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8月30日電
新華社記者黃江林 張彥 付光宇
正在天津舉行的全國第十屆殘運會暨第七屆特奧會賽程已過大半。在本屆運動會43個大項中,除了田徑、足球、籃球等大家常見的殘運項目外,還有一些項目似乎並不為大眾所熟知。這些「冷門」運動以它們獨特的魅力,受到特定群體的喜歡和參與。
8月28日,雲南隊選手劉光文(右)和楊春宏在盲人門球比賽中防守。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聽聲辨位的盲人門球
提到盲人門球,許多人會誤以為是公園裡老人們玩的那種門球遊戲。可事實卻大相逕庭。盲人門球比賽在一個長18米、寬9米的場地進行,球門寬9米、高1.30米,雙方各三名隊員在己方區域內進行進攻和防守。比賽以擲球的方式進攻,只要球進入對方球門就算得分,得分多者為勝。有人總結說,盲人門球是一項球似籃球,球門似足球,而擲球動作像保齡球的運動。
8月28日,裁判檢查雲南隊選手苗凱的眼罩。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比賽中,隊員都會戴上眼罩。比賽場地內的標誌線均內襯細繩,做到清晰、能觸知,便於運動員確定位置。由於球員依靠球滾動發出的聲音來辨別方位,現場觀賽過程中,觀眾必須保持安靜,只有在進球或半場結束時才能鼓掌。
本屆殘運會盲人門球項目裁判長郝國華向記者介紹,盲人門球是根據盲人視力障礙特點而專門設計的一項集體球類項目,它不僅有助於鍛鍊一個人的力量、聽力和智慧,還有助於培養團隊精神。從20世紀90年代盲人門球引入國內以來,便受到盲人朋友的歡迎。由於這一項目是專為盲人設計,一般人很少參與,這也使得盲人門球並不那麼為社會熟知。
硬地滾球比賽
類似冰壺的硬地滾球
調整輪椅位置,瞄準目標球,將手中的球投向目標。看上去像是硬地上的冰壺的運動就是近日在天津師範大學體育館舉行的殘運會硬地滾球項目。
該項目根據選手殘障程度分為4個級別,設有單人、雙人、團體賽事,參賽選手多為腦癱和重度殘障人士。比賽在長12.5米、寬6米的橡膠室內場地上進行。硬地滾球的比賽規則與冰壺類似,參賽雙方分別持紅球和籃球,向白色目標球投擲,每局雙方各有6次投擲機會,最後距離目標球近的一方得分。
天津師範大學供圖
作為內地最早接觸這項運動的人之一,廣東省硬地滾球隊教練譚巍麟對記者表示,最初硬地滾球被當作腦癱和肢體殘疾人士康復和鍛鍊的方式。他說,過往廣東隊有一些隊員通過練習該項目,身體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而通過參與這項運動,殘障人士也得以走出封閉的環境,擴展社交圈,並樹立了積極的人生態度。
「記憶大師們」的盲人象棋
象棋自第八屆全國殘運會開始,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分肢體殘疾組、聽力殘疾組、視力殘疾組,其中較為特殊的是視力殘疾組的比賽。
視力殘疾組運動員採用專用的盲人象棋比賽,棋盤上每個棋位均有凹槽,棋子以不同幾何形狀區分紅黑雙方,如紅方棋子為圓形,黑方棋子為菊花形。每一個棋子上,都用凸起的小點和漢字共同標註,比如車有一個點,馬有兩個點,炮有三個點……靠著這些小點,棋子在盲人手裡變得「一目了然」。選手行棋時通過口報確定每一步棋的下法,報後不允許更改。因此盲人象棋比賽不但是智力的考驗,更是記憶力的挑戰,稍有差錯整個棋局就前功盡棄。
付光宇攝
本屆殘運會象棋比賽技術代表於川介紹,因為盲人有全盲、半盲、弱視等差別,並不是所有的選手都完全看不見,為了公平,盲人象棋項目棋手需要佩戴眼罩。
「盲人象棋在我國有30多年的歷史,現在有自己的全國錦標賽,每年規模都在不斷發展。」於川表示,象棋可以很好地鍛鍊記憶力與思維能力,群眾基礎好、參與範圍廣,是大家增進交流、增加自信很好的平臺。
中文編輯:張悅姍
新媒體編輯:周欣
籤發:公兵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