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上映虐哭千萬人,背後隱藏的8個真相更扎心!

2020-12-15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最火的國產電影,當屬《八佰》。

火到什麼程度呢?

光是點映場就賣了2億多,創造中國點映票房的最高記錄;

正式排片首日破1.35億,貢獻了當日總票房的88%;

有人預測,這部電影衝破20億票房,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毫不誇張地說,《八佰》承擔著中國電影業復甦的重任,憑藉一己之力撐起了全國電影院的業績。

我在前幾天的點映場提前去看了,這是我第一次戴口罩在電影院看電影。

這部成本高達5.5億元的電影,真的是不負眾望,實至名歸,當時在看的時候,我聽見了周圍很多人的啜泣聲。

這部電影能上映,實在太不容易了!

原定去年7月上映,結果因為技術原因撤檔。

後又因為疫情,整整拖了436天,才得以面世。

製片人王中磊曾在首映現場落淚:

「感覺在夢裡已經參加了好幾回……突破重重困難後,它已經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堪稱「救市之作。」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講述了日軍攻打上海時,「八佰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用智慧、勇氣和鮮血,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

令人驚喜的是,導演管虎並沒有著眼於「大人物」,反而刻畫了絕境中,底層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而這,恰恰折射出疫情中,我們普通人是怎麼克服恐懼和困難的。

管虎表示,這也是《八佰》能夠超越電影以外的意義。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總結了8條與之相關的人生真相,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成年後,更能聽見死亡的腳步聲

電影中,老葫蘆和端午本是「小湖北」在上海唯一的依靠。

可命運偏偏捉弄人,才十多歲的他,接連遭到親人死去的打擊,還親眼看到好兄弟七月哥中彈身亡。

在那一刻,他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場戰爭的殘酷與血腥……

其實,現實生活不也是這樣嗎?

尤其是過了30歲,就更能經常聽見死亡的腳步聲。

我有個同學老家在河北農村,前兩天一起吃飯,她說每次春節回家過年,總會聽聞村裡一些人去世的消息:

十幾歲的中學生,夏天在河裡遊泳淹死了;二十多歲的小青年,騎摩託出車禍身亡;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得了癌症;七十多歲的老奶奶,被小石子絆倒後再也沒起來……

這讓我想起袁泉在《朗讀者》裡的一句話:

你在路上隨便碰到的一個路人,都是別人做夢都想見到的人。

央視主持人李詠,已經癌症去世快兩年了。

而他的妻子哈文,直到如今,微博發得最多的是三個字:早上好。

600多天過去了,這一聲「早」還在,而李詠卻不在了。

萬物都在,而你卻不在,是世上最沉重的痛。

這世上,有很多人還沒說再見,就再也見不到了,只留下你的夢寐以求。

所以,你不要敷衍自己,不要勉強別人,不要辜負每一次相遇。

不輕易評價他人,是一種格局和修養

王拐是一個老兵油子,當兵只是為了掙軍餉贍養老母親。

比起打仗立功,他更希望回家討老婆。

有個剛認識的戰友,僅憑外表和固有的偏見,就說他是逃兵和慫包。

而事實證明,他是一名真正的猛士:

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用血肉之軀護住旗幟;

為了掩護大部隊,率先站出來報名敢死隊……

類似地,在我們身邊,有些人總是捕風捉影,喜歡用惡意去揣測和評價他人:

你衣服穿得這麼少,活該被壞人盯上;

他的朋友圈這麼庸俗,看著就像一個渣男;

那個開豪車的年輕姑娘,一定是被包養……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強行給人貼標籤、下定義,並認為自己什麼都對。

列夫·託爾斯泰說:

「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那些格局很高的人,從不輕易評價他人。

見過大世面的人,更不會說別人沒見過世面。

而真正的強者,反而更加尊重弱者、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

雷軍無數次在演講中說:要想創業成功,必須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正因如此,雷軍享有「中關村勞模」和「好人緣」的絕佳口碑。

而不輕易評價他人,是擁有「好人緣」的第一步。

人生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單選題,而是海納百川的多選題。

希望我們可以理解彼此的不同,不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判他人。

也願你我不被別人妄定標籤,勇敢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成大事者,必須頂住千鈞壓力

激烈的戰鬥中,在面對突襲和緊急狀況時,副團長謝晉元從來沒有慌亂過。

而是冷靜分析局勢,沉著指揮大家作戰。

從這裡可以看出,臨危不懼、鎮定自若不僅是一個領導的必備素質,更是每一個成事者的必要修行。

凡是成大事者,都能頂住千鈞壓力。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人,任正非。

在女兒孟晚舟被扣加拿大時,在華為被美國一再打壓時,他從來沒有自亂陣腳,而是有條不紊地沉著應對。

去年,在任正非75歲生日時,孟晚舟給父親手寫了一封這樣的賀信:

而對於孟晚舟事件,任正非維持了一貫的狼性:

我絕不會做一件事,那就是拿廣大中國人的利益,來換取華為的利益,來換取女兒的性命。如果讓加拿大放人,讓美國取消對孟晚舟的制裁,要以中國作出讓步為前提,那我寧願選擇讓女兒受苦。

為人父母者,誰會不心疼兒女,誰會不關心兒女的安危?

任正非作為父親,肯定無比珍惜和心痛,但他不得不頂住壓力,負重前行。

他在《什麼時候出發都不晚》中說:

「要在茫茫黑暗中發出微弱的光,才能帶領團隊走向勝利。」

作為領路者,如果他妥協了、倒下了,那可能會有更大的麻煩和危險。

他的一生坎坷卓絕,歷經無數苦難,但他都扛住了。

想成大事者,除了不糾結,還必須頂住千鈞壓力,逆流而上,才能柳暗花明。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戰爭伊始,四行倉庫被日軍反覆圍攻,裡面的戰士接連倒下。

背後一河之隔的上海租界,卻歌舞昇平,仿佛戰爭全然與自己無關。

甚至還有人戲謔:這樣「自殺式的抵抗」,無異於以卵擊石,毫無用處。

正是這種看客心態,讓租界的人毫無防備,在後來也遭受日本人侵襲。

我想起了疫情初期,很多人不聽勸,覺得那些都與我無關,就四處串門,甚至聚會喝酒。

結果不僅連累了家人,還傳染了好幾千人,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的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真的不只是說說而已。

如果總是冷漠地隔岸觀火,等哪天火勢蔓延過來,你不僅沒做好準備,可能還洋洋自得、渾然不覺。

拋卻偏見和嘲諷,未雨綢繆,心懷善良,在別人困難時施以援手,共克時艱,是生而為人應有的態度。

畢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淞滬會戰期間,上海不僅被日軍侵襲,還有英國、美國和法國闢設租界。

當時的中國人總是被歧視和嘲笑,備受欺凌。

落後就要挨打,是血淋淋的現實。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LOGO

這印證了那句話:

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對此,演員黃渤深有體會:

自己還沒火的時候,在劇組遇到的,都是小心機的人。

如今成名了,身邊卻全是好人,每個人都洋溢著善良的笑臉。

犯罪心理學有個理論,叫破窗效應。

意思就是,一個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如果一扇窗戶有破洞而不修復,那後續可能會有更多的窗戶被破壞;如果一面牆有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牆上就會布滿更多塗鴉;如果一條街道有很多垃圾而不打掃,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丟更多垃圾……

同樣地,如果一個人很窮、很羸弱,就可能常常被歧視、被欺侮、被傷害。

而破解的唯一辦法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強大、更富裕、更有見識。

極度渴望成功,必付非凡代價

影片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陳樹生為了粉碎敵人炸牆的企圖,和一眾戰士身捆炸藥,勇敢跳樓,充當人肉炸彈……

更令人心痛的是,陳樹生留下的血書: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背後租界裡的人看到這一幕,冷漠的內心終於被喚醒,紛紛解囊相助、強力支援……

從過去的抗日戰爭,到現在的抗疫、抗洪、抗火災,很多人英勇上前線,甚至不惜犧牲寶貴的生命,才換來今日的和平與安寧。

這背後,是無數鮮血的沉痛代價。

這些敢於自我「犧牲」的人,不是傻,也不是「作秀」。

身處和平年代的大多數人,並未經歷過戰爭的殘酷。

但我們應該明白,每一次勝利和成功,都必須付出非凡的代價。

大到國家的獨立和崛起,小到個人奮鬥、職場躍遷、自主創業,不同的選擇和行動,都會帶來不同的結局。

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輕輕鬆鬆得到的。

美團創始人王興,在他40歲生日時發表感言:

真正極度渴望成功的人並不多,願付非凡代價的就更少,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真正驅動你變強的,是痛苦

由歐豪飾演的端午,在四行倉庫好幾次想逃跑,他始終認為自己不是打仗的料。

可當他看到老葫蘆被日本人處死,終於選擇英勇抗戰。

當他用一把槍打退一架戰鬥機時,戰友們都對他刮目相看。

正是親人逝去的痛苦,讓他看清這場戰爭的本質。

如果不主動積極戰鬥,那麼他身邊的人,以及自己,都將面臨更大的危險。

普通人和成功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我認為,最大的差別是對於痛苦的感知力和承受力不一樣。

普通人比較「鈍感」,欲望不夠強,對痛苦的感知和反應也不強。

所以他們一生平庸,也不會被快樂與痛苦反覆撕扯,更不會主動挑戰自我極限、不停折騰。

反觀那些成功人士,一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者被更厲害的人超越,就會異常痛苦、寢食難安。

為了抵達夢想的彼岸,他們總是拼命攀爬,鬥志昂揚,從不退卻。

電影《後會無期》的製片人方勵曾說:

惜命的方式,不是拿來養生,而是拿來折騰的。

只有將生命淋漓盡致地燃燒透了,你才算沒有白活。

痛苦,是一種比快樂還重要的天分。

巨大的痛苦,會驅動一個人去做巨大的成就。

恐懼給你帶來痛苦的同時,也帶來了動力。

阿里集團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梁寧,對此深有體悟:

當你不再痛苦的時候,也許你超越了,也許你就此平庸了;

對於擁有巨大痛苦的人,歡愉是短暫與廉價的,因為真正驅動你變強的,是痛苦。

頂尖高手,都信奉長期主義

淞滬會戰雖然失敗了,但不代表我們就輸了。

最終八年抗戰,我們獲得了艱難的勝利。

忍辱負重,永不放棄,是致勝的關鍵法寶。

人生沒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都是靠日復一日的積累得來。

折射到個人的命運,就會發現,頂尖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

荷花定律,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一個池塘的荷花,每天用前一天的兩倍數量綻放。

到第30天,荷花全部開滿。

那麼,開滿半個池塘,需要多少天?

是15天嗎?

不,是29天。

很多人容易在中途放棄,從而與成功擦肩而過。

因此,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獲得勝利。

人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漫長的馬拉松,比拼的是毅力、決心和長期的堅持。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而在這背後,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找到你內心真正熱愛的東西,堅信它、追逐它、捍衛它。

因為,那才是你長期努力的根源和動力所在。

就像《無問西東》裡說的那樣: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相關焦點

  • 《八佰》:催人淚下又震撼人心
    作為2020年首部上映的國產商業巨製,自《八佰》宣布定檔以來,便受到了許多觀眾的關注和期待。8月14日晚,該片在廣州開啟首輪提前點映。首批先睹為快的觀眾看完電影後紛紛點讚。「催淚」「感人」成為映後評價的高頻詞。截至記者發稿時,電影《八佰》點映票房已突破千萬,並將在8月17日到20日繼續開啟點映,於8月21日正式全國上映。
  • 電影《八佰》上映被指「少兒不宜」 家長:沒想到有這麼血腥
    作為影院復工後上映的首部華語商業大片,經過兩輪長達五天的點映後,電影《八佰》今日(8月21日)起正式上映。無論是劇情還是場面,該片都引發觀眾的熱議。據貓眼數據顯示,在8月20日中午,《八佰》點映票房突破1.8億元,超過了《西遊記女兒國》1.79億元的點映票房,創造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
  • 《八佰》大陸火熱上映 臺灣觀眾遺憾:打了民進黨的日本爹在臺難上映
    自從上映以來,《八佰》不僅獲得大陸觀眾的一致好評,更獲得了臺灣民眾的一致好評。  臺灣知名媒體人黃智賢  8月13日,是淞滬會戰開戰的日子,臺灣知名媒體人黃智賢在社交平臺撰文感慨,當年謝晉元帶著400人,抵抗十幾萬日軍。「什麼是悲壯?什麼事英雄?
  • 《八佰》中文原聲泰國上映!2020一定要支持的國產電影!
    點擊播放 GIF 0.3M萬眾期待的抗日題材電影《八佰》(泰語名為《นักรบ800》),今天終於在泰國院線上映了,中文原聲配以泰語或英語字幕,這個著實方便了中國影迷們Major和SF的影院都已排期《八佰》於2020年8月21日在國內首先上映,9月26日突破30億票房大關,成為中國影史第10部破30億的影片,目前豆瓣評分7.7,整體算是一部好評電影。國內上映之時,城主也關注國內的影評,印象深刻的是《視覺志》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想過好看,但沒想過這麼好哭》:「戰爭並非激昂的,熱血的,也並非一堂衝動上腦的叛逆。
  • 真實的八佰,現實的四行倉庫,更讓人唏噓澎湃!電影《八佰》背後的...
    電影《八佰》是由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 故事原型為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後一役。
  • 《八佰》:年度最好哭的戰爭片?還是歷史虛無主義?
    《八佰》院線上映那會,列表首頁就出現了很嚴重的兩極分化。一群人說,這是今年看過的最好哭的戰爭片;另一群人說,《八佰》根本沒有尊重歷史,完全是歷史虛無正義。最近,《八佰》上線網絡平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觀看了這部影片,關於影片的爭議再次成為熱點,那麼,《八佰》應該如何被看待?
  • 《八佰》終於在韓國上映,但票房卻被一部8.7分韓片碾壓!
    今年的國產票房爆款《八佰》終於在韓國上映,《八佰》是2020年的國產電影票房冠軍,總票房收入高達30.9億元,火成了一部現象級的戰爭題材電影作品,連《我和我的家鄉》的票房都沒能超過這部電影。和《Jose與虎與魚們》一樣,《八佰》也是在12月10日上映,但票房卻並不火爆,而是相當慘澹,日票房佔比才1.27%,被《Jose與虎與魚們》碾壓。作為國產票房爆款,在韓國上映,卻票房低得可憐,實在太可惜。
  •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但背後卻不是一個好故事
    電影《八佰》的上映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在2019年6月15日作為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官方宣稱由於技術原因取消放映,將全國公映時間放到了2019年的7月5日。但是《八佰》又一次放了觀眾鴿子,宣布公映時間待定。為什麼會出現多次「跳票」,這其中應該和電影本身的內容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北電劉德瀕老師對話《八佰》製片人梁靜老師|《八佰》嘉賓分享會
    第二件,《八佰》和《金剛川》,這兩部由梁靜老師和管虎導演主要製作、創作的影片,使中國電影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來,也可謂是一騎絕塵。梁靜:只能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八佰》在去年撤檔的時候,我們雖然心裡不舒服,但是今年上映反而是個好事。因為,不光是票房這麼簡單的事了,而是有了一種使命感。
  • 《八佰》上映與撤檔終成迷霧一團
    昨日,突然有消息,《八佰》即將上映,日期定在11月25日。經歷了定檔、改檔、撤檔、疑似定檔之後,《八佰》這部影片的命運再次引起我們的關注,甚至有疑似海報曝出。後經網友核對,該疑似海報質疑為網友P圖,因為日期和片名都沒有居中。緊接著,《八佰》官微華誼兄弟影業發布消息,定檔消息不實。
  • 《八佰》終於要上映了,不論立場,致敬英雄!
    《八佰》終於要上映了,小夥伴們有期待嗎?自從去年影片官方說,因為技術性問題,要暫時不能公映,讓許多期待的人們都大失所望。但是,現在定了,就在8月21日!這是一部講述抗戰時期,發生在上海的正面戰場的故事。也就是,著名的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
  • 時光早報:《八佰》上映11天票房破20億
    昨日,電影《八佰》在中國內地上映11天,累計票房突破20億元,觀影人次超5千萬。 外媒報導,剛剛上映的《信條》和《新變種人》已面臨盜版下載的威脅。
  • 華夏時評:《八佰》——解封45年臺海記憶!
    《八佰》與《八佰壯士》海報(合成圖)當2020年的《八佰》遇見1975年的《八佰壯士》,跨越45年的臺海記憶就此解封!2020年,時隔45年,兩岸同樣的題材,同樣的上映月份,大陸電影《八佰》早於臺灣電影《八百壯士》(1975年8月23日上映)2天,於8月21日正式登錄影院。截止2020年8月30日19點26分19秒,大陸電影《八佰》票房已經突破19億。
  • 《八佰》上映,他們有話說
    全文4337字,閱讀約需9分鐘 新京報記者 滕朝 影片《八佰》前後歷經8年的籌劃,230天的拍攝,終於在2020年8月21日上映。倉庫的戲份通常要幾百個軍人參與,爆破的戲還要跑炸點,看到成片效果,讓俞灝明異常震撼,「原來我們真的拍出了一部了不起的片子」 2016年,俞灝明正在上海拍電視劇《外灘鐘聲》,得知該劇導演管虎正在籌備電影《八佰》,便毛遂自薦,「男人嘛,都有那種軍人情結」。管虎覺得上官志標這個角色很適合他,都是南方人,比較斯文。
  • 《封神三部曲》《749局》《八佰》等一批電影待上映
    除了之前撤檔的電影外,《封神三部曲》《749局》《八佰》《鬼吹燈之天星數》等重點電影項目也待上映。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大眼綜合 近期,光線傳媒、北京文化、華誼兄弟、萬達電影等影視公司紛紛發布2019年年報,除了公布2019年盈虧情況外也發布了2020年新片計劃和儲備項目。
  • 繼《戰狼2》之後,國產戰爭電影的最高水平《八佰》即將上映
    相信吳京的戰狼2大家都很熟悉了,該片於2017年7月2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56.8億元雄踞國產電影歷史最高票房紀錄。並在中國內地創下累計觀影人次1.4億的成績,榮登「單一市場觀影人次」全球榜首。
  • 觀看八佰的說說 關於看完電影八佰的感受
    觀看八佰的說說電影《八佰》上映後很多人都說不好看,理由千千萬,但這部電影的確有它獨特之處,它沒有很多激烈的交戰場面也沒有太多的的血腥場面,而且大部分戲份都著重的放到那幾個逃兵身上,集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的確有一種代入感。
  • 這是一部耗時耗力遠超普通人想像的電影,八佰這一準備,就是十年
    在開機前的18個月,攝製團隊在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蘇州)園區內等比例複製了1937年上海蘇州河兩岸的建築。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劇組完成了68棟建築、30多萬平方米的搭建,並挖出一條長達200米的「蘇州河」,巨大的工程量背後,是精益求精的電影匠人之心。
  • 張宥浩:《八佰》中的「白馬少年」,穩紮穩打的質感演員
    8月21日,幾番周折後的《八佰》終於正式上映。這部令人血脈噴張的電影讓不少觀眾在電影散場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看哭了」。這當中,「小七月之死」是提及率頗高的淚點之一。時間回溯至三年前,《八佰》進入演員選角階段,想要招募會說方言的特型演員,張宥浩看到組訊後,非常興奮。機緣巧合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他見到了《八佰》的導演兼編劇管虎。
  • 2020 催淚盤點,「八佰」經典一幕太好哭
    今天我們換個口味2020最好哭的戲來啦~大家紙巾準備!親情愛情的痛苦抉擇太好哭:《民初奇人傳》哭了哭了!被喜歡的人「放棄」這種戲碼真是看一次哭一次!這種與生活的拉扯太容易讓人走心落淚了!電影篇為國捨身取義的悲壯太好哭:《八佰》《八佰》這部電影分分鐘讓你哭成核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