞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當然這樣譁眾取寵的新聞多半是存在誤導性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為顏寧教授感到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