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陳晨 每經編輯:何劍嶺
時隔近三年,中基協再度披露了企業資產證券化(ABS)前二十強排名及具體規模。據統計,今年二季度,前二十家企業ABS管理人存續規模約1.22萬億元,佔行業七成。
其中,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和平安證券ABS規模居於前三,均超千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二十強中,券商佔據主導地位,共有16家。其次是基金子公司,有3家,分別是東方匯智、南方資本及平安匯通。另外,還包括1家信託公司,即華能貴誠信託。
存續規模超1.2萬億元
日前,中基協披露了二季度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月均規模前二十名數據,即當季各月末這20家管理人企業ABS業務規模的算術平均。據統計,二季度這20家管理人合計存續規模達12196.37億元。
數據顯示,二季度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和平安證券企業ABS規模位列前三,分別為1423.91億元、1278.18億元和1190.85億元,也是僅有的規模超過千億的三家管理人。這三家合計規模接近3900億元,佔前二十強規模的32%。
接下來則分別是華泰證券資管、中信建投、信達證券、德邦證券、招商資管、天風證券及國泰君安資管,上述7家的規模也均在500億元以上。
從以上前十強就能看出,券商作為管理人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具有明顯的優勢。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發現,除了券商外,前二十強中也不乏基金子公司的身影,比如東方匯智以380.76億元的規模居於第十二名,南方資本以342.96億元的規模居於第十四名,平安匯通以321.97億元的規模居於第十六名。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信託公司的華能貴誠信託,也以253.97億元居於第二十名,成為了除券商和基金子公司以外的新的主體進入管理人前列,而這僅用了一年半時間。
記者了解到,根據證監會《關於信託公司試點參與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有關事項的函》(債券部函[2018]488號),同意中信信託和華能貴誠信託作為備選主體試點開展企業資產證券化並擔任計劃管理人。自此,企業資產證券化的計劃管理人突破了之前確定的僅為「證券公司及基金子公司」的限制。
2018年12月,首單由信託公司擔任管理人的資產支持證券在上交所成功發行,而該資產支持證券的管理人正是華能貴誠信託。上交所對此表示,這標誌著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參與方範圍進一步擴寬,有助於拓寬資產證券化產品結構的多樣性,進一步提升資產證券化業務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上半年新增備案630隻
中基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企業ABS新增備案達630隻,新增備案規模達5688.0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約39%和20%。以基礎資產類型來看,應收帳款類備案規模近2400億元,佔比最高,約42%。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表示,隨著疫情緩解,企業復工復產穩步推進,預計2020年下半年企業資金回流需求旺盛,應收帳款類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將繼續上升。受國資委要求壓降兩金政策影響,預計2020年下半年央企仍有較大的應收帳款出表需求,應收帳款佔比較大的建築類央企出表需求尤為強烈,預計2020年下半年建築施工類應收帳款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仍較大。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存續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1792隻,存續規模17368.82億元。不難發現,上述20強規模合計12196.37億元,佔比達到七成。
此外,按照管理人類別劃分,券商ABS產品合計1519隻,規模14864.16億元;基金子公司ABS產品合計251隻,規模2237.98億元。
按基礎資產二級分類來看,應收帳款債權、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CMBS)、小額貸款債權、融資租賃債權、基礎設施收費以及REITs類基礎資產存續規模合計14726.38億元,佔總存續規模的84.79%。購房尾款、信託受益權等其他類別基礎資產存續規模合計2642.44億元,佔總存續規模的15.21%。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