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無所謂」,當別人對你說無所謂,你有什麼感覺呢?根據環球資訊的報導在美國人最反感的一句話中,有47%的人投選出來的是「無所謂」,那些總愛說無所謂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為什麼無所謂的說法容易讓人不舒服?心理學家分析了無所謂背後的四種心理動機。
第一:生活所迫。環境會極大程度的影響一個人,很多人把無所謂作為大部分問題的答案,其實是在身邊的人和事影響下形成的選擇習慣。發現就是認真做的選擇很多時候也無濟於事,久而久之,乾脆就放棄了思考和選擇的權利。但說了無所謂,就真的可以逃避的選擇嗎?這其實是掩耳盜鈴的表現。比如說出去吃飯,你說無所謂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被動接受對方點任何菜的準備,實在不喜歡的話,大不了少吃點。久而久之,很有可能連你最親密的人都無法了解你內心的需求。
第二:沒有主見。很多人的一生都是被安排好的,在大學畢業之前基本都是聽家裡的安排,等真正脫離父母之後再獨立面對問題的時候,卻非常的優柔寡斷。漸漸的無所謂開始成為這些沒有主見的人的口頭禪,隨便就是他們面對一些選擇時內心的一面盾牌。當一個人沒有主見的時候,也就相當於沒有了自我,什麼都隨便別人安排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活出自我呢?
第三:冷漠。有一種人他們對身邊的事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說的難聽點就是懶,懶得思考、懶得參與、懶得理你,但溝通是相對的,不願付出真心來思考和參與的人,她們的朋友即便再耐心熱情,總有一天也會招架不住,最終選擇慢慢疏遠。
第四:逃避責任。恐懼就是萬惡之源,當我們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逃避或安於現狀,於是無所謂就成了最好的託詞。表面上是不在乎,實際上是不敢承擔後果。任何一個選擇都意味著不確定,因為這可能需要承擔某種結果,對於那些總是被恐懼感籠罩的人來說,那是最微小的責任也在儘可能的逃避,以此來獲得確定的安全感。但我們必須明白生命中很多東西是我們永遠都逃不掉的,選擇是遲早的事情。而無所謂不僅無濟於事,還可能因為一次次的逃避而把事情推向更難處理的境地。
最後來總結一下;無所謂背後往往隱藏的四種心態是:生活所迫、沒有主見、冷漠以及逃避責任。對單獨個體來說很難完全準確地指出到底是哪種心態導致的無所謂,也許各種心態都有只是程度輕重不同。
下一次當你察覺到自己總是在說無所謂的時候除了需要反思一下原因,更需要做的是不管什麼原因先停掉這個會反過來塑造你的口頭禪,因為等你總是對生活說無所謂的時候,生活同樣也會這樣對待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