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7 365說三農

導讀: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今年春節冷嗎?

昨天還是小雪紛飛,今天就是豔陽高照了,所以我們這裡想看到積雪,真的是有點難,並且我們當地老人也這樣說,說前面幾天陰雨天的話,如果天不下雪的話,太陽出不來。這不昨天飄了小雪花,今天天氣就晴好了,果然還是老農有生活經驗,對冬日的天氣摸得透。

今天是12月15號,這是陽曆時間,我好奇今天早上有人拿著香紙往村裡的祖堂走,這是我們當地一個習俗,農曆初一十五要上香,大概農村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查了一下農曆時間。

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農曆十一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冬月,今天已經到冬月初一了,到正月初一還有整整兩個月,還有兩個月就要過春節了。

農曆十一月叫冬月,與這個月時間天氣寒冷是分不開的,在冬月裡會有冬至節氣,還有小寒節氣,大雪節氣也粘上邊了,所以農曆十一月是已經很冷了,是真正冬天特徵了。

今天冬月初一,讓我想起一個我們當地農民常說的俗語,說的是「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也就是說,根據冬月初一這天的天氣變化來判斷正月裡天氣變化情況。這是先輩農民總結出來的,不能說百分之百準,總會八九不離十的概率吧。

「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這句話啥意思?

這句話從表面上來說還是很好理解的。冬月初一,說的就是農曆十一初一這一天,而今天是2020年12月15號,農曆冬月初一。這裡說的晴,是指的這天是大好晴天的天氣。而到了正月裡會是雨雪多,地面很泥濘不好走。

冬月初一晴

這裡是說的按照農曆的說法,冬月初一就是十一月初一這天,天氣晴朗。冬月初一,正是大雪節氣與冬至節氣期間,這個時候應該是冬季的雨水旺季,這個時候的雨水會因為溫度低,會以雪花方式落下,或者是小雪朦朧,或者是大雪紛飛,這樣的天氣才是冬月裡應該是常見的。晴天的話,說明近期北方空氣不是很強,還不足構成下雨雪的能量。

正月地泥濘

這個說的是到了正月的時候,也就是從春節的時候吧,天氣將是雨雪比較多,這樣的話地面比較溼,特別是農村的泥巴路比較泥濘。當然,如果正是正月裡下雨雪比較多,這樣的天氣會影響人們相互走親的熱情,因為天冷地不好走,人們就不愛出門。

今年春節會冷嗎?

春節天氣冷不冷,全靠有沒有雨雪下,如果是正是像我們當地這樣,今天晴天,到了正月裡雨雪噸,那麼春節期間肯定貴根冷的。如果春節是太陽天,那是一個非常舒服的天氣。

今年春節期間我們要關注「拉尼娜現象」的發生,這是世界氣象組織最近連續發布的預警,說今年隆冬時節會有「拉尼娜現象」的發生,這樣會帶來降溫強雨雪天氣,可以預見的話,今年春節期間天氣應該是非常冷的,也正好印證了這句俗語。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今年春節會冷麼?
    在北方農村,人們一到冬天就會選擇在家裡「貓冬」,暖暖的炕頭才是冬季裡最溫暖的地方,而坐在炕頭上人們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聊家常,就像筆者的家裡,每天都會人來人往好幾波,因為爺爺是一個愛聊天的老人,又是周圍有名的「大拿」,所以每天我們的家裡就成了這些老人談天說地的地方,而今天筆者聽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俗語,那就是關於今天是冬月初一的,這個俗語就是「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
  • 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陽曆的12月15號,今天的日子比較特別,特別是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有講究的農村家庭會在這一天,煮上三碗米飯,倒上三杯酒,一塊白肉上插著一根竹筷子,最後拿上香紙,來到祖堂和土地M來上供一番,這是一種農民的初一習俗,與我們常說的迷信無關。
  • 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陽曆的12月15號,今天的日子比較特別,特別是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農曆十一月,又叫冬月,是農曆年的第十一個月,當然,這是對於沒有閏月的年份講的,今年農曆閏四月了
  • 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導讀: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明年馬上就要來了,因為今天已經到12月16號了,陽曆新年只剩下半個月時間了,2021年要全新開啟了。就以今天的時間為例,今天是12月16號,但是農曆時間也是十一月初二,陽曆和農曆相差一個多月時間,所以,農曆新年也要比陽曆新年晚一個半月的時間,而農民眼中的新的一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也就是除夕晚辭舊迎新正月初一,這才是農曆的2021年的開年第一天。依此來算,農曆的2021年正月初一是在陽曆2021年的2月12號。
  • 十一月初一到,「冬月初一雨淋頭,除夕暖烘烘」,春節期間不冷嗎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冬月初一雨淋頭,除夕暖烘烘」,春節期間不冷嗎「早上出門還好好的,現在就開始下雨了」我爸媽拿著鋤頭回家了,本來是早上出了沒有下雨,就去油菜地裡鋤草,這不到11點多下起了細雨,今天溫暖好像升高了一些
  • 農村俗語「冬月三一晴,穀米一般平」,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又值冬月初一,一大早是被明媚的太陽叫醒,剛睜開眼,就聽見隔壁大爺吆喝著「冬月三一晴,穀米一般平」,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啊。一會說「不怕冬月三一陰」,這會對著晴天又吆喝「明年是個豐收年」,到底是晴天好,還是陰天好呢?把我也給弄迷糊了。這些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
  • 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啥意思?古人生活經驗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啥意思?古人生活經驗!翻開日曆,2019年已經進入了最後一個月,距離陽曆2020年僅剩二十多天了,這也意味著傳統春節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因此不少農村人口耳相傳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這句俗語說的是啥意思呢?為什麼說「緊臘月」呢?
  • 冬月是陰曆的十一月嗎 十一月為什麼叫冬月?
    冬月是陰曆的十一月嗎對冬月是農曆十一月的別稱,不只是冬月,每個月bai都有稱。、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十一月:冬月、幸月、暢月、仲冬;農曆十一月為「冬月」,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的話,又稱「子月」稱「建子」。
  • 農俗『不怕冬月三一陰,就怕大寒滿天星』,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由來已久,也無人考察,不過能夠流傳至今,肯定有它獨到的地方,它的產生與時代有關,也許在代代傳誦的時候已經變了意思,但是古人的智慧讓人高山仰止,也許老農民知識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對俗語卻出口成章,尤其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更是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比如這句『不怕冬月三一陰,就怕大寒滿天星』,啥意思
  • 農村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十一月」,啥意思?你知道嗎
    農村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十一月」,充分體現了過去農民的民情風俗,你知道啥意思嗎馬上就進入臘月了,滿打滿算距離春節還有1個月時間,感覺這一年過得真是快,還沒怎麼過,就到2020年了。正如農村老話說的「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十一月」。充分地體現了過去農民的民情風俗。所謂緊臘月。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你不可全信
    在生命誕生方面,古人也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形成了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一、男不得初一古人有著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維,他們覺得在家庭中,男子最為重要,肩負著養家的重要職責。因此,在古代,男子的地位一般都很高。而家族中添丁進口主要是指有男孩出生,甚至覺得男孩才能延續香火。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古人的話有道理嗎?
    這時候,很多在今天看來很荒誕的說法,盛行一時。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很多說法已經被淘汰了。但在農村,你還是會聽到一些看似迷信的俗語。比如「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男孩最好不要初一出生,女孩最好不要十五出生。如今看來,這就有點好笑了,但也不是全不可信!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當我們走在鄉間小路上,經常會看到很多的老爺爺與老奶奶聚集在街頭巷尾談天說地,聊著家長裡短。而在這些老爺爺與老奶奶聊天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俗語。俗語是我國的語言文化之一。它是產生於民間,是古人對自己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有道理嗎?啥時出生比較好呢
    導讀: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有道理嗎?啥時出生比較好呢在農村,對於生兒育女有很多講究,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總結出來了很多與天幹地支生辰八字相關的風俗文化,這些看日子,生辰、八字等還影響著現在的生活。
  • 元旦最初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那「春節」又是從什麼是開始的
    大家都知道,「元」和「旦」都是開始的意思。所謂的「元」,是指凡數之始,意指開始、第一;「旦」是象形字,「日」代表太陽,「一」代表地平線,組合起來如同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既是一天的開始,也是一年的開始,所謂的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因此,元旦又稱「三元」。
  • 俗語「立冬無雨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啥意思?今年冬季晴嗎?
    今年冬季會是如何,對於我們廣大農村地區的農作物有何影響。這個也是我們農村人比較關心的,人們常說「立冬晴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它指的是什麼意思呢?今年冬季是爛冬怎樣?立冬是我國進入冬季的一個節氣,人們常說「立冬晴,一冬晴」,它就是說立冬的時候如果都是晴天,那麼到了後面的整個冬天將會是比較晴朗的冬天。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這些俗語經常反映出人們對時間和禁忌的關注,在談到這一點時,我不得不提一句老人們常說的話,即「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字面意思是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出生的女孩將來會成為娘娘;在15出生的男孩將來會成為高級官員。為什麼這麼說?實際上,這裡的「初一」是指新年的第一天。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啥意思?小孩出生時間有什麼說法?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啥意思?小孩出生時間有什麼說法?在中國的農村有很多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一代代的傳承下來的,有些人覺得這些俗語就是說說而已,又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並沒有可取之處,但是有些人覺得,這些是古人的生活經驗所得,能一直千年延續,就肯定是有道理的,所以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其中也是蘊含了非常多的道理的。
  • 農村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和年份、日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年難逢九年閏,百年難逢初一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道理嗎?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雖然每19年中就會出現7個閏月,但是閏九月卻很少見。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但是立春節氣卻很難會和大年初一相遇,用百年難遇來形容絲毫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