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綜合年鑑編纂需要創新,而框架設計創新是年鑑創新的最直觀體現。地方綜合年鑑框架設計創新並非隨心所欲的,它需要遵循三個原則,即旨在突出地方特色、彰顯時代特點、展示年度亮點。
關鍵詞:年鑑框架設計;創新;地方特色;時代特點;年度亮點
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不日新者必日退」。年鑑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必須堅持不斷創新。框架設計是年鑑編纂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一部年鑑區別於其他年鑑最直觀的體現,是創新的主要表現形式。譬如建築物,建築伊始,首先要有設計圖紙,建築物形狀才基本定形。一棟建築若要與眾不同,展示其個性,首先外部形狀就要有其特色,有所創新。否則就如大家所見的多數居民小區一般,長得差不多。至於其內部採用了哪些材料,有何特別之處,則需要進入房屋後慢慢品味。那麼建築物設計創新要注意什麼呢?筆者覺得首先建築物形態要符合其所處區域的特點,體現地方特色。不久前,鄭州市要拆除二七廣場旁友誼大廈7至20層建築,便是因為高層大廈不符合這塊區域的定位。除了這些具有歷史文化等特殊含義的地段,如今我們見到的代表性建築大多是時代氣息濃厚,與時俱進的。即,時代性也是建築設計創新的方向。這和我們地方綜合年鑑框架設計創新的原則一樣,地域性和時代性,是其主要原則。另外因為年鑑是一年之鑑,年度性是其重要特徵,因此年度性也是年鑑框架設計創新的原則。從已有的關於地方綜合年鑑框架設計的理論研究看,主要認為年鑑框架特色在於年度性和地域性。如陸瑞萍在《精品年鑑框架的構建》一文中指出,「年鑑的框架是年鑑基本內容和編排形式的總體設計。一部年鑑的整體編纂質量如何,是否全面包含了所要反映的內容,是否突出了年度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否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風格,與這部年鑑的框架建構密切相關」。[1]唐建平在《地方綜合年鑑框架設計的基本原則》一文中認為,地方綜合年鑑框架設計應遵循五個原則,其中之一就是特色型,並認為特色性主要體現在年度性和地域性。[2]對此,筆者稍有不同看法,筆者認為,時代性也應該成為年鑑框架設計創新的基本原則。我們習慣依據年鑑類目多寡把年鑑分為大篇制、中篇制、小篇制,有人認為,大篇制就是創新,其實不然。大篇制、中篇制、小篇制,各有其優缺點,都只是年鑑編者展示年鑑的一種形式,不能成為框架設計創新與否的標準。框架設計創新不在欄目多少,而主要體現在年鑑欄目(含類目、分目)的代表性上。即有多少欄目可以可以代表這個地方,代表這個時代,或者代表這個年度。
一、年鑑框架應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綜合年鑑,是指系統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的年度資料性文獻。地方綜合年鑑是一地之年鑑,區域性是不同年鑑之間的根本區別。「深入分析地情,準確把握地域特色是構建科學合理年鑑框架的基礎」。[3]年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既然年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那麼在這張名片上一定鐫刻著這座城市的代表性元素。比如,自然元素、歷史元素、文化元素、時代元素、地域元素、產業元素,等等」。[4]
如果將一部地方綜合年鑑的名稱隱去,讀者至少本省範圍內讀者,通過觀察其框架設計,大致可以判斷出這是哪部年鑑,那麼我們可以說這部年鑑框架的地方特色展示是成功的。反之,那就是千鑑一面,了無生趣了。在這一點上,觀察一部省級年鑑,從類目這個層次判斷出年鑑名稱是不容易的,需要進入第二層次分目、第三層次次分目才能看出端倪。如《江蘇年鑑(2019)》,設特載、大事記、省情概覽、政治、法治、軍事、公共管理、宏觀經濟、農業、工業、製造業、服務業、開發型經濟、國際(地區)合作、基礎設施、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生態環境、科學技術、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人力資源、收入與消費、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市縣發展、附錄等類目。從類目上看,是難以判斷其名稱的。進入分目層次,省級單位名稱命名的分目以及市縣發展分目除外,我們在「國際(地區)交流」類目下看到「蘇臺蘇港蘇澳交流」分目,在「區域發展」類目下見到「蘇南發展」「蘇中發展」「蘇北發展」等分目,由此我們可以辨別出這是《江蘇年鑑》了。到了市、縣(區)級綜合年鑑,不僅在分目、次分目層次,在類目這個層次,地方特色也可以有所展示了。比如《南京年鑑》,多年來一直設置「南京都市圈」類目,這個就是獨一無二的。《淮安年鑑》設的「運河之都」類目,也是有著鮮明地方特色的。這幾年,淮安市各縣區年鑑框架設計都在地方特色上下功夫,設置辨識度高的類目。如《盱眙年鑑》的「龍蝦之都」,《金湖年鑑》的「荷都金湖」,《洪澤年鑑》的「蟹都洪澤」,《淮安區年鑑》的「偉人故裡」,《清江浦年鑑》的「南船北馬清江浦」等。做這樣的改變,前提是這個名片必須在全國,至少在全省有較高知名度。比如《淮安年鑑》的「運河之都」名片,全省運河沿線城市不少,但只有淮安是獲得中國古都學會授牌的。
以上所舉欄目名稱區域性標籤明顯,一眼便可辨別出是哪部年鑑。但地方特色如此明顯的欄目畢竟是不多的,如此就還有另外一種區域性特色欄目。這種欄目名稱不具備排他性,甚至有些地區比它更具代表性。那麼同類地區都可以設立該欄目。比如《浦東年鑑(2019)》,「概況」之後,連續設置「開發區」「招商引資」「要素市場」「國內貿易」「對外貿易」「旅遊」「會展」「建築」8個類目,浦東新區在這幾項工作中,可能並不是每樣都做得最好,但這麼多類目排在一起,我們便能感受到浦東新區——全國開放開發前沿陣地的氣息撲面而來。《淮安年鑑》一直設立「生態家園」類目。淮安市是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生態環境好,是淮安一大特色和亮點。當然,全國或者說江蘇省內,並不是只有淮安生態保護做得好,一些城市做得比淮安更好。那麼,在生態方面做得好的地區就都可以設立該類欄目。不能因為不是獨一無二,就認定其不是創新欄目,只要以欄目形式實事求是記載當地特色,就算是框架設計方面的創新。這樣的創新欄目比較多,多數年鑑都有體現。比如《南京年鑑(2018)》設立的「會展業」,《揚州年鑑(2018)》設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域融合發展」,《鎮江年鑑(2017)》設立的「民營經濟」「口岸·港口」。這些欄目反映了地區的特色亮點,同時又不是其獨有的。比如,《淮安年鑑(2018)》也設立了「區域合作」類目,和《揚州年鑑》的「區域融合發展」異曲同工。
二、年鑑框架應彰顯時代特點
年鑑是傳承文化的一種載體。任何一種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態、文化內容,都存在於具體時代之中,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文化建設的論述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鑑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激活其生命力」。[5]年鑑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年鑑篇目設置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多數年鑑都是在首輪修志結束後啟動的,受志書篇章節目設置影響,那時的年鑑篇目脫胎於志書,框架設計與志書基本是差不多的。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時的框架是有一些問題的,但這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後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行業和部門類別越分越細,原來框架問題不斷暴露。其時,多家年鑑開始細分年鑑欄目,小篇制年鑑成為絕對主流。「五大建設」提出後,許多年鑑設置政治(文明)建設、經濟(文明)建設、文化(文明)建設、社會(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大建設欄目。《淮安年鑑》從2008年開始設置五大建設欄目,一直持續到2013年。我們且不說這種篇目設置的利與弊,這種設計方式的確是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
從年鑑創刊開始,政治部類、經濟部類一直是重頭戲,所佔篇幅最大。現在,年鑑工作者開始注重政治、經濟外其他內容的記述,如前面的五大建設,將文化、社會、生態與政治、經濟並列。許多年鑑設立「社會保障」「社會生活」「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類目,正是體現了當下黨和政府對群眾生活、社會管理的關注,對老百姓幸福生活的關心,體現了以民為本的社會理念。比如前文提到的《江蘇年鑑(2019)》,將人力資源、收入與消費、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單獨成篇,便是體現了這一時代特點。《揚州年鑑(2018)》除設置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類目,還設「收入消費」「社會保障」「社會事務」類目;《南京年鑑(2018)》除設置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類目外,還設置「人力資源」「社會生活」類目,這些類目的設置正是體現當下對民生的關注。目前,同《淮安年鑑》一樣,有不少年鑑設置「區域合作」或類似的類目,也正是國家鼓勵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帶融合發展的體現,是對時代發展軌跡的適時記錄。以上例子都是類目層次的,而到了分目層次,這樣富有時代特色的欄目就更多了,比如《鎮江年鑑》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海綿城市建設」「非銀行融資性機構」「網絡媒體」等。《淮安年鑑》中的「農業農村改革」「新型農業經營」「電子商務」「移動新媒體」等。這些分目所涵蓋的內容,都是隨著時代進步、經濟社會發展而出現的新業態、新模式。對這些內容的記載,無疑體現年鑑框架設計的時代性。
改革開放以來,每過幾年,中央和國務院就會調整優化黨和國家機構的管理體制,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這種帶有明顯時代印記的改革,應該在我們的年鑑中得到反映。比如,在這一輪機構改革中,淮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成立,整合了原工商、質監、食藥監主要職能,併入市科技局智慧財產權保護協調和專利管理職責,市物價局價格監督檢查和反壟斷執法相關職責,市商務局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和假冒偽劣商品以及參與反壟斷調查等相關職責。淮安市應急管理局成立,整合原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主要職責、市政府辦應急管理職責、市公安局消防管理相關職責、市民政局救災職責、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防治相關職責、市水利局水旱災害防治相關職責以及防汛防旱、減災、抗震救災、護林防火等指揮部(委員會)職責。根據這些變化,我們自然要對年鑑原來的框架進行調整,對原來的內容重新歸類,做到既科學合理又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這樣的調整大約要持續一段時間,這也算是年鑑框架在這個時代的一個特色了。
三、年鑑框架應展示年度亮點
年鑑,一年之鑑,年度性自然是其主要特徵。年鑑條目幾乎都是年度性資料,但從年鑑框架看,正文部分很難看到年度性特徵。這是因為年度性大事、要事、新事、特事等事件不具備系統性、繼承性、穩定性,所以難以設置為相對穩定的正文類目或分目。總體來說,年鑑正文部分類目或分目層次的創新最能體現框架設計的創新,而這類創新主要反映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而年度性特色資料因為其本身的特點,決定它通常只能出現在當年的年鑑裡,因而只能在正文前的特載、專記或者正文後的附錄中加以體現。
許多年鑑設置「特載」或者「專記」,有些年鑑兩者皆有,內容皆為展示地方年度性特色。如《江蘇年鑑(2019)》,「特載」類目下有「改革先鋒模範風採錄」「砥礪奮進七十年 揚帆起航新時代」兩個專題,這兩項內容是對2018年江蘇省改革開放40周年以及1949以來江蘇省奮進70年這個特定年份的記載,年度性特色鮮明。在「附錄」部分,載有「省政府2018年度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完成情況」,這個專題的年度性自不用多言了。《淮安年鑑(2019)》「特載」欄目下設「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首屆中國(淮安)食品博覽會」「《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覆同意」「創成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以及「十件民生實事」專題。以上前四條屬於年度性大事件,意義重大,要突出記載,但因其不可重複,只能在當年記載,所以放在特載中以顯其重要性。在「附錄」部分收錄了2018年度全市創新創優項目、2018年淮安市十大新聞以及各類統計分析等年度性資料。《揚州年鑑(2018)》「特載」中設「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通過驗收」,「專記」中記載「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公交都市』創建」等。《南京年鑑(2018)》「專記」中記載「第四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南京率先創成『國家公交都市示範城市』」。《鎮江年鑑(2017)》特載類目下設「重要會議報告」和「年度聚焦」兩個分目,其中「年度聚焦」下設了9條年度重要事項的綜述。以上所列皆是年鑑年度性特點在框架設計中的體現。
四、結語
根據統計,2018年,全國編纂省級年鑑32種、市級年鑑342種、縣級年鑑2707種,地方綜合年鑑合計3081種。[6]地方綜合年鑑家庭可謂陣容強大,如何讓如此多小夥伴各具特色,閃亮登場?年鑑就需要常編常新。框架設計創新是年鑑創新的重要一環,主要體現在年鑑類目、分目(次分目)設置創新上。年鑑類目、分目(次分目)等設置創新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要以地方性特色、時代性特點、年度性亮點為依據。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以準確和鮮明的文字記下筆下這個獨特的區域、這個偉大的時代和已經過去的精彩一年。
[1]陸瑞萍:《精品年鑑框架的構建》,《江蘇地方志》2019年第5期。
[2]唐建平:《地方綜合年鑑框架設計的基本原則》,《江蘇地方志》2014年第5期
[3]姚震:《地方綜合年鑑框架的構建》,《江蘇地方志》2018年第2期。
[4]柳雲飛 王達云:《地方綜合年鑑框架創新對策研究》,《江蘇地方志》2015年第6期。
[5]習近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學習出版社,2018年5月,207頁。
[6]《到2020年全面完成地方綜合年鑑編纂任務及出版情況統計表(2018年度)》,2019年4月11日,中國方志網。
周永達,江蘇省淮安市地方志辦公室年鑑處處長,《淮安年鑑》執行副主編。地址:淮安市翔宇南路1號行政中心,郵編:223001,電話:15152323953,郵箱:8650879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