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2020-12-17 365說三農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陽曆的12月15號,今天的日子比較特別,特別是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有講究的農村家庭會在這一天,煮上三碗米飯,倒上三杯酒,一塊白肉上插著一根竹筷子,最後拿上香紙,來到祖堂和土地M來上供一番,這是一種農民的初一習俗,與我們常說的迷信無關。

農曆十一月,又叫冬月,是農曆年的第十一個月,當然,這是對於沒有閏月的年份講的,今年農曆閏四月了,所以今年農曆年有十三個月,即四月之後,就是閏四月,再之後就是五月,就這樣從五月分後面序數都要+1,即農曆十一月,實際上是第十二個月。而農曆十二月是第十三個月,所以農曆一年的時間不是與陽曆一年時間那樣固定的。農曆一年時間如果是12個月,那麼一年時間共只有354天,而如果是十三個月是383天,這一點與我們所說的陽曆一年365天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希望大家記住:農曆一年是十二個月,閏月的話有十三個月。

冬月初一這天農民會根據天氣不同情況有不同的預測來年天氣好壞的說法。比如說「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還有這句「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

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

這句話從表面來說是:在農曆十一月初一這天天空颳大風的話,來年將會是一個好的年景,農民莊稼都豐收。這是農民們最想要的。這只是表面意思,我們根本理會不到說什麼,下面我們來把意思深化一下:

冬月初一颳風

冬月初一這是說的時間,沒有需要深化的,最不好理解的是「颳風」。並且我們還要理解這是說的刮什麼風,東風?北風?還是西北風呢?

我們知道,冬月正是冬至節氣前,大雪節氣期間,這個時候正是寒冷空氣強盛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是從北方吹過來的風。一般來順,北方的冷空氣的源頭在西伯利亞以及北冰洋地區,這樣一來,影響我國的冬季的風有兩種,一種是偏大陸性冷空氣的吹西北風,還有一種是偏海洋性的北風。這兩種風都是冷空氣帶來的。但是西北風帶來降溫,但是比正北風要乾燥一些,而正北風會帶來強的降雪,這樣長驅南下,給廣大土地帶來冬季的「麥蓋三層被」。

來年好收成

這句話說的是因為冬季氣溫低,很寒冷,導致雨雪多,這樣的冬季有利於農作物的大豐收。冬月初一颳風,意味著冬季風雪多,這樣對於莊稼是非常有利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冰雪天氣走繼續土壤中病蟲害的自然減少。因為冰雪天氣,大雪覆蓋土壤,地上結冰,這樣的低溫能消殺土壤表層的農作物病蟲害,俗話說「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2、冰雪天氣有利於冬季土壤補墒,防止農作物出現旺長。冰雪天氣其實就是降雨的一種,冬季降雨主要以下雪形式下來,這樣實際給土壤補充水分。還有就是冬季農作物能耐寒,特別是油菜和小麥,天寒還有利於農作物控旺。

綜上所述,冬月初一刮大北風,冬季雨雪多,是非常有利於來年農作物生長的,這樣農民就會有大豐收了。今天,你那颳了北風嗎?

相關焦點

  • 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冬月初一這天農民會根據天氣不同情況有不同的預測來年天氣好壞的說法。比如說「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還有這句「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
  • 農村俗語「冬月三一晴,穀米一般平」,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到了寒冬臘月,農活基本都放下了,這時的老農在閒暇之餘也常常出去溜達溜達,看看農田,看看天氣,就像有首歌裡那樣唱的「寒冬臘月哦,盼春風」,他們期盼的是來年能有個好收成。以前就常聽老人說「不怕冬月三一陰,只怕大寒滿天星」,當時也不懂是什麼意思。
  • 十一月初一到,「冬月初一雨淋頭,除夕暖烘烘」,春節期間不冷嗎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冬月初一雨淋頭,除夕暖烘烘」,春節期間不冷嗎「早上出門還好好的,現在就開始下雨了」我爸媽拿著鋤頭回家了,本來是早上出了沒有下雨,就去油菜地裡鋤草,這不到11點多下起了細雨,今天溫暖好像升高了一些
  • 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今年春節冷嗎?今天是12月15號,這是陽曆時間,我好奇今天早上有人拿著香紙往村裡的祖堂走,這是我們當地一個習俗,農曆初一十五要上香,大概農村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查了一下農曆時間。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農曆十一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冬月,今天已經到冬月初一了,到正月初一還有整整兩個月,還有兩個月就要過春節了。
  • 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導讀: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明年馬上就要來了,因為今天已經到12月16號了,陽曆新年只剩下半個月時間了,2021年要全新開啟了。就以今天的時間為例,今天是12月16號,但是農曆時間也是十一月初二,陽曆和農曆相差一個多月時間,所以,農曆新年也要比陽曆新年晚一個半月的時間,而農民眼中的新的一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也就是除夕晚辭舊迎新正月初一,這才是農曆的2021年的開年第一天。依此來算,農曆的2021年正月初一是在陽曆2021年的2月12號。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今年春節會冷麼?
    在北方農村,人們一到冬天就會選擇在家裡「貓冬」,暖暖的炕頭才是冬季裡最溫暖的地方,而坐在炕頭上人們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聊家常,就像筆者的家裡,每天都會人來人往好幾波,因為爺爺是一個愛聊天的老人,又是周圍有名的「大拿」,所以每天我們的家裡就成了這些老人談天說地的地方,而今天筆者聽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俗語,那就是關於今天是冬月初一的,這個俗語就是「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
  • 明天冬至,農村俗語「冬至時節颳大風,來年收成一場空」,準嗎?
    導讀:明天冬至,農村俗語「冬至時節颳大風,來年收成一場空」,準嗎?每天的18時02分,將會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冬至。今天菜市場明顯比平時要熱鬧許多,大家開始買肉買菜準備包餃子,由於大蔥的價格太高,今年的大蔥肉餡餃子也吃不起了。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怎麼理解?出生月份有講究?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怎麼理解?出生月份有講究?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為了表達一些對未來或者是對別人祝福的話,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的俗語,後來還被後人沿用了很久,那時候他們的文化水平都並不是很高,所以說出來的俗語都是通俗易懂的,雖然很簡單但是裡面所蘊含的意思卻並不簡單,就不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應該怎麼理解?出生月份有講究?
  • 冬月將至,「十一月下場雪,送給麥苗一床被」,冬季下雪偏冷嗎?
    導讀:冬月將至,「十一月下場雪,送給麥苗一床被」,冬季下雪偏冷嗎?冬月馬上要到了,可能有些人對「冬月」的說法不是很清楚,其實,冬月就是農曆的十一月,而農曆的十月叫寒月,而十二月見臘月,所以我們常說的「寒冬臘月」這個詞語說的是天氣寒冷的意思,其實是說的「農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這三個月是最為寒冷的意思。
  •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後一句十人九不知!
    ,也就是我們生活中所說的二十四節氣,而且生活中還總結出來一些特殊的俗語,諸如「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是農耕中最怕遇到的幾種特殊情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吧。有句話叫做「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個時候最宜春耕,雨水也比較重要,穀雨在農民眼中同樣非常的重要,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都不下雨,那就意味著要天氣乾旱,畢竟剛剛立春沒有多久,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任何一場充足的雨水,都能令莊稼有一個大的豐收,人們都說「春雨貴如油」,可想而知雨水的重要性,在穀雨的前後,如果能下雨的話,種棉花也會有一個好的收成,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叫做「穀雨有雨棉花肥,穀雨有雨好種棉」。
  • 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何意?19年能碰上嗎?
    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何意?19年能碰上嗎?2018已經過去了,隨著一月一日零點鐘聲的敲響,我們換上2019的日曆,進入了新的一年。「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這句俗語,講到的就是立法中的計算方式。首先看前半句「七年難逢九月閏」,在曆法的計算中,為了能夠平衡,就出現了閏月和閏年。而根據字面意思就是講的,閏九月很難見,七年都很難遇到一次。當然實際上並不是指的七年一次,而是誇張的說很多年都不一定會有一回,年數不定。根據近200年日曆表顯示,閏九月出現在1832年、2014年,這中間隔了可不止一個七年,幾乎有兩百年。
  • 今日三九,農諺「三九不颳風,來年一場空」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已經到了三九天。三九是數九寒冬的第三個九天,是北半球全年最冷的時間段,等過了三九天後氣溫會逐漸回升,天氣也會慢慢變暖。在農村中關於三九天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三九不颳風,來年一場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 「六月初一灑一丟,白面饅頭撐死狗」!這些農諺老話,事關當年收成
    農村流傳著很多經典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農村祖輩們一代代的生活經驗積累下來的,不過很多人都認為它們已經不適用於我們的生活了,但其實這些俗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非常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的,這些俗語有的是關於農村的風土人情,有的是教後人如何為人處世,有的甚至能夠預測到未來的天氣狀況和收成情況。
  • 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啥意思?古人生活經驗
    大家好,我是「楚何知」。每天分享古今民俗及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農村民俗及不為人知的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啥意思?古人生活經驗!
  • 農村民間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什麼意思呢,怎麼理解?
    農村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什麼意思?以前的時候,人們對於生辰八字十分講究。不同時間出生的孩子,說法也不一樣。對於生活中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人們會選擇一個好的日子,俗稱良辰吉日。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小雪不見雪,來年長工歇」是什麼意思?農村大爺:預測收成
    導語俗語「小雪不見雪,來年長工歇」是什麼意思?農村大爺:預測收成在我國的農村中有很多的俗語,都是在古代的時候老一輩的人留下來的,有很多都是經過老祖宗們上千年的經驗累積總結得出的,有很多到現在都還很適用。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為何男孩子不能初一出生?
    在農村中關於新生兒出生時間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何男孩子不能在初一出生呢? 按照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的說法,男孩子在農曆初一出生不好,尤其是正月初一,而女孩子在農曆十五出生運勢不佳,正月十五最差。
  • 農村俗語:六月初一動了流,七十二暴到中秋!今年夏天是澇是旱?
    廣大農民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三農新世界,好久未更新啦,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兩句農村農諺俗語,一起來看看吧!自打開春以來,這田裡的莊稼就著實沒有得到幾場透雨的滋潤,眼看著玉米葉子都一天一天幹的打起了捲兒,不少人都對此感到憂心忡忡,擔心今年夏天的旱情仍舊會持續,畢竟,咱莊稼人一年的收入可全靠這地裡的糧食啊!
  • 冬至快要到了「冬至不離十一月」是啥意思?冬至為什麼會大如年?
    俗語「冬至不離十一月」是什麼意思?冬至為什麼會大如年?說到了冬至,大多數人可能只知道冬至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其實冬至對於我們農村人來說,才是24節氣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民間關於冬至的說法有很多,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俗語「冬至不離十一月」是什麼意思?冬至為什麼會大如年?俗語「冬至不離十一月」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