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22:25:03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父親 羅中立傳記》封面
羅中立的油畫代表作《父親》,不論是在課本、畫冊還是美術館,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關於《父親》的各種說法,大家聽到的也不少。但你不知道的是,有關《父親》的很多傳言也許都不準確!前不久,新書《父親 羅中立傳記》正式出版,這是第一本全方位介紹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的傳記類圖書,作者匡渝光用翔實的資料、生動的語言,給讀者們講述了一個懵懂少年如何成長為藝術大師的經歷。當然,關於《父親》這件作品的故事無疑是書中的重點,也最吸引讀者的關注。近日,匡渝光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的專訪,講述了他撰寫這本傳記背後的許多故事。
初衷
看到《父親》時的震撼不能用語言形容
《父親》草圖
談到寫作《父親 羅中立傳記》的初衷,匡渝光說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大學時期。「我和羅中立老師一樣,都是1977級的大學生。」不過匡渝光不是羅中立在川美的同學,他是四川外語學院(現四川外國語大學)的學生,他在採訪中一直尊稱羅中立為羅老師:「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第一次看到《父親》這件作品,那種感受真是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真的,印象太深了!」
1991年,匡渝光結識了羅中立,兩人之後成為摯友,10年前看到《父親》時帶給他的震撼漸漸讓他有了一個想法:寫一本與《父親》有關的書。2000年,匡渝光因為工作原因調到了四川美術學院國際交流合作處工作,和羅中立成為了同事,兩人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如果說第一次看到《父親》時自己的震動是想寫這本書最原始的初衷,隨後在和羅老師不斷的接觸和了解過程中,讓我更加覺得有必要寫這一本書。」匡渝光對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說到。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匡渝光開始為寫作收集資料,這整整花了他25年的時間,直到約3年前他才正式動筆。「我在收集和羅老師和《父親》相關資料的時候,也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對於這樣一位著名的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史上這樣一件裡程碑式的作品,居然有很多關鍵資料是模糊的,甚至是錯的。」匡渝光說,這使得他愈加認定有必要寫這本書,「它也應該成為一本有助於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資料性作品。」
摯友加同事的關係,讓匡渝光和羅中立有更多時間的接觸。高考時雖與藝術擦肩而過,但為了寫好這本書,匡渝光後來也常常拿起畫筆,去感受藝術家在創作中的那種狀態。工作中,匡渝光多次和羅中立一起回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留學的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看羅中立那時在學校的藝術工作室、他租住的小房子,也多次和羅中立一起走進大巴山裡,走進《父親》原型住過的鄧家大院。稍有空閒,他們會隨意交談,這無疑為匡渝光寫作本書提供、積累了大量素材。
揭秘
《父親》耳朵上的原子筆並非為參賽而刻意加上
羅中立和《父親》合影
《父親 羅中立傳記》全書共56萬字,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關於羅中立的人生成長和藝術成長曆程,另一條則是關於《父親》以及羅中立現在的創作。另外除了書中精美的配圖,讀者還可以通過封底的二維碼欣賞到羅中立不同時期創作的數百幅作品,其中很多作品是首次和觀眾見面。
可能很多讀者都會認為,《父親》這幅畫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關於《父親》的典故也聽到了很多,還有必要花費大量筆墨來講述嗎?「其實大家之前聽到的很多說法,可能都是誤傳。」在接受採訪時,匡渝光這樣對記者說到,他還專門提到了《父親》畫中頗受人們關注的那隻原子筆的故事。
油畫《父親》中,老人的左耳上夾有一隻原子筆,從前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羅中立最初完成的畫中並沒有這隻原子筆,後來聽了著名版畫家、時任四川省美協領導李少言的建議,為了不讓人們把畫面上的這個老人聯想成解放前的農民,以及為了順利去參加全國展覽,才加上了一隻原子筆。「這件事情是有的,但羅老師其實並不是為了作品能夠參賽才加的這隻原子筆。事實上,羅老師創作這幅畫的初衷,想要表現的就是一個新時代的農民,李少言老師的建議正好契合了他的創作初衷,所以羅老師爽快地接受了建議。」
何以證明羅中立原本就想創作一個身處新時代的農民?匡渝光拿出了當年羅老師在創作《父親》時的手稿第三稿為證。「叫做《生產隊長》的第三稿,畫面也是一個農民形象,但重要的是,它背景的田地裡寫有一句標語:『農業學大寨』,這正是那個時代的口號,而這也充分說明,羅老師本來要畫的就是新時代的農民。」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聶晶 孔令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