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那場三聚氰胺風波中,逾29萬小兒出現泌尿系統異常,其中6人死亡。動物研究顯示,食物中所含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進入體內可形成不溶於水的複合物,是結石形成的基礎,但這樣的結果是否可直接套用於人類尚不可知。近日,一項小規模臨床研究顯示,三聚氰胺與人類泌尿繫結石相關,然而病理生理機制可能與動物不同。相關論文2009年1月9日在線發表於愛思唯爾期刊《臨床化學學報》(Clinica Chimica Acta)。
近日,中國香港和內地學者聯手進行了一項小規模研究,共納入了15例曾攝入三聚氰胺汙染奶粉且超聲診斷有尿路結石的患兒,以及20名無結石形成症狀但尿液中可監測到三聚氰胺的兒童,試圖探究人體內三聚氰胺相關結石形成的機制。該研究中所有發病兒童的年齡都不足3歲,疾病嚴重程度不一,從急性腎衰竭伴腎積水,到有症狀或無症狀的結石伴或不伴尿沉渣分析結果異常等。
三聚氰胺本身可致結石
研究者發現,腎結石患兒尿三聚氰胺濃度從0.87~2002 μg/mmol肌酐不等,而對照兒童尿三聚氰胺濃度範圍在0.08~37 μg/mmol肌酐。進一步分析發現,尿液中三聚氰胺濃度在7.1 μg/mmol肌酐為安全切點,持續超過此濃度者,泌尿系統結石危險升高。
另外,腎結石體積也與尿液三聚氰胺濃度強烈相關。結石直徑在10 mm以下的患兒,其尿液中三聚氰胺濃度每升高10 μg/mmol肌酐,結石直徑增加1 mm,提示三聚氰胺暴露水平越高,結石越嚴重。
由此,研究者認為,三聚氰胺本身可致結石。
結石形成的其他危險因素
超過50%的結石患兒存在尿路結石的其他危險因素,如尿中尿酸或磷酸鹽含量高、尿pH值低等。其中尿pH是結石組和對照組間唯一具有顯著差異的危險因素,前組患兒尿pH值顯著降低。
在結石組中,超過30%的患兒尿酸水平升高,而這可能與三聚氰胺誘導的腎小管損害有關,並且尿酸在酸性環境中更易析出,形成射線可穿透的結石(三聚氰胺結石亦可被射線穿透)。
研究者據此推測,可能三聚氰胺只形成了結石的「核」,其他代謝危險因素則幫助形成了最終的結石。
三聚氰酸似與腎結石形成無關
與動物研究結果不同,此項小規模研究未發現尿液三聚氰酸濃度與腎結石形成相關。結石組與對照組患兒的尿三聚氰酸濃度無顯著差異。在三聚氰酸與三聚氰胺之間和三聚氰酸與腎結石體積之間都未觀察到相關性。最近一項研究報告,三聚氰酸在汙染奶粉中的含量僅為三聚氰胺的1%。研究者推測,在人體內,三聚氰酸可能與結石形成的關係不大。
本試驗中觀察到的結石特徵與既往動物研究中所描述的不同(見圖),似從另一側面提示,人與動物體內結石形成的病理生理機制可能存在差異。今後對結石成分進行檢測,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結石形成的機制。
圖1為食用含三聚氰胺食品後死亡的貓腎臟病理檢驗結果,顯示腎小管被晶體堵塞[Toxicol Sci 2008, 106(1): 258];圖2為從食用汙染奶粉的患兒體內分離出的三聚氰胺相關晶體(Clinica Chimica Acta 2009年1月9日在線發表)。
三聚氰胺在人和動物體內引起結石的特徵不同。超聲檢查發現,人體內三聚氰胺相關結石直徑在2.5~18 mm不等,其體積較小、質地較軟、數量較多,整體呈泥沙狀,大多位於腎盂。該研究未發現三聚氰酸與人體內結石相關。
在動物(貓、狗和魚)體內的結石主要由三聚氰胺與三聚氰酸形成的複合物組成,其晶體有典型的球形形狀,質地比較堅硬。
■ 連結
動物研究
2007年春季,北美發生了動物因食用某些寵物食品後發生腎功能衰竭而死亡的系列事件。美國學者隨後報告,這些寵物食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兩者通過氫鍵形成的網絡狀複合物不溶於水,與寵物食品中其他三嗪類化合物混合,可造成動物腎小管堵塞,進而發展為變性,甚至導致腎功能衰竭。相關論文發表於《毒理學科學》[Toxicol Sci 2008,106(1):251]。
名詞解釋
● 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但可作為化工原料,用於塑料、塗料、黏合劑、食品包裝材料的生產。三聚氰胺可能從環境、食品包裝材料等進入到食品中,但含量其實很低。三聚氰胺進入人體後,主要經腎臟排洩,暫未發現哺乳動物肝臟能分解或轉化三聚氰胺。
● 三聚氰酸
遇強酸或強鹼溶液,三聚氰胺發生水解,胺基逐步被羥基取代,最終生成三聚氰酸。有資料顯示,三聚氰酸是生產三聚氰胺過程中的副產品。三聚氰酸可被反芻類動物消化,因此被廣泛添加到動物飼料中。(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阿信 宣宣)
(《臨床化學學報》(
Clinica Chimica Acta),doi:10.1016/j.cca.2008.12.035 ,Ching-Wan Lam,Paul Kwong-Hang 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