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無論是學習指導手冊,還是心靈安撫雞湯,「心態」是個絕不可少的關鍵詞。你學習無動力,必是心態有問題。你看問題有背光傾向,也是心態出了狀況。你應對壓力與焦慮不能遊刃有餘,更需要在心態上做調整……你所有對生活產生衝擊的情緒波動,恐怕都能歸結為心態。總之吧,自己不爽,歸結到心態上就是萬能的了。
心理學中對心態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
心態是指對事物發展的反應和理解表現出不同的思想狀態和觀點。心理過程是不斷變化著的、暫時性的,個性心理特徵是穩固的,而心理狀態則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既有暫時性、又有穩固性,是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徵統一的表現。
理解起來比較抽象,習慣於快速閱讀的人看一遍恐怕是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術語的「討厭」之處就在於把非專業的普通人排除在外,但這樣的濃縮與專業恰好提高了內行之間溝通的效率。不說人話是專業歷史累積的結果,而絕非有意為之,而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掌握專業術語就是掌握了學科的核心概念,這應該是通向學習高效的法門。
在這裡,我們只說說心態中的學習心態。
02
「學習心態」這一概念,源自心理學家們花費了幾十年時間的研究,研究的內容是個體對待動機、目標追求和成就的不同方式是如何影響學習的。這項研究涉及到三個方面。
◆ 人類的基本動機需求
◆ 人類對自己在學習中或者面對挑戰時會如何表現的信念
◆ 個體如何制定目標和如何定義成就
簡單說,學習心態是指人對待動機、目標追求和成就的方式。關於學習心態的理論基礎有四個,我們分別來進行分析說明。
03
弗洛伊德的「趨近」與「迴避」
「我們尋求或者趨近愉快或積極的經歷,迴避痛苦或者消極的經歷。」弗洛伊德如是說。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根據自身和他人的經歷,認識到什麼會產生積極的結果,什麼會造成消極的結果。然後,我們利用感官系統、認知系統和情感系統內的信息,「趨近」積極的事情,而「迴避」甚至逃離消極的事情。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在我們的當下的教育環境裡,孩子們是如此地「迴避」甚至要逃離和學習相關的事情,這當然應該歸因於他們在童年期有過不好玩兒的、消極的學習經歷,就像大多數家庭早早地把學習和遊戲的定義截然分開,這種經歷必然會影響孩子們日後的學習傾向。
道理總是無懈可擊,而內心的體驗確是真實無欺的。小時候的學習體驗是糟糕的,長大了任你怎麼說教都難以把這樣的「先驗」替代。小時候的學習體驗是新奇與快樂的,更易引發內心驅動力,將來對待學習的態度更可能會出現迎難而上。這應該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要特別注意的。
關於學習和遊戲的關係,在本公眾號內有多篇文字進行了分析說明,一方面是我的踐行與自說自話,另一方面閱讀者有很多是已經為人父母的我的學生們,希望能引起新一代年輕家長們的共鳴。若你對此感興趣,可回復關鍵詞查看,那些分析與案例恰好與「趨近與迴避」的觀念相呼應。
可以再看兩個小例子。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對1975~2003年所有美國創業者的統計發現,第一次創業成功的人,下一次成功的可能增加了50%。也就是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劉京海校長的成功教育,其成功之處就在於,讓那些現實條件和學習經歷都處於挫敗常態的孩子們先體驗什麼是成功,然後實現從成功走向成功的引領。完美地詮釋了「趨近與迴避」的觀念。
04
「自我決定」與「自我效能」
在學習心態的相關理論中,這幾乎是最為重要的一個。「自我決定」論指出了人類對三個方面擁有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
◆ 自主需求,即對我們自身行為的一些選擇和控制
◆ 勝任需求,即勝任和成就感
◆ 關係需求,即和他人之間互相尊重和依賴的感覺
跟「勝任需求」相關聯的是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所謂自我效能,是我們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事的一種信念。簡言之,如果我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這種相信,往往都來自於早期的學習經歷與據引形成的認知),我們就更有可能去嘗試。這種信念的力量是我們學習最佳化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我們如何應對新情況或者新挑戰的決定性因素。它影響我們的知覺、認知處理、目標和對應激的承受度。
可以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解釋「自我效能感」——無論你認為自己行還是不行,你都是對的!
如果我們有很強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傾向於:
◆ 處理有難度的任務,把它們當做挑戰而非威脅
◆ 堅持不懈,堅定目標
◆ 把失敗歸因於不夠努力或者不良的學習策略
◆ 迅速從失敗或者錯誤中走出來
相反,如果我們的效能感比較低,那麼在給定的環境中,我們通常會:
◆ 把困難的任務當作個人的威脅而逃避
◆ 對選擇的目標沒有強烈的渴望和堅定的承諾
◆ 對個人的不足、障礙以及潛在的不利結果感到擔憂
◆ 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的缺陷
◆ 遇到困難迅速放棄
◆ 很難從錯誤或者失敗中走出來
自我效能可以很好地解釋這樣一種正向循環:早期學習經歷讓我們相信自己能行→樂於將自己置身於富有挑戰性的情境或接受有難度的學習任務→在必要的能力與工具的幫助下完成挑戰→自信心越來越強,相信自己行→願意去承擔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而自我效能感低,則易陷入另外一種相對的負向循環。而且在面對壓力與威脅時,更易出現高焦慮狀態,誇大可能遇到的風險,擔憂自己應對能力的不足。而且,在多次強化之後更易形成僵固型心智,形成應激,損害心理機能。
「戰勝」的最先步驟是「面對」,「逃避」的最好辦法是「解決」。我們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取決於我們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它們。從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可以悟到,相信,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您在關注此公眾號後,可以回覆:習慣、計劃、注意力、生命、信、網絡、思維、主題、情緒、聰明、想像力、時間管理、教養、愛學習、玩和學、權威、獎勵、正強化、夢想、WOOP思維、早戀、情感、嫉妒,考試,歌德,德魯克,費曼,堅持等關鍵詞查看以往文字~
--
內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親子,心理,學習,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聯結你我的學習社。公眾號:NativeEDU
識別二維碼購買《高效學習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