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蜈蚣對溫度的要求
蜈蚣多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過去平原地區有少量分布,目前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很難見到了。每年的驚蟄(3月6日)前後,天氣轉暖,蜈蚣從冬眠狀態開始復甦,出土活動。其很喜歡棲息於陰暗潮溼的雜草叢、亂石溝、腐爛的樹葉堆裡。從芒種(6月6日)至夏至(6月21日)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蜈蚣就逐漸轉移到陰涼的地方避過炎熱的白天。
盛夏的蜈蚣常躲伏在廢棄的溝壕裡、荒蕪的壟溝、田埂中。到7晚秋時節,蜈蚣多棲居在背風向陽斜坡處的鬆軟土裡或腐爛的草堆裡,或樹根附近比較暖和的地方。總之蜈蚣性畏光,晝伏夜出,喜歡陰暗、潮溼、溫暖、避雨和空氣流通的環境。據在室內飼養失敗人士講,在室內單一人造環境飼養3~4個月,蜈蚣身體變黃,開始生病,逐漸死掉在院內建大一些的池子飼養,飼養時間長一些,但夏季很少有繁殖的,10~12個月終因通風條件不好而逐漸生病死亡。
蜈蚣一般夜間出來活動,大多單獨行動。前行時,觸角向前伸,觸到障礙立即迴避,繞道而行。蜈蚣雖有8隻單眼,但視力退化,尤其在白天視力更差,白天時兩條蜈蚣相向爬行,卻相互不能發現對方而不迴避,直到靈敏的觸角相撞才相互避開。在晴朗無風的晚上,20 :00~23 :00是蜈蚣外出活動捕食的高峰期。
蜈蚣外出活動的特點是白天很少,夜間頻繁,夏季天氣炎熱,溫度高於25℃以上,30℃時活動量大,這時也是生長發育的高峰期當溫度高至40℃以上時,幼齡蜈蚣、老齡蜈蚣體質弱,不耐熱,找不到適宜的地方藏身就會死亡。壯年蜈蚣生命力強,40℃左右的溫度能生存,但停止生長。20℃左右時,蜈蚣活動量一般,10~15℃時活動量會減少一些,這與蟄眠前多採食,為冬眠時多儲備營養有關係,10℃以下時,開始蟄伏冬眠,停止生長發育,-2℃時容易被凍死。
蜈蚣活動的規律是天氣悶熱、白天雷陣雨後的夜晚活動量大晴天夜晚活動量一般,天氣轉涼、氣溫低時活動量減少下雨天活動量減少,雨後晚上常出來活動,無風、微風情況下活動正常風力在6級以上的大風天氣,活動量減少。長江中下遊地區屬北亞熱帶地區,氣溫比較高,11月底蜈蚣才進入冬眠。處於冬眠的蜈蚣不再活動,也不進食,軀體擺成「S」形或「L」形,觸角由外向內蜷曲,尾足併攏。
在冬季若把蜈蚣挖出來,它並不能活動,經太陽曬暖後,才能甦醒過來,但其行動仍很遲緩。蜈蚣越冬潛伏的深度與氣溫、土溫的高低有著直接關係。天氣越冷鑽入土層越深,大致田J以南地區鑽入土層深度15~20釐米就能越冬,大別山北坡、桐柏山區北坡、伏牛山區南坡鑽入深度都在40~50釐米,也發現過鑽入深度達100釐米的。若土溫升高,蜈蚣不僅推遲冬眠,而且只需要在土層淺處或土層表面冬眠。
(二)蜈蚣對溼度的要求
蜈蚣身體內的水分向大氣中散發,散發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身體兩側的氣門。在溫度一定的情況下,蜈蚣體內水分散發與空氣溼度和生存環境的土壤溼度呈負相關,即空氣溼度越大,體內水分散失越少。蜈蚣通過潛伏在地下與石塊下的深洞中或較深的縫隙間的方式來減少體內水分散發。蜈蚣只有在溫度、空氣溼度適宜的時候,才會移動到地面上捕食。
蜈蚣的生活習性
蜈蚣晝伏夜出,這與其體形、行動方式是密切相關的。蜈蚣窄長而扁平的體形能潛人窄狹空間活動,扁平的頭部和毒顎,也能在異常局限的空間捕捉l物。不過其迅速疾行時窄長的身體因左右擺動而偏離前進目標,不僅攻擊獵物不準確、不迅速,而且易於受到敵害的攻擊。在外出活動時,觸角是有效的感受器,而毒顎則是捕食和防禦敵害的有力武器。
(一)掃除習性
掃除習性,又稱"化裝作業「蜈蚣只有4對很小的單眼,不能對環境中的物體形成圖像,感受外界的刺激主要依靠頭前部的一對細長的觸角。在構造上除其基部幾個觸角節外,各觸角節都有細長的觸毛。在飼養過程中,可以看到其經常掃動這對靈敏的觸角。當顎肢接受自行彎曲的某一支觸角進入第一和第二小顎時,由第二小顎的末節把它執住這時觸角開始由近側向遠端滑動,同時第一小顎基節突起和端肢也協同活動,而分泌唾腺液供掃除之需要。
起掃除作用的是有鉤狀細毛的毛刷,清除觸角上細微的固體汙物。這樣掃除的動作要重複幾次才能完成。不僅掃除靈敏的觸角,有時也要掃除步足掃除步足時,也是先由基部開始向末端掃除。
(二)晝夜節律
蜈蚣白天潛伏在石塊下面或碎石的縫隙間,或者在坎的凹縫裡,待到夜間出來四處遊蕩,獵取食物。晝伏夜出的活動規律是由光線強弱或有無造成的。光線對蜈蚣的感光器官(4對單眼)有一定作用。白天日光輻射對於適宜隱蔽生活的蜈蚣很不利,光照可使環境溫度升高,溼度降低,導致蜈蚣體內水分散失等。避免這一不利因素的有效方式就是晝伏夜出。有人做過實驗,白天全無光照,或從6:00~21:00連續光照,雖然蜈蚣出來活動的時間比起正常光照時有差異,但節律仍然很明顯。這說明有無光照對蜈蚣的節律性不起決定作用,節律是一種本能行為。
蜈蚣的食性
蜈蚣的毒肢有毒腺,是主要捕食器官,不但可以獵取昆蟲,也能戰勝小型脊椎動物。其在夜出尋遊時,總以細長、靈敏的觸角伸向前方做鞭狀擺動,如果這時觸及蟋蟀或蝗蟲之類的昆蟲,便迅速地以身體前面的兩三對步足抱緊,並以顎爪鉗住,獵物即刻被麻痺,喪失逃脫的能力,然後以大顎齒咬破腹壁吃它的內臟、腹肌及全身軟組織,10分鐘左右便吃完,僅餘軀殼、翅和步足等。一條成體蜈蚣一次可吃下兩隻蟋蟀。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節肢動物,可以作為其食物的昆蟲非常多。但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也能暫時以植物性的加工食物充飢。關於蜈蚣食物已有過很多的資料報導。之前有專家曾經對37條蜈蚣進行解剖,對其胃內食物進行檢查,其中29 條蜈蚣胃內食有節肢動物的殘體,而且大部分是昆蟲的,主要是步行蟲科和隱翅科的昆蟲,還有屬於蜈蚣屬的殘骸。這說明在野外生活時,蜈蚣也有互相殘食的行為發生。但是沒有發現植物殘骸。
總結:因此可以推測蜈蚣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採食植物性飼料是迫不得已。由此說明,蜈蚣食性並非是不可改變的。長期改變飼料性質後,對其繁殖性能、生長速度的影響尚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