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繫。
小雪節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
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
而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小的雪。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
立冬之後,氣溫逐漸降低,各地的人們都能感受到絲絲的寒意,紛紛添衣保暖。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意思是,小雪節氣,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足,因此稱作小雪。
小雪的到來,意味著中國北方已開始進入寒冰封凍的時節了。
小雪節氣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時節。
在小雪節氣初,東北土壤凍結深度已達10釐米左右,往後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多凍結1釐米,到節氣末便凍結了一米多。
「小雪地封嚴」,小雪之後,大小江河陸續封凍。
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
這裡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
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來年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於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因此。「瑞雪兆豐年」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在中國北方,小雪時節,一般的人家都要吃涮羊肉。
這個季節宜吃的溫補食品有羊肉、牛肉、雞肉等。宜吃的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藥、慄子、白果、核桃等。
另外,冬天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
冬陽可貴,我們要多出去走走,多曬太陽,保持心情愉悅。
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的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在民俗活動中,人們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十月朝,餈粑碌碌燒。」
在南方的某些地方,則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人們把糯米蒸熟搗爛製作成圓形,象徵著豐收、喜慶和團圓。
吃餈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這樣才過癮,才能充分地體味到農家樂趣。
小雪時,臺灣等地的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
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還有旗魚、沙魚群等也會到來。
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
這句話說的是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我們就可以捕到大量「豆仔魚」了。
小雪時候,我們可適當進補,平衡陰陽,但進食過多高熱量的補品,會導致胃、肺火盛,表現為上呼吸道、扁桃腺、口腔黏膜炎症或便秘、痔瘡等病症。
因此,我們在進補的時候,要注意我們的身體是否符合進補的條件。
虛則補,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
還要多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蘿蔔、松花蛋等。
還要多食熱粥,如有養心除煩作用的小麥粥、消食化痰的蘿蔔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等。
雞湯也有很好的補虛功效,多喝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
魚湯則有健脾開胃、止咳平喘等功能,也可在寒冬裡多進食。
多飲水,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
我們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能降低血液粘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除了食療,我們還可以每天用熱水泡腳,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都暖和起來。
每次泡腳時間為20分鐘,水溫為42℃左右最佳。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小雪時節,南方的晝夜溫差大,請大家適當地增衣添暖,好好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