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老一代著名記者眼中的開國盛典:宋慶齡講稿最精彩

2020-12-11 中國網文化

我國老一代著名新聞工作者李普位於北京宣武門的家裡,客廳牆壁上掛著他在天安門城樓上報導開國大典時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李普身著無領中山裝,頭戴一頂帽子,在他周圍站著一批開國元勳。作為老一代革命者和著名記者,李普見證記錄了20世紀中國發生的很多大事。1949年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就是其中最不能忘記的。

開國大典:穿著整齊,站得不「整齊」

1949年9月21日到9月30日,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政治協商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臨時改造成的大廳舉行。李普作為新華社特派記者,隸屬於新聞處,進駐中南海懷仁堂全程採訪,目睹了各個黨派協商民主建國的全過程。

在最後一次政協會議上,李普在主席臺側面為周恩來那天的講話做筆錄。領導人走下主席臺的時候,李普還負責收所有人的稿子。

「我和李千峰兩個人基本上是每天輪流採寫報導,10月1日,正好輪到我採訪」,李普笑言。那天,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上午8時,人民解放軍的受閱部隊已經到達指定地點。10時,30萬群眾陸續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了天安門廣場,廣場上已經是人山人海,到處都是熱情的歡呼聲、嘹亮的歌聲,人們不斷地打聽:毛主席怎麼還不上天安門呢?開國大典什麼時候開始呀?

李普記得,「城樓上的嘉賓們當時大都住在北京飯店和六國飯店,10月1日下午兩點,先一起去中南海勤政殿,交代一遍流程,就來到天安門。毛主席是第一個沿臺階走上城樓的領導人,朱老總緊隨其後,那時還沒有電梯,大家紛紛走上去了。」

李普作為新華社特派記者也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時女攝影家侯波抓拍的一張照片裡,李普站在城樓中間靠東一點,左邊是吳晗,右邊是張奚若。李普還記得那天大家的穿著非常整齊,「共產黨員幾乎都穿中山裝,周總理穿著黑色的呢子中山裝,滿城樓就只有美髯公張瀾穿長衫」,李普那天也穿了一件沒有領子的灰色粗布中山裝。

穿著比較整齊,站的位置卻不那麼「整齊」,李普說,「我的後面站著鄧小平、周恩來、劉伯承、吳玉章等,那時等級不森嚴,都是不整齊地站著,不講誰前誰後。」確實,從一張資料照片上可以看到,鄧小平站在最邊上。

為了採訪,第一次吃安眠藥

下午3點,典禮開始。

當毛主席走到麥克風前面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時候,為了及時拿到主席手裡的公告,李普立刻移到他身後。「毛主席顯得很平靜,稿子沒有任何抖動。那天城樓上也沒有風,晴空萬裡,廣場沸騰著歡呼和掌聲。」讀完公告後,毛澤東手按電鈕,一幅巨大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當時,李普聽到城樓上一片感慨之聲,陳毅說:「在我的有生之年裡,能看到這一天,我已經很滿足了。」

李普同樣激動萬分,他20歲入黨,31歲親見這一幕,而毛澤東主席那鄉音濃重的3個字「成立了」,讓他銘記和感動了一生!

拿到主席宣讀的公告後,李普並沒有馬上離開。因為,雖然領導人的講話稿早就寫好印發出來了,但還是需要他們的親手稿,來核對每一處字詞的小改動。「那天11個人的講話中,陳毅老總的最短,只有5分鐘」,李普說,「其中數宋慶齡的講稿寫得最精彩,她先用英文打草稿,然後翻譯成中文,她有自己的特色,毫無八股氣,生辣漂亮。」李普看見她的手稿上,有的字註上了拼音,因為她不大會普通話,整篇文章,都是用上海味道的普通話念的。

李普印象深刻的是,站在城樓上的老將軍們都比較「沉著和規矩」。讓他至今遺憾的是,那麼多的老將軍,自己居然沒有在現場採訪他們,「這不能不說是留下了太多遺憾」。

事實上,參加開國大典的前一晚,李普非常緊張,害怕自己睡不好覺而第二天沒精神,於是平生第一次吃了安眠藥。「那是第一次,果然睡好了,第二天精神很好」,李普笑言,「現在是每晚必吃,幾十年了。」

身為記者,李普心裡念叨的只是觀察現場,注意現場情況的發展,尋找現場感覺,同時為當天那條新聞打腹稿。於是,他在城樓上走來走去,「大攝影記者侯波為我拍了好幾個不同位置的鏡頭,只是那時候我還不認得她。」城樓本來就不寬敞,又來了很多重要人士,越發顯得擁擠,李普說自己「一會兒扒開這個,一會兒扒開那個,很自由隨便。」

胡喬木改動的一個小細節

領導人講完話,閱兵儀式正式開始。身著戎裝的朱德總司令走下天安門,坐吉普車檢閱了部隊,那時部隊都停留在天安門城樓東。「等朱老總返回城樓,部隊開始行進在天安門前,坦克團、26架飛機、1600匹紅色及白色戰馬,展示解放軍的武裝實力,霎時讓人感受到一個國家政權的威嚴。」

然後是群眾的遊行隊伍,參加遊行的大部分是年輕人。毛澤東以及天安門城樓上所有人都在微笑著招手。李普說:「開國大典的遊行和後來的天安門遊行是不一樣的,除了喊口號,大標語、字牌、花環這些東西都沒有,只有紅旗揮舞,大家的想法都非常樸素,很多人將手絹拋向天空。」雖然沒有整齊的著裝,可是那種當家做主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臉上。

遊行隊伍中口號聲此起彼伏,城樓上的毛澤東也喊起口號呼應著群眾,最讓人熱血沸騰的口號就是毛主席喊出的「人民萬歲」及工人、農民萬歲。親身出席開國大典現場,李普看到,在主席側面隔了十幾米,安排了另一個麥克風,由榮高棠開始帶領群眾喊口號。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登載了李普採寫的報導開國大典的文章,文中特別寫道:「毛主席親自按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杆的電鈕,使這一面新國旗在新中國首都徐徐上升。」有些人覺得不解,寫毛主席「親自按動電鈕」即可,為什麼非要寫「按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杆的電鈕」呢?

關於這句話,還有個小故事。這篇報導見報前,分管新華社的中宣部副部長胡喬木負責審看。胡喬木家住在中南海裡面,李普把稿子送去後就站在旁邊看他審稿。胡喬木看到有關升旗部分內容時,對李普說:「電鈕升旗的那句,要加上一根電線連著的細節,否則雖然你懂我也懂,但有些讀者可能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60多年前的中國百姓中,還有不少人相信神靈,「本來那時社會上就流傳著解放軍能飛簷走壁、神仙保佑之類的故事。如果再親眼見到毛主席遠離旗杆竟能把國旗升起來,那又不知道要編出多少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來。」因此,李普依照胡喬木的建議,在這句話上不嫌累贅,明白無誤地告訴大家:電鈕和旗杆之間是有電線相連的。

政協會議上,收藏周恩來手稿

因為採訪第一屆政協會議,李普還有幸收藏了周恩來的一份講話提綱。

政協會議的第2天,即1949年9月22日,周恩來向會議作了關於共同綱領的起草經過和特點的報告。

那時,大會所有的報告和講演事先都發了鉛印的文件,唯獨周恩來這個報告沒有文件發出來。李普所在的記者席位靠近主席臺,看到周恩來手裡拿著薄薄的講稿走上臺去,他感到今天的任務不輕鬆,必須詳細做筆記。

果然,周恩來的講話結束後,李普照例走上去收稿子,周恩來對他說:「我實在沒時間寫了,只有這個提綱,現在給你,請你根據你的筆記寫出稿子來,先給我看。」報告中講了8個問題,提綱就僅列了那8條,用鋼筆寫在兩張16開白紙上。

當晚,李普根據周恩來的8條提綱寫出一篇新聞稿交給他,並在報紙上發表。後來此稿收入《周恩來選集》。周恩來的那個提綱也就留在李普的手裡。

開國大典上,收藏毛澤東手跡

另一件文物是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的那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時候,李普站在他後排,宣讀完畢,李普走上前去拿稿子。毛澤東當時伸手給李普,公告上多出一張紙條,是一份中央人民政府全體委員的名單,毛澤東指著那張字條一再叮囑李普:「你小心這張字條,千萬不要弄丟了。照此發表,不要漏掉了。」

原來鉛印的《公告》稿並沒有這個委員的名單,只開列主席和6位副主席的姓名,接著寫「陳毅等56人為委員」,其他55人都省略了。但10月1日上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張治中臨時建議在《公告》裡公布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名單,這樣更能體現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實行新民主主義的聯合政府。

1949年初,各路人士齊聚北平,加上這份附加名單,在國內國際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毛澤東當即明確表態:「好,把56名委員名字都寫上去,可以表示我們中央人民政府的強大陣容。」

李普在另外一份公告稿的鉛印件上,補上了全部名單,而那份由毛澤東籤字,並寫有批語「照此發表」的原件就留在了李普的手裡。《毛澤東建國以來文稿》裡收錄了這個公告,篇末註明「根據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刊印」,就是新華社播發的那篇稿子。這足以證明,李普保存的那份公告就是唯一的原件了。

非常遺憾的是,這兩件珍貴的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抄家抄走了,至今下落不明。(本文原載《人民政協報》)來源:中國廣播網

相關焦點

  • 她是黃埔軍校最美學生,宋慶齡和鄧穎超的秘書,丈夫是開國大元帥
    開國大典,在這種歷史性時刻攙扶著宋慶齡登上天安門城樓,絕非等閒人。她出生於侯門望族,是一位傳奇女子。她擔任過國家級正職領導宋慶齡,鄧穎超的秘書。
  • 1925年蕭伯納在上海逗留 邀宋慶齡共進早餐(圖)
    他們是宋慶齡、楊杏佛及宋慶齡秘書等。他們天沒亮從市區出發趕來,正是為迎接時年77歲的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後者偕夫人乘「皇后」號輪漫遊世界,由香港抵達上海。這一年宋慶齡40歲。時間是1933年2月17日。  《宋慶齡年譜》記載:「是日,做環遊世界旅行的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偕夫人乘英輪皇后號於晨6時抵吳淞口。
  • 「雲端音樂盛典」精彩上線
    」精彩上線 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年的「音樂盛典」設計在「雲端」進行,即舉辦線上「音樂盛典」,在螢屏及新媒體上播出活動精彩內容以及國內外童聲合唱團優秀曲目展演。成都市廣播電視臺童聲合唱團一曲動聽的《茉莉花》拉開序幕。
  • 宋慶齡與兒童劇團
    宋慶齡曾說過:「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兒童工作聯繫在一起的。」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宋慶齡一直對少年兒童工作給予熱情的支持。其中,兒童戲劇事業是她關注一個重要方面。1946年秋,宋慶齡在光華大戲院觀看陳白塵的諷刺粵劇《升官圖》,對此劇極為讚賞,便萌生了創辦兒童劇團的想法。幾天後,宋慶齡把著名戲劇家黃佐臨請來,對他說:「對於貧苦兒童,不能只給他們吃飯和穿衣,還要給孩子們精神食糧,要使他們看到未來。」黃佐臨聽後,對宋慶齡這種高瞻遠矚的思想極為敬佩且深表贊同,並迅速展開工作。
  • 楊杏佛之子捐贈17封宋慶齡親筆英文信
    發表評論   昨天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由宋慶齡陵園管理處主辦的宋慶齡楊杏佛文物捐贈儀式暨《啼痕——楊杏佛遺蹟錄》首發式,昨天上午在宋慶齡陵園舉行。市有關領導及楊杏佛之子楊小佛、楊澄和有關專家學者應邀出席。   據了解,這是本市今年紀念宋慶齡誕辰115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此次楊小佛先生、楊澄先生向宋慶齡陵園捐贈的文物達700餘件,其中絕大部分是未經公開發表的宋慶齡、楊杏佛珍貴文物,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
  • 走進語言表演藝術——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辦...
    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劉旭)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日前舉辦「家長公益課堂」第十講直播活動。本次講堂邀請中國有聲閱讀委員會專家,建國70周年傑出演播藝術家稱號獲得者,播音指導,著名配音演員、配音導演,著名廣播節目主持人晏積瑄老師作為主講嘉賓,以《走進語言表演藝術——藝術語言表演訓練對孩子成長的幫助》為主題,結合四十多年來話劇表演、紀錄片解說、播音主持、影視配音、文學作品演播等多個領域的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帶觀眾走進語言表演藝術的世界,助力孩子們開發藝術語言潛能。
  • 宋慶齡與宋美齡合影原照等展出(組圖)
    從 1918年到1937年,宋慶齡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伴隨孫中山革命,獨立走上政治舞臺,捍衛孫中山革命原則和政策,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支援抗戰贏得勝利,這裡見證了宋慶齡一段不朽的歲月。  一進展廳,孫中山和宋慶齡當年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出現在人們眼中。一套木質的門球是當年兩人經常使用的。
  • 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研討會:老一代學者的精神值得繼承
    :澎湃新聞 今年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民盟早期領導人之一、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
  • 500名學生參加宋慶齡故居線上研學實踐活動
    12月8日至9日,宋慶齡故居連續開展兩場線上研學實踐活動,河北省阜平縣白河學校100名小學生、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城陽中學400名學生遠程參加。宋慶齡故居的老師以《我不能失信》課文為基礎,向阜平縣白河學校的孩子們講述宋慶齡的故事。
  • 宋慶齡紀念館正式開館 盡覽宋慶齡一生影像
    日前,位於長寧區宋園路宋慶齡陵園內的宋慶齡紀念館正式開館,免費為公眾展出。宋慶齡外公紀念碑首展宋慶齡陳列展位於宋慶齡紀念館的一層展廳,分為序廳和南北展廳。層高9米的序廳中,宋慶齡放飛和平鴿的全身塑像與山石清泉背景牆互相映襯,展現宋慶齡親切、平和、自然的形象。不少首次前來參觀的市民紛紛站在塑像前合影留念。
  • 揭秘我國最著名的"照片洩密案"
    原標題:揭秘我國最著名的"照片洩密案" 我國最著名的「照片洩密案」,就是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刊出的一張照片。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頭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襖,頂著鵝毛大雪,握著鑽機手柄眺望遠方,在他身後散布著星星點點的高大井架。日本情報專家據此解開了大慶油田的秘密。
  • 崑曲《畫堂春》助力宋慶齡故居打造京城「納蘭文化」
    12月12日,崑曲《畫堂春》建組會及媒體見面會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主任艾多,原北京藝術創作中心主任、《新劇本》雜誌主編徐恆進,高級編劇、中國戲曲學院特聘教授張永和,旅日藝術家、現任日本京劇院院長吳汝俊等有關專家出席,與北方崑曲劇院主創團隊一起就納蘭性德故事、崑曲藝術進行探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示新風採。
  • 宋慶齡的兩枚中英文戒指印章,時隔多年在上海「重聚」-宋慶齡,中國...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4日報導:宋慶齡所著《為新中國奮鬥》、宋慶齡保存的國民傷兵醫院服務章、宋慶齡在抗戰募捐收據上使用的金戒指印章、抗戰期間宋慶齡贈給美國友人的旗袍、國際友人贈送的紀念物、宋慶齡創辦的《中國建設》創刊號……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正無聲地講述著宋慶齡為締造新中國、建設新中國不懈奮鬥的歷史故事,講述著那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
  • 開國大典_中國概況_中國政府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篇章。下午二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張瀾、李濟深、宋慶齡、高崗等國家領導人出席了會議。
  • 1614位開國將帥,他們中有多少人畢業於著名的「四大軍官學校」?
    這1614位將帥被稱為開國將帥。他們都是在革命戰爭時期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軍事人才。他們都接受過哪些軍校的培養呢?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創建於1918年,原名「工農紅軍總參學院」。1924年由蘇聯軍事家伏龍芝擔任院長,因其任內的重大改革及貢獻,學院改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
  • 宋慶齡在莫利愛路寓所展覽開展
    從 1918年到1937年,宋慶齡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伴隨孫中山革命,獨立走上政治舞臺,捍衛孫中山革命原則和政策,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支援抗戰贏得勝利,這裡見證了宋慶齡一段不朽的歲月。   一進展廳,孫中山和宋慶齡當年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出現在人們眼中。一套木質的門球是當年兩人經常使用的。
  • 宋慶齡為什麼喜愛樟樹
    作家茹志鵑在《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中曾寫到:上海宋慶齡故居的庭院中有兩棵樹。一天,周總理看到房子小了點,就勸她搬家。她卻不肯,說:"我捨不得這兩棵樹"。這兩棵樹就是樟樹。宋慶齡故居樟樹,是宋慶齡生前最喜愛的樹木。它鬱鬱蔥蔥,幽香沁脾,質地堅硬,品格高潔。作為二十世紀舉世聞名的偉大女性,樟樹無論外形還是內質都代表著宋慶齡的人格魅力,高尚品德。
  •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麼沒有朱德?真相令人肅然起敬
    這張名為《開國大典》的油畫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這是我國著名油畫大師董希文於1952年至1953年間耗時2個月創作完成的著名巨幅油畫。 這張照片想必大家也一定不陌生,這是時任新華社記者陳正青拍攝的經典傳世照片《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開國大典政府成立》。
  • 全國著名經方大師王付教授編著王付方劑學講稿第2版增補最新內容
    二、王付教授診治病人於河南省預約掛號服務平臺「中原名醫榜」「最受患者信賴的河南百佳醫生排名榜」及門診預約量均位居河南省之首位註:首位數據源於河南省預約掛號服務平臺和王付經方APP等>全國著名經方大師王付教授編著
  • 精彩綻放!廣廈·梧桐苑杯國學童星選拔賽頒獎盛典舉行
    7日上午,廣廈·梧桐苑杯國學童星選拔賽頒獎盛典舉行。本次大賽由通遼市文明辦、科爾沁區委宣傳部、科爾沁區教體局、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教體和衛生計劃生育局主辦,通遼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通遼市廣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通遼分行承辦,內蒙古典鑑律師事務所作為見證單位,科爾沁都市報社作為執行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