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一群特殊的護士,經手護理的病人年齡最小,全程沒有語言交流,完全靠經驗與觀察獲知病情,吃喝拉撒全程陪護。這份職業對專業要求之精湛、護理之耐心、看護之細心,被業內人士稱為最苦最累的一個科室。這個特殊的護士群體便是新生兒科護士。對於住進新生兒科病房的孩子們來說,絕大多數還沒有來得及被親生媽媽看上一眼,即被緊急送往這裡,而這裡的護士就成為他們的「臨時媽媽」。
住進新生兒病房的,通常為早產兒和危重症的新生兒。根據病情的輕重,孩子被分布在3個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有責任醫生和護士,進行24小時不間斷地輪流看護。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1名護士需要照看8、9個孩子;在東、西病區,因為孩子的情況相對來說比較樂觀,一名護士照看20多個孩子。
1992年出生的安婧堃在新生兒科已經工作了2年多。當初,得知自己被分配到新生兒科時,她對未來面對的工作情況一無所知。第一天工作進入病房,眼中只看到好多暖箱,感覺無從下手。如今,她早已適應了新生兒科病房的高強度工作,忙碌起來一人可以照看20多個新生兒。早上7點半,她準時到達病房,穿戴好護士服,準備開始緊張忙碌的一天。
交接班完畢後,安婧堃立即開始一系列常規工作:巡視所負責的病區中,所有孩子的心電監護儀,確保正常;檢查每一個孩子的暖箱是否運行狀態,溫度是否適宜;核對孩子的手圈,觀察他們的皮膚、口腔等,還會小心翼翼地把每個孩子都翻過來,看看背部。
遵照醫囑,安婧堃開始給孩子們配藥。因為新生兒的特殊性,所輸的高營養液需要按照特定的劑量一一進行調配。而這項工作最快也要半個多小時才能完成。
相比其他工作,給患兒扎針輸液堪稱一項難度係數極高的任務。由於新生兒皮膚嫩,血管細弱、脆,甚至血管還沒有針頭粗。扎針時,血管幾乎不可見,完全靠護士用手去摸。經驗豐富的護士往往能一次成功,但即便如此,也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
絕大多數早產兒和危重症新生兒,從一出生就被緊急送往這裡,親生媽媽甚至都沒有看過一眼。安婧堃和她的護士同事就成了這群孩子的「臨時媽媽」。儘管還是個單身女孩,安婧堃照顧起孩子來非常熟練,換尿布、餵奶都得心應手。
按照醫囑來說,孩子是2至3個小時餵一次奶。但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孩子有時差一口奶沒喝飽都不行,就會哇哇大哭,護士會根據情況再給他加點奶。有的孩子病情重,普通孩子喝20毫升奶只要2、3分鐘,而他可能需要5、6分鐘,護士會耐心地看著他慢慢吞咽。
新生兒病房的孩子沒有家屬陪護,也不會說話,只能通過哭聲來表達,而有些病重的新生兒甚至連哭聲都沒有,護士需要頻繁地在病區巡查,測體溫、換尿片、餵奶等,還要不停地在患兒床邊走動,及時觀察病情、發現病情,及時向醫生匯報。圖為安婧堃和同事抱孩子拍床旁胸片。
對於新生兒科護士來說,並不只看重精湛技術,還要有愛心、耐心。有的孩子吃飽喝足就乖乖睡覺,有的孩子就比較淘氣,一直哭著要關注。安婧堃會百忙之中抽空把這個淘氣鬼抱起來,讓他貼著自己的左胸口,還拍拍他的背,小傢伙立馬就不哭了,乖巧地靠著這位「臨時媽媽」。
病房內,很多新生兒需要蒙上雙眼後,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正常情況下,人是不能長時間直視這種光線,對眼睛傷害很大,但為了確保孩子的治療,每次走近暖箱,慄靜和同事都要看一下,這也成了她們的職業病。
病房內,你能看到的是50多個孩子。如果他們在家裡,照顧他們的至少是2個人,也就是說,照片中的10位新生兒護士完成的是100個人的工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很多時候,接孩子出院的家屬會格外感激醫生,對護士卻少有表達謝意。可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有愛心、耐心和細心的技術能手型護士們,用女性與生俱來的母性光輝,守護這裡的孩子,守護孩子背後那些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