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老鄰居,合辦「百家宴」。丹東六道溝新村社區供圖
「夏天要是路過我們院,聞著我們『百家宴』的飯菜香味兒,看到我們院裡這麼熱鬧,真是誰看誰羨慕!」
大鍋燉魚貼玉米面餅子、土豆燉芸豆排骨、白灼大黃蜆子……各家都積極奉獻一道拿手菜,這便是今年丹東新村社區居民們「百家宴」的菜譜。他們的獨特『百家宴』至今已辦了三年,每次都是鄰裡間熱鬧、開心地一次歡聚,大家湊在一起品美食、嘮生活,哪怕平時生活中有點小矛盾也在飯菜香味的蒸騰中消彌散盡了。
社會學專家表示,鄰裡之間舉辦「百家宴」是一種非常好的社會現象,這種形式可以拉近群體關係,給鄰裡間架起一道有效的溝通橋梁,鄰裡和諧自然水到渠成。
40年鄰居辦起「百家宴」
「我們院這個『百家宴』已經是第三年了,現在形成習慣了,天一暖和我們就辦,只要是室外不冷,個把月不辦一回我們都不得勁。」丹東新村社區的居民邢梅表示。最開始他們產生了要弄「百家宴」的想法是在2017年,那個時候他們的老小區經過改造後,院裡有了新鋪的地磚和新放置的休閒桌凳,小區面貌和衛生一下子提升了很多。
環境好了,大夥也願意在院裡時常坐坐,一起嘮嘮家常嗑。有一次就有人提議:咱們院裡也湊一起吃個「百家宴」怎麼樣?
沒想到這個提議一說出來就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那由誰牽頭辦呢?大家咋分工呢,想來想去,大家一致推舉了邢梅——「她是黨員,我們信得過她,她平時為人可熱心了,她張羅能把大家都帶動起來。」
得到了大家的信任,邢梅也沒有推脫,一口就應下了這個任務,而這一張羅就是三年。
現在他們小區的「百家宴」都已經有了固定流程:每次一有人提議要弄「百家宴」,邢梅會先跟大家詢問,你們想吃什麼?你們家哪天有空,都誰能在家?你家小孫子那天能回來不?
待初步定下時間後,她就把相關信息寫在小區門口的黑板上,內容是「百家宴」的時間、地點和收費方式——除空巢老人和患病老人之外,參加人員按戶為單位計算,採用AA制分攤聚餐費用,以自願參加為原則。
各顯神通帶出自家拿手菜給大家品嘗
「大家這樣的聚餐都辦過很多回了,所以現在統計參加人員非常快,基本上是頭一天公布出來,第二天人數就能確定好。」邢梅說。人員定下來之後,大家便一起商量菜譜,你一言我一語,今年小區的「百家宴」的主菜譜很快就定了下來——大鍋燉魚貼玉米面餅子,再來一鍋土豆燉芸豆排骨,如果誰家還有拿手菜願意分享也歡迎。
計劃都定好了,接下來就是分工實施,邢梅給大家分派買菜等任務。沒有被分派任務的人也不會閒著,「百家宴」當天早上才6點左右,沒有專項任務的人們也忙活開了,洗菜、擇菜、架鍋……大夥都在院子裡樂呵呵地忙碌著。
到了上午9點左右,前期準備工作都完成了,點上大鍋開始做飯,一大鍋魚都是邢梅的兒子釣的,免費給鄰居們品嘗,芸豆是早上早市買的,鍋上貼的餅子也是大夥親手做的。
席間還有各種可口的小菜——醃蝦、黃蜆子、涼拌菜、山野菜蘸醬等,都是大夥自發從家裡端出來的,請鄰居們一起品嘗。
說說笑笑飯桌上將日常矛盾化解
大約中午11點半,色香味俱全的「百家宴」正式開席了,大夥紛紛動筷,可是邢梅卻沒有上桌,她在忙著用飯盒把魚和菜都分出好幾份,安排年輕人,將飯盒送到不能下樓的病人和空巢老人家,讓他們也嘗嘗大家的廚藝。
「我們這個樓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大夥住在一個院裡都快40年了,關係一直處得不錯,但是生活在一起,一些小摩擦還是難免的,你說隔壁住著見面互相不搭理也不是個事啊,可藉由一起吃頓飯,大夥熱熱鬧鬧地在一起把話說開了,也就好了。」邢梅說,現在他們院裡的這個「百家宴」已經不僅是吃頓飯熱鬧一下,更是鄰裡間化解矛盾的好時機。
社區評價:「百家宴」帶動社區更加和諧
丹東六道溝新村社區副書記沈粹表示,社區「百家宴」的牽頭人邢梅是丹東振興區巾幗志願者和優秀黨員志願者,平時就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她為人爽快辦事麻利,社區有事都先想到她。社區有時會在單元門貼一些退休認證等通知,可卻經常被風吹走,有時候居民沒有看到通知會錯過辦理時間,邢梅知道後,就義務在上下班高峰期,在樓院門口告訴大家有什麼通知,需要什麼手續。
「『百家宴』拉近了鄰裡距離,促成了相互包容、理解、支持和關愛的新型鄰裡關係。一家有事,四鄰幫忙,鄰裡間有了更多地交流,帶動了整個社區都更加和諧。」沈粹說。
專家分析:「百家宴」架起鄰裡溝通的橋梁
東北財經大學社會學教授徐祥運表示,鄰裡之間舉辦「百家宴」是一種非常好的社會現象,也很難得。原來鄰裡關係中的初級群體特徵,到現在已經越來越弱了。鄰裡關係也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係,是社區和諧的重要組成因素。
他們辦「百家宴」的這件事完全可以拉近群體關係,改變鄰居間住在對面卻互不認識的這種狀態。其實,和諧鄰裡關係的益處人人都懂,只是因為少了一些交流互動,就增加了鄰居間的距離感、陌生感,「百家宴」這種形式則能給鄰裡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鄰裡和諧自然水到渠成。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特派丹東記者王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