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語,語言詞彙非常豐富,對於同一事物,常常會有不同的稱謂,也就是所謂的「別稱」。這些別稱既生動又形象,運用在詩詞中,豐富了詩人們的語言表達,也豐富了詩人和讀者的想像,同時也傳遞著更加豐富的情感。
今天咱們來聊聊出現在古代詩詞中對於春天的別稱,舉幾個例子和前人的作品,和朋友分享一下。
1.三春
我國農曆中,春季為正月、二月、三月,這三個月又分別稱為孟春、仲春、季春,所以春天又稱「三春」。這個別稱可能用的相對較多,這兩個字的讀音都是陰平,讀起來感覺平淡中透著親切,輕緩而溫柔。
遊子吟 (唐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 (唐 白居易)黃鳥無聲葉滿枝,閒吟想到洛城時。惜逢金谷三春盡,恨拜銅樓一月遲。詩境忽來還自得,醉鄉潛去與誰期。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2.九春
春季三個月,共九十天,民間有一習俗,十天為一春,所以又稱「九春」。另外,春天也被稱之為「陽春」,九為陽數最大者。成語「九春三秋」指九春季九十天和秋季三個月,泛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時光。
還鄉道中聞杜鵑 (宋 黃裳)才次鄉關得此禽,五更啼處九春深。誰知枕上情無限,物是人非古到今。
三月歌 (唐 閻德隱)洛陽城路九春衢,洛陽城外柳千株。能得來時作眼覓,天津橋側錦屠蘇。
3.青春
春天裡,萬物復甦,草木發芽生長,放眼望去,天地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到處都變得鬱鬱蔥蔥,好一個青青綠綠的季節。對於草木,對於農事,對於一年的規劃,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於人的勸勉之句也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春天是一年之中最美好而又短暫的季節,青春也是人生中最美好而又短暫的一段光陰。用「青春」來做春天的別稱真的是既形象又飽含良苦之心。
苔 (清 袁枚)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喜春雨有寄 (唐 李中)青春終日雨,公子莫思晴。任阻西園會,且觀南畝耕。最憐滋壟麥,不恨溼林鶯。父老應相賀,豐年兆已成。
4.落花時節
春天百花盛開,繁花在春風中盛開,也在春風中飄然。在這花開花落的春風中,人們最易傷感,無論是對時光的流逝,還是年華的流逝,還是花容的飄落,在夏季和秋季中也都會有花開花落,但都沒有春風中的這番景象讓人如此痛徹。
江南逢李龜年 (唐 杜甫)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過江東 (宋 嚴粲)落花時節過江東,濃綠山頭間小紅。野店日長春寂寂,柳陰搖颺酒旗風。
5.東君
在屈原的作品中,東君是太陽之神。當然還有另外的說法,即東君為傳說中的司春之神,故而也代表春天。同時,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又與春夏秋冬四季相對應,東方對應的是春天,人們把春天又擬人化,稱春天為東君。
杏花 (宋 朱淑真)淺注胭脂剪絳綃,獨將妖豔冠花曹。春心自得東君意,遠勝玄都觀裡桃。
蝶戀花 (宋 晏幾道) 千葉早梅誇百媚,笑面凌寒,內樣妝先試。月臉冰肌香細膩,風流新稱東君意。一捻年光春有味,江北江南,更有誰相比。橫玉聲中吹滿地,好枝長恨無人寄。
在和暖的春風中,在醉人的花香中,看著柔嫩的柳枝隨風而舞,滿目芳菲的春天縱然會隨時光而漸行漸遠,但四季的輪迴終將會在經過九個月的等待,再一次將春天帶到我們的面前。
前人想盡辦法留住春天,留住美好的時光。人們為春天起了眾多美麗芬芳的別稱,寄託人們對春天的喜愛、嚮往、留戀、敬畏,並把這些情感融入詩詞。我們也通過這些詩詞,不但欣賞了春天的美景,也感受到了前人深沉而博大的情懷,從中感悟到相似或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詩詞中的春天,不會隨著時光的腳步離去,只會隨著歲月而增加它的芬芳,讓我們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詩詞的魅力,感受漢語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