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客樂》:「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
不同於國外的歷史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血緣宗族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大禹之後的禹傳子,家天下便成為了中國古代在政治上的特徵,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讓父親這一個角色形象一直都是充滿著特殊的地位和情感色彩。
雖然現在很多歷史上的一些東西都被取代,父子之間不再存在階級對比,兩者之間不再是掌權者和被掌控者的關係。但是父親這一形象依舊散發著光芒,這光芒不是來自於絕對的權力,而是對於一個家庭和社會,他們的重要性和付出。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古代開始便以農業為本,以至於古代提出了「重農抑商」的思想,因此農民這一形象在我國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和情感色彩,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正是有了這些農民的付出,才奠定了我國富強的基石。
如果將這兩個形象相結合所擦出的火花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有一個人還真這麼做了,而且還參賽得了大獎,這一個碰撞的火花至今還仍被視為經典,不過中間發生了一些小的插曲,也正因為這個小的插曲,有些人認為這個經典存在著巨大的敗筆。
《父親》的作者是羅中立,出身於工人階級的他天生對工農階級就有著特殊的情感色彩,當他還在四川美術學院附中二年級的時候因政策原因去四川達縣教學,也正是這一次經歷他結識了一個名叫鄧開選的老人,而這位老人也成為了油畫《父親》的原型。
由於對農民天然的好感以及需要對環境的儘快適應,他很快便和鄧開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就連晚上睡覺都是和鄧開選睡在同一張床上,也正是這些在四川達縣的生活經歷和他與鄧開選老人的友誼激發了羅中立創作的靈感。
附中畢業後羅中立選擇回到達縣工作,到了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他報考了川美,結果在考試中專業第一的他因古典文學的不及格而落榜,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成為了他新的機會。
為了這個新的機會他前往大巴山尋找靈感,而大巴山並沒有讓他失望,那一天大巴山中掏糞農民開啟了他創作的第一版,於是《收糞的農民》誕生,他認為這些看起來又髒又臭的農民才是支撐國家真正的脊梁。
後來經過修改誕生了第二版《粒粒皆辛苦》,以此表達農民收糞的最終目的是更好的滋養土地增加糧食產量支持國家發展,後來羅中立在多次深思之後再次提高了作品的立意,也就是被成為經典的油畫《父親》,也正是這第三版的《父親》成就了羅中立。
不過好的作品往往也會引來爭議和批判,我們現在看到的《父親》如果你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那畫中位農民左耳上的帽子處夾了一隻原子筆,而這支筆原來是沒有的,之所以添加這一筆是因為剛開始發稿登刊時有評論家批判說這幅畫污衊中國農民形象,沒有反映解放後中國農民的新形象,因此後來羅中立才在上面添加了一筆。
不過這一改動到後來還是出現了質疑的聲音,有不少人認為這支原子筆純粹屬於畫蛇添足,是完全的敗筆,它導致了畫中的農民父親形象脫離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真實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質疑的聲音並沒有減弱,而且還在不間斷的持續爭論之中,不過正是這一個小小的插曲讓《父親》有了更多討論和研究的意義。
在幾十年後的採訪中羅中立曾這樣說道:「當時《父親》的社會性更勝過藝術性。如果在20年之後的今天,讓我再畫《父親》,我會更多的從繪畫、藝術本身來構思,不會還是社會屬性很多的那種東西」。
正如羅中立本人所說的一樣,《父親》的社會性遠遠強於藝術性,它所展示的並不是什麼高超到無人超越的繪畫技巧和能力,而是社會在某一個階段的時代烙印,反映的是社會在某一個階段的時代思想和環境。
羅中立透過對於農民天然的好感升華為對父親平凡而偉大的讚美,將農民和父親這兩個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同時藉由結合起來的形象描繪了當時絕大多數農民父親艱苦樸素的形象,以此來體現對於國家的祝福。
《父親》這一作品它所展現的是當時農民父親的一個縮影,同時也是一個時代背景的縮影,是作者羅中立對於農民和父親這兩個形象的特殊感情,這才是油畫《父親》真正被稱作經典的原因。
參考資料:
《估客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