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總經理謝闐地在主持大疆農業植保機MG-1發布會後的總結。
我昨天受邀主持了大疆創新的農業植保機MG-1的發布會,頗有感觸。如果是只是來看標題的,可以直接拉到文末,有總結。
邀請一個顏值不太高的媒體人來主持,大疆所希望的顯然不是串個場活躍一下氣氛。我問為什麼希望是我來主持,大疆表達的一方面是我關注大疆很久,對大疆的企業文化和產品思路比較熟悉,二方面是他們希望一個中立的媒體人來引導這場發布會,著重做科普,以及替媒體朋友發問。
這種中立,還表現為他們邀請了中國農業大學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中心主任何雄奎教授。何教授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農業無人機第一人,早在十年前就帶隊負責國家的農業無人機項目,現在剛剛和大疆農業植保機團隊開始合作。何雄奎教授並沒有在發布會上說什麼大疆的好話,更像是把大疆看做一個大公司,希望大公司的投入來改善中國農業作業環境。
大疆組織了這麼一場被提問被挑戰的會議,所想表達的,可能還不是「大疆的農業無人機好」,而是「農業無人機大家都還沒入門,但大疆有實力有把握去應對挑戰」。
與何雄奎教授的交流著實讓人獲益匪淺。此前我們從科技公司聽到對農業無人機市場的描述,和這種一直在農業第一線的專家的描述,完全不在一個境界上。
也許,我們想像的農業無人機,和農業從業者真正需要的農業無人機,其實是兩個東西。
比如,你知道農業植保無人機的飛行時間嗎?想飛就飛,到手即飛?
——圖樣圖森破,植保作業必須在風速三級以下,氣溫10°~15°進行。也就是說在春天的植保農季,植保無人機只能在早上7點到9點,傍晚5點到8點進行。過了這個時間段植保機根本沒必要飛起來。
而每種作物的植保窗口可能就一兩周。
這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我是一個莊稼手,早上打了一遍藥,飛機壞了,我必須在下午五點之前修好,或者找到換用的保障機。如果做不到,我最好早早放棄無人機施藥的想法,自己背起藥筒,抬頭挺胸提臀……
所以,農業植保無人機的關鍵,其實還不是飛機本身能裝多少藥續航多久。而是是否可靠,有沒有用。
而在有用這件事上,飛行平臺並不是農業無人機這件事最大的坑——甚至不是農業機產品研發上最大的坑。
最大的坑在於,農業設備與服務,從來就不是把產品賣出去就完事的。產品本身在農業產業環節中,重要性可能只佔30%。
大疆在發布會上發布了四個痛點:
售前售後難(包括維修)、沒飛手、不賺錢、不知道怎麼作業
注意,會飛無人機,和有效組織無人機作業,是兩碼事。在航拍市場上,可能飛起來拍到了就拍到了,沒拍到大不了重拍或者放棄。但在農業植保作業裡,施藥沒有噴灑到位,病蟲害發作那是性命攸關的事情;如果重複噴灑,不僅是浪費,更是留下了農藥殘留和土地汙染的隱患。
當真決定上馬無人機植保作業,要解決怎麼計劃怎麼組織怎麼管理怎麼核查檢驗等等一系列流程的問題,對農民朋友來說,這比把飛機飛起來要難得多。
大疆出了四招,詳細內容一搜便知,總而言之是開始針對實際需求做服務。何教授也很看好,因為他覺得大疆是個有實力的公司,這些下到田間地頭,分布全國各地的苦活累活,不是小公司能幹得了的。
這是整個農業無人機體系裡最難的。大疆既然已經看到了,這事是不是已經穩操勝券了呢?
不一定。別忘了比大疆更早(但不是最早)提出農業無人機概念的極飛。
極飛是怎麼玩的呢?截止到目前為止,極飛沒有對外出售他們的農業無人機產品,而是用自己的產品,自己的信息系統組建植保服務隊,親自下到農村去給農民承包植保噴灑作業。
這種踏踏實實的作風,大疆方面人士私下裡也評價很高。但這裡有一個取巧的地方在於,除了極飛自己的飛手,沒有人飛過極飛的農業無人機產品,誰也不知道這產品到底怎麼樣,有什麼問題,好不好用。
但想想就知道,極飛是在實踐中改進自己產品。這與大疆通過合作夥伴、銷售網絡去獲得數據和反饋,可能效率更高。即便說目前極飛的資金實力和研發投入無法與大疆相比,說不定未來有在農業領域彎道超車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極飛通過這些實踐,掌握了可能是中國最全面的農田植保作業資料庫——據說資料庫技術是「偷師」了順豐的數據系統,相當厲害。
與一位國家技術官員聊到此事,他開玩笑說,乾脆讓極飛拿大疆的飛機去作業,「完美」。
而除了極飛之外,上周我去北京拜訪零度智控,也看到了他們的植保無人機。主打賣點也是他們的雙子星飛控。從飛控優勢出發來進入農業植保行業,零度在大疆後面跟的也很緊。
可以說,「農業無人機是一塊處女地」,千真萬確。大玩家都在進入,小玩家也在跟隨,但是誰都沒有一套已經切實可用的解決方案。
從飛控、飛行平臺等技術切入這個產業的玩家們,給了傳統的農業專家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何雄奎教授最早在國內引入和開發遙控直升機來進行植保作業,他測試過大疆的產品之後,最大的感觸就是「操作真方便,飛控真是好」。
而且,無人機公司們藉助自身的信息化能力,相比專業農機企業,更有可能率先完成農業作業數據化和信息化,這中間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不容小覷。
但農業作業並不是有一個好的飛行平臺就夠了。何雄奎教授非常推崇日本的山葉植保機(油動直升機),那個產品操作培訓非常複雜,上手難度大。但是在植保作業中最關鍵的噴嘴、藥劑等體系是全球最好的。這裡面涉及的工藝、技術,可能是無人機企業此前壓根就沒有碰到過的。
更不要說山葉與日本農林水產省合作的信息平臺,全日本兩千多架山葉植保機,哪裡飛哪裡降,哪裡的田應該怎麼作業;不同的植物和季節對藥劑的需求等,一目了然。
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在中國,無人機企業要吃下這塊市場來,需要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給這個生態添磚加瓦。中國地域差異的複雜程度,讓這個信息系統比日本的難度等級高出幾個數量級。
而對於精通飛行平臺的無人機企業來說,要精通農業設備製造工藝和農業用戶需求,還需要不斷的磨合。
利好消息是,有不少農機農藥領域的資深企業,也看到了無人機的潛力,開始針對無人機施藥開發合適的藥劑和噴灑元件。
總結一下:
1、做農業植保無人機,不是做飛機,而是做一整套全新的農業服務體系,包括飛機產品、後市場服務、作業流程優化、渠道網點等等一系列的體系。甚至包括面向農村的金融和信用服務。
拼產品性能、拼價格只是起步,最後拼的是對農業市場的理解深度和綜合工商管理能力。
2、就算是拼產品,拼的也不是飛行平臺本身。率先開發出適用於無人機作業的專用系統(比如噴灑系統,國產的一直不如進口的)、建立專用的藥劑產品和服務生態圈,才是農民更看重的,也是真正體現無人機作業優勢的。
3、農業無人機耐操很重要,可靠性很重要;但再高的可靠性,真出了問題都不如就近的維修保障服務網點。這事不是拼創意,是拼家底。
4、無人機進入農業生產,什麼樣的流程是好的,什麼樣的流程才能發揮無人機真正的效率?沒有人知道,現在的植保作業程序,還是按照手動施藥的理念和程序設計的。
理解無人機的未必理解農業,精通務農的未必在無人機上有多少想法。植保無人機真要爆發,得等到現在開始入行的第一波專業植保無人機飛手開始帶徒弟鑽研業務。這至少還需要兩三年。
綜合這四點,農業無人機這件事,完全是一片處女地。而且可以明確把農業信息化走在前面的鄰國日本作為趕超目標。
中國的優勢在於,有大疆和大疆的追隨者們。中國在把智能和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具體行業上,是一直走得更快的。與日本相比,直接應用了更多網際網路技術和計算技術的農業無人機產品,前景更為明朗。
中國是全球農藥用量第一大國,但施藥流程和農藥利用率遠遠低於先進國家水平。更不要說提了很多年的農業自動化與信息化。這不僅是一個數以千億計的市場,還是關乎國計民生,具備重大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市場。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大疆發力農業植保機,客觀上推動了更多行業對「農業無人機」這個大類的關注。也許這種關注帶來的產業調整,價值遠遠超過大疆對農業植保機產品的銷售預期。
如果是這樣的話,大疆這一場科普和學術研討氣氛很濃的產品發布會,也頗具遠見。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