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們記憶裡都有一隻鐵皮青蛙,只要擰緊發條,鐵皮青蛙就可以在地板上撲騰一陣子,憨態可掬。鐵皮玩具成了一個時代的烙印。日前,坐落在涼城路1315園區內的上海金屬玩具博物館正式開館,3000件產自不同年代的鐵皮玩具集中亮相,為市民找回童年記憶,開啟「時光之旅」。
玩具珍品齊聚
上海金屬玩具博物館1000平方米的展廳,分為主題展、玩具互動和金屬玩具大家族三大區域。主題展區由一排火車外形的展櫃構成,展櫃內,各類做工精美、保存完好的鐵皮玩具,按照金屬靜止、金屬電動、金屬發條分類陳設,生產年份多以上世紀60至80年代為主。鐵皮青蛙、母雞下蛋、小雞吃米、小熊拍照等已經銷聲匿跡多年的兒時寶貝,在這裡都能覓得蹤影。在玩具互動區,參觀者則可以重溫母雞下蛋、小火車等鐵皮玩具帶來的兒時快樂。
記者了解到,目前博物館內共匯集了包括動物、交通工具、玩偶等各系列的鐵皮玩具3000餘件。除了一些能喚起童年回憶的小玩具,展品中也不乏具有收藏價值的「珍品」。這些「珍品」主要集中在主題展區。一條生產於1978年的「機動龍」引起了不少參觀者的興趣。據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這條周身布滿彩繪的「機動龍」採用的是磁控工藝,在磁控棒的引導下,龍身就會循著軌跡自由舞動,工藝精細、複雜,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實屬難得。也正因此,它當年曾拿下了上海工藝品大賽的二等獎。「由於產量有限,這條『機動龍』目前已經成了孤品,全世界僅此一件。」講解員介紹。
致力文化傳承
上海金屬玩具博物館的籌建方是有著數十年玩具生產經驗的上海玩具進出口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玩具出口國,上海是中國近代玩具工業的發源地,而鐵皮玩具正是上海玩具的代表作。
67歲的楊獻民曾是上海康元玩具廠的一名老職工。他說,作為上海最早生產發條金屬玩具的工廠,博物館目前能看到的鐵皮玩具中有70%-80%出產於上海康元玩具廠。「像這把四聲衝鋒鎗,就是上世紀60年代很受歡迎的一款玩具。」楊獻民回憶當時的製作工藝,「從開模具到最後成品,差不多要三四個月時間,大小模具要100多副,材料用的是馬口鐵,最後就是上色,一步一步,考究得很。」
工藝複雜、做工考究,是每一位「老玩具公司人」對上海鐵皮玩具的評價。而也正因如此,讓玩具進出口公司的老玩具人萌生了籌建金屬玩具博物館的念頭。「鐵皮玩具作為一個時代的烙印,也是玩具文化的代表,值得我們去記錄和傳承。」
據介紹,目前博物館展出的3000餘件鐵皮玩具,都是通過回購的方式尋找回來的。由於當時上海生產的玩具以出口為主,因此這些玩具80%來自國外,15%回購於國內,5%是企業自身的傳承。其中,老設計師們的支持至關重要。「『機動龍』就是由其設計師鄭昌祁先生提供的。」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場地,這個作品一直被設計師保存在家中。「聽說要建金屬玩具博物館,老先生立刻把它拿了出來。」博物館負責人說。
接受市民捐贈
據悉,未來玩具博物館還將不斷擴大,並且不再局限於金屬玩具。「現在我們倉庫裡還有不少玩具沒有出展,就是為了博物館成熟後再擴館準備的。」
不過,儘管現在館藏的鐵皮玩具種類已經佔全部種類的90%以上,但根據目錄,仍有一部分沒有尋回。「歡迎家中藏有鐵皮玩具的市民向我們捐贈。藏品出展後,我們會標註捐贈者名字,為其立牌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