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天闢地事 祥雲瑞高陵
涇渭夾碧繞 鹿苑展新容
高陵區作為一座千年古邑,歷史文化名城,其老城深處的街巷,留存著獨一無二的文化韻味。近日,高陵文旅帶你走進高陵城區老街小巷,一起品讀街巷文化,探尋這座城市的古老記憶。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可能都有巷子情結。走進巷子,就走進了歷史的記憶。城市總是在不停的前行,被改造的城市煥然一新,巷子就像一個容器,包容著許多老輩人的呼吸和命運。
04神路巷
神路巷南起西街中段,北止城隍廟巷中段,長130米左右,明弘治末年(1505)前開拓,在1989年時,主要是北街、草市街村民居住。
每年農曆六月十七日,城隍廟逢香火廟會,人們將木雕城隍爺放在八仙桌上,抬著遊行,稱城隍爺出巡。伴著高蹺、鬼會、肘擱等民間藝術,可熱鬧了。「神」指的是城隍爺,城隍爺出巡必經此路,所以被稱為「神路巷」。
《高陵縣誌》記載:萬曆四十一年,韓思愛知縣事,不畏權要,丰采懍然,始建神道口(今名神路巷)木坊;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邑人李原茂修前石坊;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邑生員李日達又立石坊於神道口。
牌樓共計四座,矗立在城隍廟正門前的神道口內。神路巷為南北向通道,距離不足百米。這四座牌樓林立其間,古樸渾厚,為營造城隍廟莊嚴神聖的氛圍,起到了極大的渲染和烘託作用。
巷子裡是粗茶淡飯、高牆矮窗、你我他她,離開熱鬧的主街道,這裡才是生活的秀場。
在巷子生活的每一個人,心裡幾乎都藏著一副丈量這條巷子變化的標尺。在所有與巷子有密切接觸的人們當中,巷子的時新故舊,早已成為了情緒深處抹不去的點,始終與他們長久相伴。
門前的衣架上,晾曬著洗好的衣服,隨風飄蕩的袖腳,給這巷子增添了一道不一樣的「色彩」。
家門口,主人種的青菜鬱鬱蔥蔥,既方便又健康。
旁邊的水泥路,輕便又環保的自行車,斑斑駁駁的牆面……,每一幀都屬於這個巷子獨有的記憶。
每天有萬千人在角角落落,上演著人間百態。巷子裡的人、景、生活共同豐富了這座城。走進巷子,才算真正走進這個城市,才算真正熟悉一個地方。
高陵區經過多年改造建設,街巷生態系統日趨完善,文化旅遊引領示範作用日益顯著,高陵文旅挖掘街巷文化,深挖街巷底蘊、名人資源,讓高陵遊客停下來,走進醉美高陵,盡情品味高陵,尋景、尋詩、尋歷史、尋故鄉。
作者/來源:發現高陵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