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遊學,家長們有褒有貶,隨著暑期接近尾聲,寒假遊學的報名工作也將會在不久後開展,那麼一些並沒有參與經驗但是又希望孩子能拓寬眼界的家長們到底應該怎樣選擇呢?
在並不算十分興旺的遊學整體市場中,仍有一些機構在風風火火地做著。
狀態不佳到底緣何?
北京乃至全國的遊學項目一直以來都以不溫不火的狀態存在著,不少教育機構甚至都稱遊學項目有點兒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據業內人士分析,組織一個遊學團比起其他項目來說獲取的利潤要低很多,就美國的某條線路來說,如果收取學生四萬元的費用,除去往返路費的一萬元,再除去住宿、景點、向美國相關部門繳納的費用等,最後兩周的時間只能獲利數千元,從公司的角度看,如果把時間轉移到其他項目上,則能夠獲取更高的利潤。
家長對於價格也都持否定態度,有些家長甚至認為遊學團的學習效果並不明顯,和旅行團並沒有什麼兩樣,如果花錢讓孩子出國旅遊一番則能夠節省下不少的費用。剛剛和丈夫、女兒從美國旅遊回來的教師張妍說:「我們玩了半個月,三個人總共才花了不到五萬元,但是如果讓孩子報遊學團的話,她一個人就要四萬。」對於未來遊學市場的平均價格,林瀟認為:「遊學團的費用不會降到很低,未來也不會有大的變動。」
除了最主要的價格方面,安全問題也是很讓組織者擔心的因素,畢竟文化、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差異和遙遠的距離很容易造成家長們的擔心和孩子的安全隱患。當然,也有一些機構想方法讓家長放心,比如開博客記錄每一個團的行程,並上傳照片供家長觀看;或者有些機構要求孩子隨時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給家中寫遊記,隨時報告在國外的學習生活情況,但這種方法是否得到家長們的認可還有待商榷,因為很多家長在知道類似的服務後仍爭取與孩子同行。
另外,成團的生源少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果為了成團而廣泛招募成員的話,最後效果並不是很明顯,有時候大肆宣傳下來只有三五人報名」,對於成團的困難,林瀟說,「但是如果語言學校辦遊學就有很大優勢,所以目前市場上辦遊學項目的教育機構大多都有自己的語言學校,其他機構就相對少一些了。」
對待「特色」要理智
為了能夠在並不十分火爆的遊學市場招到學生,教育機構就開始把目光投到怎樣辦有特色、有針對性的團上了。比如某些遊學團就將宣傳點放在了課外的一些主題活動上,英超遊學團就是一個典型,這個團除了安排學生學習外語和熟悉國外生活方式外,還安排了觀看著名球隊的比賽。另外還有一些團打出了參加雞尾酒會、俱樂部活動或藝術活動等旗號。可是有人對遊學的效果提出了質疑,網名為「遊走四方」的網友就稱某些機構的這些遊學流程只能起到旅遊的效果:「國外有很多職業夏令營活動,參加的青少年不僅能夠近距離接觸到明星,還能在交流中學到很多經驗,這對於培養青少年的理想很有幫助,如果國內遊學團能夠多聯繫這樣的國外團,效果就會好很多了。」
總之國際遊學團選擇務實的線路,在安全保障的基礎上,放心的開展國際遊學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