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曾叱吒風雲,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亞歷山大帝國;凱撒大帝創建了古羅馬,也曾強盛一時,而且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個大陸,讓地中海成為羅馬內湖。但是,他們建立的國家都沒有得到長久的延續,最終四分五裂,不復存在。於是直到今天,我們發現歐洲雖然是七大洲中面積不大的一個洲,但卻是包含了46個國家。而我國卻不一樣,地廣物博,但卻一直保持了統一,56個民族求同存異,融合共存,這到底是為什麼?
其實這要從2000點年前秦始皇的大一統說起。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開創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但是秦朝卻也是有名的短命王朝,只不過存活了十幾年而已,但是呢,秦始皇卻被稱為是千古一帝,這是因為,秦始皇創立的秦朝歲雖然短命,但他卻為中國得以延續而做出了最重大的貢獻。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歷史課本上就有學到,秦始皇在統一了天下之後,曾做出了一系列的舉措,去鞏固統一,比如三公九卿制度,還有統一度量衡還有貨幣,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統一了文字。其實在秦朝以前,各諸侯國之間的文字是千差萬別的,比如單是一個馬字,在山東的六國中就有9種不同的寫法。文字和發音的不同,自然就會導致文化割據,進而造成各地分化越來越明顯。
公元221年,秦始皇就頒布了書同文字的法令,廢除了其他文字,統一使用小篆,不僅如此,在字體上也不斷的去規範,讓文字等價規範和方便使用。於是,儘管到了後來秦國滅亡了,儘管之後的中國也曾被分成過很多的諸侯國和朝代,但是它們之間猶豫沒有文字的隔閡,所以可以說一直是共通的和統一的。如此看來,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是毋庸置疑的。
歐洲則就不然了,我們知道現在的歐洲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還有文化,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可以獲得統一,而且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原因了,不得不說文字的作用在民族文化的統一中起著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