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啥意思?古人生活經驗

2020-12-14 禾牧之

大家好,我是「楚何知」。每天分享古今民俗及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農村民俗及不為人知的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啥意思?古人生活經驗!

翻開日曆,2019年已經進入了最後一個月,距離陽曆2020年僅剩二十多天了,這也意味著傳統春節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

最近天氣也是日冷一日,不少農民基本上已經忙完了秋收;如果想在年前掙一點工錢,農民也會去臨近城市打零工;如果感覺身體疲勞,正好也可以趁此時機好好休養生息。

因此不少農村人口耳相傳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這句俗語說的是啥意思呢?

為什麼說「緊臘月」呢?

說起「臘月」,很多人都會第一感覺肯定是漫天大雪;俗話說「小孩盼過年,大人望種田」,在臘月是時候,如果下大雪,那麼農民內心就會非常踏實,因為「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之所以說「緊臘月」,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因為臘月天寒地凍,舊社會農民需要趁著好天氣洗衣服、曬被子,將家裡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為過年做好準備;

二是因為準備年貨,春節有親戚前來拜年,自己家裡需要準備充足的肉類、水果以及必要的蔬菜招待貴客,尤其是一些搶手的年貨需要提前準備;

三是因為「禮尚往來」,春節走親訪友不能空手去,需要帶著禮品,這些都需要在臘月準備好。

正因如此,農村老人才會感覺臘月時間不夠用,因此才會說「緊臘月」。

為什麼說「慢正月」呢?

「正月」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份,為什麼人們卻要說「慢正月」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一是因為正月是走親訪友的節日,尤其是在外拼搏奮鬥的人回到老家,漸漸長輩、參加同學聚會,聊天都會非常愉悅。

二是因為正月期間天寒地凍,對於農民而言,忙碌了一年,暫時可以放下田間地頭的莊稼,踏踏實實過個安穩年。

「不緊不慢是冬月」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所謂「冬月」其實就是農曆十一月,今天12月5日就是農曆冬月初十;之所以農民會說冬月不緊不慢,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是因為繁忙的秋收已經過去大半,農曆十一月是秋收的末尾,在高強度的秋收過後,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農民都需要放慢節奏,讓身心得以恢復。

二是因為冬月準備過年的物資時間又太早,因此農民可以仔細思考以下明年該如何種好土地,因此才會說「不緊不慢是冬月」!

綜上所述,從這句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古人生活的經驗所得。

對於如今的農村年輕人來說,很多人都在大城市上班,無論是朝九晚五,還是996;他們當中很多人早已經沒有了「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這種感覺了。

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雖然如今很多人都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但是傳統文化我們依舊不能丟;對於這句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精彩評論!

(註:圖片源自網絡,與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十一月」,啥意思?你知道嗎
    農村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十一月」,充分體現了過去農民的民情風俗,你知道啥意思嗎馬上就進入臘月了,滿打滿算距離春節還有1個月時間,感覺這一年過得真是快,還沒怎麼過,就到2020年了。說到臘月便想起了一句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相信大家對這個童謠都不陌生。在以前,小孩就盼過年,而對於大人們來說,雖然農事基本忙完,但臘月中旬一過,也是忙得不可開交。正如農村老話說的「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十一月」。充分地體現了過去農民的民情風俗。所謂緊臘月。
  • 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11月,啥意思?道出農村人的生活
    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11月,啥意思?道出農村人的生活不知不覺我們又將迎來新的一年,學生已經開始準備期末考試了,上班人員因為只有七天年假,所以年前一兩個月依舊是正常上下班,而相對輕鬆一點的便是農民了。
  • 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啥意思,老祖宗要講究什麼?
    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啥意思?老祖宗要講究什麼?今天是12月29日,農曆的臘月初四。而農村裡很多農民做事都是非常有忌諱的,比如結婚、搬家都必須選個好日子,以來圖個吉利,也嚮往這有一個美好的生活。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啥意思?現在剛好是正月,不妨看看
    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啥意思?現在剛好是正月,不妨看看春節已過,相信大家還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中,享受著一年中最歡樂的時刻。然而喜慶歸喜慶,但老一輩人卻覺得春節期間也存在著諸多講究和避諱,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否則會觸了黴頭,影響來年的氣運,為此還產生了不少俗語,來看看老祖宗說的話有沒有道理。來看這句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 俗語:臘月立春牛欄空,正月立春米缸富,啥意思?今年何時立春?
    宋代陸遊有詩:今冬少霜雪,臘月厭重裘。漸動園林興,頓寬薪炭憂。意思很簡單:雖是臘月,但雪小霜少,穿著保暖裘衣都覺厚重。突然就有了遊園賞花的興致,溫暖天氣中,不用為取暖的火炭發愁憂慮。詩詞娓娓道來,仿佛是和詩人對話,側面寫出寫詩當年是暖冬天氣。
  • 農村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啥意思?到底有沒有道理?
    農村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啥意思?到底有沒有道理?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思大多也都比較通俗易懂。俗語大多來源於日常生活,把生活中的事情、習俗以及一些道理用俗語的形式呈現給後人,所以俗語才會讓很多人感到親切。
  • 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導讀: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明年馬上就要來了,因為今天已經到12月16號了,陽曆新年只剩下半個月時間了,2021年要全新開啟了。不過,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陽曆年和農曆年還是有區別的,而我們常以農曆新年作為慶祝和歡度的開始。就以今天的時間為例,今天是12月16號,但是農曆時間也是十一月初二,陽曆和農曆相差一個多月時間,所以,農曆新年也要比陽曆新年晚一個半月的時間,而農民眼中的新的一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也就是除夕晚辭舊迎新正月初一,這才是農曆的2021年的開年第一天。
  • 農村俗語「臘月打春過年暖,正月打春二月寒」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打春過年暖,正月打春二月寒」,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什麼時候立春呢?
  • 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今年春節冷嗎?這不昨天飄了小雪花,今天天氣就晴好了,果然還是老農有生活經驗,對冬日的天氣摸得透。今天是12月15號,這是陽曆時間,我好奇今天早上有人拿著香紙往村裡的祖堂走,這是我們當地一個習俗,農曆初一十五要上香,大概農村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查了一下農曆時間。
  • 春節快到,俗語:臘月忌三,正月忌四,啥意思?具體是哪些事情?
    一是發端,是生命開始的喜悅,正月是新年開始,萬物復甦;三是終結,是生命結束的悲傷,臘月是寒冬時節,萬物沉睡,陷入無盡黑暗。由一而來,由三而去,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生命繁衍就是這樣。俗語:「臘月忌三,正月忌四」意思很簡單,臘月有三件事不能做,正月有四件事不能做。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老祖宗這話啥道理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你聽說過嗎?其中有何深意。現在也有非常多的人遵守這個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那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正月不理髮就是指人們在正月的時候大部分人是不會去剪頭髮的,這件事情是很有講究的,人們覺得在正月裡面剃頭是不吉利的,會給家裡面的人帶來不好的運氣,因此人們大多會選擇在年前就把自己的頭髮收拾好。
  • 農村老人常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指正月不理髮嗎?啥意思?
    這不剛進臘月,在村裡又常聽到老人們對,年輕人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啥意思呢?是指正月不理髮嗎?對於,「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類農村俗語,相信很多朋友都是從小到大聽的。而且農村俗語千千萬,很多俗語我們年輕人認為無趣,但在老人看來甚為重要及大有來頭。其實無非就是年輕人與老輩人之前的年齡問題、時代問題。
  • 農村俗語「臘月不搬家,正月不結婚」是什麼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不搬家,正月不結婚」,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
    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時間:2020-01-25 15: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 在以往農村,一年裡最重要的兩個日子,莫過於除夕和春節。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今年春節會冷麼?
    「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說起冬月,其實就是農曆的十一月,「冬月到,冰封到」,冬月是氣溫下降最明顯的一個月,因為在冬月開始的時候,一般就是數九天開始的時候,而今年冬至的日子正好是在12月21日,也就是還有幾天就到冬至了,冬至到,數九開,冬至是數九的第一天,老人們每到冬至就會特別關心冬至的天氣變化會如何,如果天氣冷的話,人們就會認為天氣冷也就能冷到過年,如果冬至暖的話,這天氣冷可能就會冷到正月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是什麼意思?一起看看吧!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是什麼意思?一起來看看吧!哈嘍啊,大家好啊!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介紹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就是「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了,這句俗語究竟說的什麼意思呢?這裡面又包含的有什麼樣的道理呢?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俗語「臘月不撿兔,正月不撿雞」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不撿兔,正月不撿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有道理嗎?
  • 進入臘月,農村俗語:「臘月兔和正月雞不能揀」啥意思?
    農村俗語 ,是經過千百年來老農民傳下來的經驗教訓,就是告訴後人們必須遵守的,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 ,臘月裡的死野兔不能揀,春天裡的死野雞不能吃 ,動物死亡都是有原因的,不明真相千萬不能揀。如果我們在臘月的時候到山上去玩,碰到死去的野兔千萬不能撿回來吃,因為野兔它死的不明不白,也許被別人下毒藥死了,或者得什麼傳染性疾病 ,如果人吃了這樣的野兔 ,倒黴的還是自己 ,到時候損失萬八千那都不在話下。
  • 農村俗語「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啥意思?
    導讀:農村俗語「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啥意思?進入臘月之後,年味就更濃了,冬天的氣息也從大雪紛飛中更佳了,寒冬臘月裡,我們期待春節的到來,春節快到了,春天還會選嗎?春季啥時候到來?但是我們傳統陰曆算法中,一年是從正月開始的,所以陰曆和陽曆上會有一個時間差。現實中立春節氣可能會出現在年前,也可能會出現在年後,也就是我們說的是「立春在臘月」還是「立春在正月」,立春在不同的月份,對於農作物生產,對於天氣變化都是有不同說法的。俗話說「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這句話說明的就是立春節氣出現在臘月裡,而出現來年三月份的時候天氣還很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