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畫看展示個性的初唐婦女髮式

2020-12-13 澎湃新聞
從中國傳世名畫《簪花仕女圖》、《搗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等我們可以一窺中國唐代婦女在服飾、髮式和儀容方面的華美婀娜。本文作者主要以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畫中女性為例,窺探初唐女性髮型的時代特徵:初唐婦女的髮式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眾多造型美麗、個性的髮髻甚至引來了唐代及後世文人的由衷讚美和效仿。

《簪花仕女圖》周昉

《簪花仕女圖》周昉(局部)

《虢國夫人遊春圖》張萱

《虢國夫人遊春圖》張萱 (局部)

中國唐代婦女在服飾、髮式的創新上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尤其是對髮型的偏愛和重視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其髮髻式樣,即有傳承前代之式,也有刻意創新之形。

初唐女性髮型的時代特徵,鮮明而突出。從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畫、彩繪釉陶女俑、三彩女俑及紅白陶女俑的髮型中可以概括為髻、鬟、鬢三種髮式。髻和鬟的區別,髻是實心的,鬟是中空做環形,大多為青年女子所梳者,其中以雙鬟為多。

唐代婦女髻式一般在初唐時流行:雙螺髻、半翻髻(雙刀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初唐式高髻、雙環望仙髻、錐髻、驚鵠髻、反綰髻;盛唐:盛唐式高髻、倭墮髻、球形髻、扁形髻;中晚唐:叢髻、墮馬髻、鬧掃妝髻、中晚唐式高髻。現將初唐婦女髮髻介紹如下:

一、雙螺髻,即丫髻。此法式或梳於額之左右,或垂於耳之兩旁,亦有梳於頭頂兩側者,顯得活潑俏皮,為唐代少女常梳之髮型。如陪葬昭陵的鄭仁泰(唐龍朔三年663年)墓、牛進達(唐永徽二年651年)等墓多有出土,僅舉兩例:

《擊鼓女樂俑》,高15.5釐米,1976年牛進達墓出土。俑頭梳雙螺髻,臉龐圓潤,神態端莊,內穿低領窄袖襦,外套半臂,系條紋長裙,跪坐於臺上,雙腿上置一細腰鼓,兩手分貼於鼓面,似拍擊伴奏。

《擊鼓女樂俑》,1976年牛進達墓出土。

《彩繪釉陶女立俑》,高32釐米,1971年鄭仁泰墓出土。俑頭梳雙螺髻,上著白色袒胸窄袖襦,外套半臂,系紅白相間條紋長裙,袖口及裙口飾花,足登如意履,披綠色帔帛,帔帛一端繞手下垂,雙手筒於腹部。闊眉細目,神情端重,靜立而侍。

《彩繪釉陶女立俑》1971年鄭仁泰墓出土

二、半翻髻:因此種髮型頗高,頂部又向下半翻,故為半翻髻,又叫單刀半翻髻,此髮型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中最為常見:

《女拱手立俑》,彩繪釉陶,高36釐米,1971年鄭仁泰墓出土。俑頭梳半翻髻,闊目細眉,直鼻紅唇,面部表情生動逼真,栩栩如生,身穿緊身窄袖襦,系紅白相間條紋裙,裙裾曳地;披藍色帔帛,神情莊重,體態窈窕,美豔動人,充分體現出宮廷少女的儀態萬千。

《女拱手立俑》,1971年鄭仁泰墓出土。

《女騎馬俑》,彩繪釉陶,通高37釐米,1971年張士貴墓出土。俑頭梳單刀半翻髻,柳眉鳳眼,朱點唇,容貌姣好。穿袒胸窄袖襦,披黃色帔帛,右臂垂下,手隱袖內,左臂微曲做控韁狀。馬低頭張嘴似嘶鳴狀,墨描韁絡,直立於踏板上。

三、反綰髻:從兩側各引一綹頭髮向腦後反綰,不使蓬鬆而下垂,便於各項姿態的活動。唐初一些舞伎所梳,似即反綰髻。它在昭陵陶俑中也很常見,是初唐比較流行的一種髻式。

四、高髻:是是指當時相對的一種高聳的髻式。元微之在《李娃行》一詩中曾寫道:「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高髻在周代已經出現,唐時尤為流行。初唐式高髻纏得較緊,矗立在頭頂上,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美。

如唐太宗最寵愛的女兒長樂公主墓壁畫《群侍圖》中,就有四人頭梳高髻;唐太宗外甥女段簡璧墓壁畫《三侍女圖》中侍女亦梳高髻。

長樂公主墓壁畫《四侍女圖》

長樂公主墓(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群侍圖》中繪有5個侍女形象,從左至右,第一、二、四、五均梳高髻。其中第三個手持丁字杖,捲髮,黑膚,戴大耳環的侍女,在唐墓壁畫中屬首次發現,專家普遍認為,應當是「崑崙奴」形象。

段簡璧墓壁畫《三侍女圖》

段簡璧墓(唐永徽二年651年)《三侍女圖》中,三侍女先後依次站立,前邊第一位侍女身著男裝,頭髮盤於腦後,緊隨其後的兩位侍女均頭梳高髻,顯得亭亭玉立,千嬌百媚。

五、椎髻:一種束之於頭頂作椎狀者。此法式在昭陵陪葬墓出土陶俑及壁畫中也很常見。如李勣兒子李震墓(唐麟德二年665年)壁畫《侍女圖》、《戲鴨圖》中的女侍。

韋貴妃墓壁畫《擊方馨樂伎圖》中的女伎

六、雙環望仙髻:發作雙環狀而中空的叫雙環望仙髻。此髮型精美大方,令人賞心悅目,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畫中最為常見,如韋貴妃墓(唐麟德三年666年)壁畫《擊方馨樂伎圖》中的女伎,頭梳雙環望仙髻,內穿圓領窄袖白色褥,外著紅色高衽闊袖舞衣,系赭色長裙,跪坐於舞茵之上。其前放置一方馨,雙手揮動敲擊樂器,柳眉鳳眼,飾有面靨。

七、驚鵠髻:在李震墓出土的壁畫《侍女圖》中有一女子梳如鳥振雙翼狀髮式,似即驚鵠髻。

右威衛將軍安元壽墓(唐永淳二年683年)《籃彩女站俑》

八、泡型髻:發從頭後分兩綹繞耳束之於頭頂。此髮型見於右威衛將軍安元壽墓(唐永淳二年683年)《籃彩女站俑》,高23釐米,1972年出土。俑頭頂梳泡髻,柳眉細眼,小嘴紅唇,容貌俊美圓潤,體態豐腴,神情優雅;穿藍底半高領闊袖長袍,袍上有棕黃色花團,花團自然暈開,無絲毫留痕,衣褶清晰,自然流暢。此俑以它獨特少有的髮型,亭亭玉立的神韻和稀有的籃彩為唐代三彩中的佼佼者,是一件具有時代生活氣息的代表作。

從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這些陶俑、壁畫中可以看出,初唐婦女的髮式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眾多造型美麗、個性的髮髻引來了唐代及後世文人的由衷讚美和效仿。真實生動地記錄著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狀態,也是對大唐經濟繁榮,國泰民安的進一步詮釋與肯定。

張萱《搗練圖》(局部)

張萱《搗練圖》(局部)

張萱《搗練圖》(局部)

張萱《搗練圖》(局部)

張萱《搗練圖》(局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劉月群/長孫皇后與昭陵遺存
    目前已發掘清理了40餘座,出土文物6000餘件,其中有色彩豔麗,做工精湛的彩繪釉陶文武官俑、沙漠精靈駱駝俑、三彩中的佼佼者藍彩女站俑及那些袒胸露背、個性張揚的仕女壁畫等。 昭陵陪葬墓出土擊鼓女俑
  • 1978年,李淵的外孫女墓被發掘,專家發現一物,揭開了她的癖好
    從那些女貴族的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證實,她們生前頗會玩物縱樂,盡享富貴,死後的墓裡都有非常漂亮華麗的壁畫,還有許多精美的隨葬品。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李淵的外孫女段簡璧的墓,墓中出現了非常少見的陪葬品,專家覺得她生前肯定有特殊的癖好,到底是什麼癖好呢?請聽小編一一道來。
  • 陝西:唐墓壁畫修復再現唐代生活場景
    原標題:陝西:唐墓壁畫修復再現唐代生活場景 新華社發(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新華社西安8月17日電(記者楊一苗)記者16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利用新技術新材料,對唐代貴族李道堅墓葬壁畫完成了第一階段修復。新修複壁畫中的唐代文官及仕女形象,為研究唐代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李世民愛將之墓被挖掘,陪葬的女俑,奇特造型告訴你初唐有多開放
    根據現已出土的陵墓來看,我們一般可以通過墓中的陪葬品來推測出當時人的生活習慣、當時所處的朝代以及墓地主人的身份地位、或者當時朝代奉行的對外政策等等信息。我們先來看看鄭仁泰墓,鄭仁泰墓是唐太宗的陪葬墓,墓地主人鄭仁泰是李世民的愛將,是河南開封人,他的父親鄭德通是平州刺史。鄭仁泰在16歲時便投靠李世民成為他的嫡系部隊,在他死後葬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可見他生前地位之顯赫。
  • 初唐女性服飾之美
    初唐時,女性衣飾多以緊瘦貼身,窄袖為主。比如永泰公主墓壁畫中人物象。主要服飾為窄袖汗衫子、半臂上衣、長裙、披帛等。永泰公主墓壁畫當時女性除了衫子、半臂、長裙外,還有常穿襦、襖、袍。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而流行的原因是初唐至盛時期,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往及胡舞的興盛。
  • 陝西出土唐朝公主墓穴,盜墓賊無恥行為引眾怒,專家:禽獸不如
    古代公主的墓葬或是陪葬王陵,或是隨夫而葬,亦有和親遠嫁而難尋其墓者。 與眾多公主墓不同的是,有一座位於陝西的公主的墓葬極盡奢華,從墓室壁畫到陪葬器物,皆顯示出了她的無限榮寵。
  • 唐長樂公主墓出土的白瓷闢雍硯
    太宗痛失愛女,悲痛欲絕,下詔將公主葬於昭陵主峰之下,其墓葬西北距昭陵僅一千米。在太宗諸多子女中,長樂公主墓葬距離昭陵最近,呈繞膝承歡之狀,太宗對其寵愛可見一斑。1986年,公主墓出土的白瓷闢雍硯,直徑31.5釐米,高18.5釐米,由硯臺和硯蓋兩部分組成。
  • 看看別具一格的元代蒙古族男子髮式
    這種辮髮為一根長辮的式樣,應是元代男子的另一種髮式,或源於北方胡人的風俗,遼寧曾出土一件靺鞨石人俑,即是這種辮為一根長辮的髮式;或是蒙古人統一北方後,民族眾多,『各依本俗』導致髮式多樣。劉元振墓 穿窄袖服的「快遞」騎馬俑元代漢人世侯劉黑馬墓出土的陶俑造型也有辮為一根長辮的髮式,此墓的發掘者認為有明顯的契丹人髮式特徵,與其墓誌中所記載『本耶律道光之後,金朝改耶律為移刺
  • 「大唐的背影——尋訪唐帝陵」之二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昭陵陵園方圓幾十公裡,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 在昭陵「九峻山」主峰正南面的半山腰,有九個人工鑿成的洞窟,大小不一,洞內有壁畫遺蹟,洞外還發現由棧道遺蹟。關於這些洞窟,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這些洞窟可能是陳列祭品的場所,或者是千年前修築陵園的匠人生前居住之地。但有人認為,在皇帝陵山上,為了工匠們居住方便,就近鑿洞是破壞風水的。
  • 李勣墓出土一把寶劍,它竟是木頭製作的,揭露了唐朝班劍的秘密
    李勣死後,唐高宗李治感念他功高顯著,於是將他葬在了昭陵,陪著唐高祖李淵一起在地下長眠。昭陵由唐朝建築大師閻立德、立本兄弟設計,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依山而建,《唐書·李勣傳》也記載了李勣墓:起冢象陰、鐵、烏德鞬山,以旌功烈。
  • 中國考古十大帝王墓,珍寶滿目半數未開啟
    中國近些年考古也發現了很多帝王墓,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哪些呢?一起看看吧。 中國考古十大帝王墓 1、秦始皇陵 根據對這座陵墓陪葬墓的開採,人們對它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更多的謎題還未揭開。 3、黃帝陵
  • 陝西發現西漢貴族大墓,墓主人曾權傾朝野,依舊逃不過被盜的命運
    也就是說這塊刻有長樂未央的瓦當,意味著:墓主人很有可能是皇室成員,或者皇帝身邊的大紅人。這下考古隊員又來勁了,這麼個大人物會是誰呢?能不能再找出點其他線索?於是他們繼續挖,可就是這一挖,一個深埋地下兩千多年,讓秦始皇看了都要糾結的秘密,被挖了出來。
  • 是否真的陪葬昭陵?
    而目前我們見到的《蘭亭序》全部都是摹本,真跡據說被唐太宗陪葬進了昭陵。可是到了唐末,藩鎮割據,朝廷詔令比廢紙還不如。各地節度使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連皇陵都敢公然盜掘,取走陪葬的珍寶。昭陵就是這樣被節度使溫韜挖開的。陪葬李世民的《蘭亭序》重現人間,卻又隨著溫韜獲罪被殺而再次消失,從此沓無痕跡,無人再有幸得見真跡。
  • 陝西發現17歲少女墓,6尊陶俑暴露了長相,網友:像極了日本人
    不過隨著一些墓葬的出土,古人的生活也能了解一二,1948年,陝西西安賈裡村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鑑定是一座唐墓,不過當時的環境不利於考古,出土的文物都運往了長安縣,直到1993年才重新引起重視。根據研究表明,墓主人是一位17歲的女子,在她墓志銘中將有九個字「唐故裴氏小娘子志銘」全文共有212字,詳細介紹了這個女子的生平往事,17歲女子,姓裴,小名叫太,祖籍河東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
  • 從文獻角度探討曹操墓真偽 陪葬金璽或成鐵證
    我在河南生活了半個世紀,又長期從事古典文獻和建安文學教學及研究工作,聽到曹操墓被發現的消息自然喜出望外。不過,感情傾向畢竟與學術研究的理性是兩碼事。有時,出土的文物必須與傳世文獻相印證才能得出比較符合事實的結論,這就是王國維先生提倡的「二重證據」說。後來又有學者在王氏的基礎上補充成「三重證據」說,也就是還要結合社會風俗和民間傳說等方面內容去進行研究。我想這大概是人文學科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吧。
  • 「三國志」特展北京重開 曹操墓多件文物首度公開
    其中,曹操墓、曹休墓、曹魏大墓、朱然墓等多個重要墓葬的出土文物首次聚首。著名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在出土10年中,僅公開展出過一次。中華世紀壇目前對持有「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門票者開放,其他展廳及場所暫不開放。三國志展覽線上已購票者,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通過微信「中華世紀壇參觀預約」小程序進行實名制預約登記,每日預約參觀人數限300人。
  • 造型奇特的唐代童子填鴨陶俑
    原標題:造型奇特的唐代童子填鴨陶俑   武威市博物館藏有一對唐代童子填鴨陶俑(原名抱鳥童子陶俑),1997年甘肅武威高壩二隊唐墓出土。這種造型的陶俑不僅在該館的藏品中是唯一的,即使在國內出土的同類陪葬俑中也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