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對學習心態的分析,聚焦在個人如何設定目標以及如何定義成就上。
05
外在動機—內在動機
人學習的動機,要麼是內在原因,要麼是就是外在的原因。內在原因可以描述為「我喜歡學習,因為學習讓我感覺良好」,或者「我學習是為了自己」。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而外在動機可以描述為「我喜歡學習,因為學習讓我從別人那裡得到分數、獎勵、認可、名譽、愛和尊敬」。外在動機推動的學習者,在自己的生活和自我意象中賦予外界很大的力量,並很努力工作以得以別人的讚許。對他們而言,學習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方式,這個目標就是得到他人的認可或稱讚。他們的自我價值是由別人定義的,所以他們努力避免出現讓別人失望的事情——比如成績差或犯錯誤。因此,他們更願意避免太多的風險,停留在能力的安全區內。
從學習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二分法是科學的,但用非此即比的二元思維來理解「外在—內在動機」則是錯誤的。兩者在同一個體身份的體現只表現出強弱之分,而人的成長,需要由外在動機引領為由內在動機主導,這才是算是健康的學習心態。
說到此,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成就動機與最近發展區(學習區)。
06
成就動機與最近發展區(學習區)
假如讓你在一個無人的房間內獨自玩套圈兒遊戲,而起點的位置由你自己來選擇。
A 選擇足夠近的位置,可以達到百發百中
B 選擇非常遠的位置,很難命中目標
C 選擇一個合適的距離,大概有一半的次數會命中
這個情境是著名的心理學家麥克裡蘭做過的一個實驗。對於成就動機比較低的人,為避免因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而選擇A\B兩個方案,要麼確保不失敗,要麼誰都很難成功。相反,一個成就動機比較高的人,會選擇C方案,他做事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追求自我超越與成長,這類人會不斷地調整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學習區)內挑戰自己,追求可能的成功。
成就動機高的人追求個人的成就,喜歡設置中等挑戰性的目標,不喜歡依靠運氣也不喜歡成功的概率過大。什麼是中等挑戰性的目標呢?心理學家阿特金森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當一項任務的成功的可能性為50%時,成績最好——如果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很有希望獲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話,也有可能會失敗。事實上,是把個人努力程度的比重儘可能加到最大。
在學校裡,非常顯著的現象是:成就動機高的學生,學習上總是力求盡到自己的最大努力,並且會有獨立的見解。而成就動機較低的學生,往往持有僵固型思維模式,自信心不足,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學習的成與敗對他們內心的影響非常有限。
成就動機的培養來自於日常生活,家庭教育的影響絕對佔比。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幾乎和本公眾號內和家庭教育相關的每個關鍵詞都有關。有緣人可回復關鍵詞或通過自定義菜單查看。
07
表現目標取向—掌握目標取向
學習者要麼是「掌握者」,要麼是「表現者」。掌握者尋求通過學習提升和發展自身的能力,而表現者尋求通過向他人展示他們的聰明之處或者超過他人來展現自身的能力。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一面是自戀,一面是無助》,詳細分析了學習意圖(成就目標取向)。
持有掌握目標取向的人,傾向於認為能力是通過努力不斷增長的,學習就是為了掌握目前的內容、完成目前的任務,使自己得到鍛鍊,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持有表現目標取向的人,傾向於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學習就是為了表現自己有能力,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得到別人的承認。
通俗地看兩者的區別,掌握目標是向內的——在意自我評價,而表現目標是向外的——在乎外界的認可。從不同的分析維度上細看兩者之分別:
按數學的分類算法,可以粗糙地歸為2×2=4類
詳情可點擊《一面是自戀,一面是無助》查看。
08
成長型心智—僵固型心智
既包含了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又包含了掌握目標導向—表現目標導向的二分法的模型是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研究了幾十年的成長型心智—僵固型心智。()
德韋克發現,有表現心態或僵固型心態的學生會為了得到好成績以及外在獎勵而努力表現,當他們犯錯或失敗以後,他們會出現防禦性的行為。他們認為智力和天資是固定不變的(要麼擅長數學要麼不擅長數學)。這類學生不僅疏於尋找富有挑戰性的學習難題(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天資有限),而且還會積極地躲避那些難題。
為什麼?因為他們的主要驅動力是為了得到肯定和積極的反饋以證明自己的智商。他們躲避可能失敗的情況或者機會,因為失敗威脅到了他們對自我意象的固定看法。他們產生了一種內在的恐懼文化——害怕挑戰,害怕挑戰自己——並且在對消極反饋進行認知處理方面有困難,會自動產生防禦、轉移或者否認的情緒反應。這些表現目標導向型或僵固型心智的人,把自我完全跟做正確的事和讓自己看起來正確——而非學習——聯繫起來。(Edward D.Hess)
「我不把世界上的人分成弱者和強者,或者成功者和失敗者……我把他們劃分為學習者和非學習者。」——社會學者班傑明·巴伯(Benjamin Barber)
09
學習心態是可以培養的
德韋克的研究表明,對學習有內在動機並持掌握心態的人是更好的學習者,不害怕消極的反饋、失敗、艱難的任務、不確定性和新情況。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恢復力適應力更強。瑞安和德西的自我決定研究發現,如果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些掌控力,讓他們掌控自己工作的某些部分,他們甚至會做得更好,因為他們擁有一些自主性和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麥克裡蘭、阿特金森以及維果斯基等提出成就動機與最近發展區,讓我們重新看待學習以及學習者,甚至重新定義學習。
擁有成長型心智的教育人,一定會認同成長型心智亦是可以培養的,擺脫僵固型思維模式也是可以被教會的。因為這類人都是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是掌握目標取向的人,是成就動機高的人,是「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或影響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人。
人生漫長,可能性無限,各種有趣兒。好的學習心態,我們都可以有。
您在關注此公眾號後,可以回覆:習慣、計劃、注意力、生命、信、網絡、思維、主題、情緒、聰明、想像力、時間管理、教養、愛學習、玩和學、權威、獎勵、正強化、夢想、WOOP思維、早戀、情感、嫉妒,考試,歌德,德魯克,費曼,堅持,成長型心智等關鍵詞查看以往文字~
--
內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親子,心理,學習,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聯結你我的學習社。公眾號:NativeEDU
識別二維碼購買《高效學習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