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靠治,七分靠養。這個是古人總結的一句養胃健脾的方法。如果你的脾胃不好的情況下,除了要到醫院進行就診之外,平常的日常飲食調護也非常重要。今天,就跟大家說一下健脾的食物有哪些,包括它們的做法,一起來看看吧!
健脾的七種食物
1、小米
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食用,是消化不良者的理想食品,小米還有防止反胃,嘔吐的功效。煮小米粥時,待粥熟後稍稍冷卻沉澱,可以看到粥的最上面浮有一層細膩的粘稠物,這就是粥油,粥油補益腎精、健脾和為、大補元氣的作用,特別適合慢性胃腸炎、慢性胃潰瘍者食用。
2、山藥
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經常食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山藥中所含的澱粉酶能加快人體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刺激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內容物的排空,非常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用。山藥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炒食、蒸食、拔絲,也可以與大米、小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
3、胡蘿蔔
具有健脾化滯、潤燥明目的作用,適用於消化不良、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等患者食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胡蘿蔔250克,加鹽3克煮爛,去渣取汁,每日3次服完,連服3天。
4、白蘿蔔
有促進胃腸蠕動、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的功效。古代醫籍中也有用「生嚼」白蘿蔔的方法來治療食積的記載。其實,古人選用「生嚼」白蘿蔔的治療方法是非常科學的,這是因為蘿蔔中所含的有助消化作用的澱粉酶、木質素等均不耐熱,在70℃的高溫下便被破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白蘿蔔雖然具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但因其性涼,因此不適合脾胃虛寒者食用,慢性胃炎、胃潰瘍者也不宜大量生食白蘿蔔,最好炒著吃或燉著吃。
5、大棗(幹品)
能培補脾胃,為調補脾胃之常用食品。自古被列為「五果之一」。據《本草綱目》記載,「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業」。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棗甘溫,少食健脾,多食則礙脾。脾胃虛弱者,可取大棗10枚,煎湯常服,亦可與小米、山藥一起煮粥喝。
6、馬鈴薯
具有益氣健脾,調中和胃的作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和習慣性便秘者,可取新鮮的馬鈴薯洗淨去皮切碎後,加開水搗爛,用紗布包絞汁,每天早晨空腹服1-2湯匙,酌加蜂蜜,連續服用15-20天即可緩解。在此期間忌食刺激性食物。特別提醒,發芽的馬鈴薯一定不要食用。
7、慄子
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脾腎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患者食用。將板慄仁蒸煮熟,研磨後製成糕餅,特別適合於食欲不振、身體瘦弱、經常腹瀉的小兒食用。用慄子和小米熬製的粥老少皆宜,可作為脾胃虛寒導致的慢性腹瀉患者的食療佳品。
健脾養胃的方法
1、蹲馬步:雙腳打開兩倍肩寬,雙手扶膝微蹲馬步,身體上下起伏,上半身保持挺直,彎膝蹲更深的馬步,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每次1~2分鐘。
可視自身耐力,量力而行。可鞏固下盤,強化下半身肌力,促進腸胃蠕動。
2、按摩腹部:坐在椅子上,左手放在右手上,吸氣、挺胸,用力往前挺出上半身,身體微微後仰;吐氣,縮胸,彎腰,雙手用力往腹部壓;每次20~30次,量力而行鍛鍊。
配合腹肌收縮按摩腹內腸胃,促進腸胃功能。亦可雙手交疊蓋住肚臍,上下左右旋轉按摩腹部100~200次。
3、鼓漱咽津:閉嘴,用舌沿牙齒邊緣上下攪動各12 次,然後閉嘴鼓腮,做漱口動作,待口中津液充滿時,徐徐咽下。
4、捏小腿:用手捏住小腿內側的肌肉,拇指與四指相對,稍用力按捏,以自覺有較強的酸痛感為度。先上而下按捏,再下而上按捏,以各15~30次為宜,每日 可進行1~3回。
5、上下樓梯:利用年下樓開展鍛鍊,開始時一步一階上,然後逐漸過度到一步兩階,上下往返,做10分鐘左右,每日3次。速度則由慢到快,運動量達到心率每分鐘120次左右。
6、艾灸:在家可用艾條箱,把艾條放進箱中,放在肚臍上,正好把肚臍(神闕穴)、上脘穴(臍上5橫指)、中脘穴(臍上4橫指)、下脘(臍上2橫指)全覆蓋,用艾條藥力和熱力健脾益胃。
健脾胃的注意事項
注意飲食調養
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保胃」的前提。
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
平時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幹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常見健脾養胃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棗,脾胃虛弱者可以經常食用。
結語:現在也已經進入了深秋,馬上回邁入冬季,特別是這兩個季節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脾胃,這樣才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表現的更有活力,才能更好的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