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專業圖書館界交流平臺,分享交流一手館情
敬請關注圖書館報微信
柯平 | 文
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教授
填補行業空白的一份報紙
《圖書館報》從2010年獨立為周報起,至2020年已十年。我被《圖書館報》聘為編委,遺憾的是沒有參加2017年9月在上海召開的編委會工作會議,聘書是後來收到的。既然是編委,就多了一份責任,這個責任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不再是簡單地關心和支持媒體的成長,而是要參與到媒體的創新與提升之中,為媒體的品牌影響力作出應有的貢獻;另一方面是將圖書館學學術前沿帶入媒體,敏銳把握現實中的重大需求和事業發展走向,推進圖書館學界與實踐界的有效對接,在理論與實踐創新和事業發展中發揮媒體推動與專家指導作用。
《圖書館報》自誕生以來,就與圖書館共生共榮。它不僅高度關注像濱海圖書館、太原圖書館這樣的「網紅」圖書館,關注發達地區像杭州圖書館、東莞圖書館這樣的「明星」圖書館,報導當代圖書館的創新和發展;也關注那些分散在全國各地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基層圖書館,報導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路徑。通過《圖書館報》,可以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圖書館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一個行業的整體面貌。
一個行業需要有自己的媒體。圖書館這個行業有多大?全球有無數個圖書館和信息機構,發達國家的圖書館遍布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以美國為例,據《2019年美國圖書館狀況報告》,公共圖書館數量為16568個(含分館),比星巴克咖啡館的數量(14606個)要多;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公立和私立學校共有90400所,91%的學校(82300所)擁有圖書館。我國圖書館事業快速發展,公共圖書館達到3189個,除國家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這三大類型圖書館外,還有中小學圖書館、社區圖書館、企業圖書館、工會圖書館、軍隊圖書館等眾多類型。
儘管圖書館行業已有不少期刊雜誌和網站,但一直缺乏專業性的報紙,《圖書館報》填補了這一空白。它是一個窗口,以更快捷、更專業、更高水平的報導,讓社會了解圖書館,讓圖書館人了解社會;它是一個平臺,建立了各類型圖書館的交流平臺,豐富了圖書館人的生活,促進了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它是一座橋梁,是出版發行與圖書館之橋,也是圖書生產傳播與服務之橋。
做大「人」的文章
2019年9月9日,國家圖書館舉行建館110周年慶典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圖書館·與時代同行」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活動,《圖書館報》派出最強記者團隊,是全方位報導這次活動的最活躍的主要媒體。研討會第二天,《圖書館報》盛邀我和程煥文教授到報社一聚,記者胡倩倩一直在典籍圖書館研討會會場上等候著,把我和學生接到報社參觀。我和學生與《圖書館報》常務副總編輯毛豔琴、副總編輯兼執行主編白玉靜等進行了交流。很巧的是,這天是教師節,我和程煥文教授都帶有學生,在《圖書館報》報社過了一個很特別的教師節。我們一行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圖書館報》的媒體溫馨和行業情懷。結束了在《圖書館報》報社的交流之後,下午我們又回到國家圖書館研討會現場,之後恰好有《圖書館報》社長茅院生的報告,這是整個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最後一場報告,這個壓軸壓得好,很精彩。
人是圖書館這個行業中很有價值的元素,無論是圖書館學理論上的「三要素說」還是「五要素說」,都始終把人放在重要地位。這裡的「人」,既包括接受服務的讀者或用戶,也包括提供服務、從事圖書館工作的館員。《圖書館報》一直做大「人」的文章,既抓住了圖書館這個行業的關鍵特徵,也體現了報社以人為本的精神和編輯的人文情懷。
事實上,《圖書館報》擴大了圖書館學要素「人」的已有範疇,不僅密切關注讀者或用戶,而且重點關注圖書館館員這一群體,還特別關注與圖書館事業相關的人,如圖書館學教育工作者、圖書館行政管理者。
《圖書館報》有很強的凝聚力,它把圖書館的利益相關者緊密聯在了一起,吸引了廣大的圖書館工作者、教師、學生,還有書業從業人員,以及所有熱心支持圖書館事業與出版發行行業的社會人士。如果說圖書館職業群體是一個大家族,那麼《圖書館報》是以媒體為中心、連接圖書館與相關行業的大家族。這個家族遍布全國,也延伸到了世界許多地方。
搭建理論與實踐溝通之橋
《圖書館報》經過前六年的初創和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界的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也是圖書館行業的品牌,其對於行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近幾年,圖書館行業處於重要的轉型發展期,中國圖書館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的創新變革力度令世界矚目。整個圖書館行業學術活動極其活躍,《圖書館報》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7年是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原文化部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在全國各省市開展,我作為評估定級標準研製專家組組長和評估定級培訓專家委員會主任以及省級圖書館評估定級第十評估組組長,奔赴全國許多地方進行培訓指導、開展評估工作。《圖書館報》在這次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及時開闢「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專題配合評估定級工作。評估定級工作結束後,我的文章《以評估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圖書館報》2018年第421期發表。這一年,《公共圖書館法》出臺,全國圖書館界歡欣鼓舞,我作為立法起草修訂工作的一員,曾赴國務院法制辦和全國人大參加專題研討,還參與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組織的《公共圖書館法》的「解讀」和「問答」編寫工作,以及中國圖書館學會組織的全國《公共圖書館法》培訓工作,感受更加強烈。這部法律是黨的十九大之後的第一部文化立法,傾注了圖書館人的心血以及社會各界的巨大努力。《圖書館報》在這部法律出臺後也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成功策劃了「專家解讀《公共圖書館法》」等專題。《圖書館報》緊跟時代主題,策划行業品牌活動,其在行業與社會上的作用與日俱增。
在幾次圖書館界的學術會議上,《圖書館報》副社長李曉十分活躍,他與我建立聯繫,並多次邀請我在《圖書館報》承辦的學術會議上作演講。2018年6月,李曉邀請我出席「2018全國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研討會」,我在大會上作了題為《新環境下圖書館資源重新定義與館藏質量評價》的報告。很快,《圖書館報》2018年第419期(總第541期)的第二版發表了我的文章《文獻資源是圖書館建設之本》。這年的12月21日,我應邀作了《後評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資源》的報告,高德明副社長到會致辭時提到,「隨著人工智慧和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圖書館建築功能和空間多元化、人文化、智能化、數位化、個性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圖書館已成為知識、休閒、交流的綜合功能空間」。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報社的領導層和記者們對圖書館行業的認知以及對圖書館精神的體驗越來越深刻,與圖書館界的專家學者有越來越多的共識。
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在詩劇《浮士德》中有這樣一句話「親愛的朋友,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被今天的人們改寫為「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並被理論界廣泛引用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實際上,這句話只講對了一半。在圖書館學界,長期以來存在著兩種難以改變的痼疾與傾向:一種雖然認識到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科學,並努力將圖書館學建設成為邊緣性的應用學科,但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從實踐和現實出發,在行動上也沒有深入到圖書館行業和業務中去;另一種過分強調理論的作用而輕視實踐,把建構的模型或移植的理論置於象牙塔尖,堅守自我欣賞的精神和教條,並試圖把圖書館學的社會科學性質引向人文學科。前者離實踐雖近,卻始終看不見摸不著;後者高高在上,離實踐相去甚遠。
《圖書館報》發展的十年,也是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從加強對接到有機契合的十年。是《圖書館報》創造了新的行業平臺,讓廣大圖書館工作者和書業工作者找到了學者和理論的支持,加強了館長與教授、實踐工作者與理論工作者的對話;是《圖書館報》營造了有利於學術發展的行業環境,讓很多圖書館理論工作走出學校,走出學術研究的象牙塔,到廣大的生機勃勃的圖書館「土地」上、「田野」上尋找研究問題,把研究成果寫在中國大地上,讓理論陽光照耀實踐之樹。祝《圖書館報》在推進圖書館學與圖書館事業發展上取得更多的成績,在世界圖書館事業發展中作出更大的貢獻。CL
編輯:胡倩倩 路月
本文刊登於《慶祝〈圖書館報〉創刊十周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