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溫州」跑好疫情急救「接力棒」——溫州市急救中心抗「疫...

2020-12-13 快點溫州

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120急救中心是院前急救的第一棒,是廣大市民的生命熱線。自疫情發生後,溫州市急救中心全體職工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始終堅持在院前急救第一線,成為抗擊疫情的「前哨站」。

急救中心調度員徐佳佳:先生,你好.我這邊是溫州市120.你這邊的話報警說是你們一家四口都有發燒,需要救護車,是嗎?

朱先生:對,對 。

急救中心調度員徐佳佳:我想問一下你們這邊體溫分別多少嗎?

朱先生:昨天晚上夜裡才37度多,然後早上起來就一下子38度、39度。

急救中心調度員徐佳佳:之前有沒有去過湖北,或者是溫州銀泰這些地方?

朱先生:都沒有去過,我們都在家裡。2月7日下午,調度員徐佳佳接到朱先生的求助電話,專業護士出身的她,用電話醫學指導朱先生對患兒進行有效的散熱方法。

急救中心調度員徐佳佳:那你暫時先不要給他服用美林,先用冰冰貼給他貼起來,然後冰箱裡如果有冰的話,您就是可以物理降溫一下,或者用溫水擦浴一下。

朱先生:好的

急救中心調度員徐佳佳:先生我們這邊的話,就是儘快給你安排車輛過去。

對於佳佳來說,朱先生的事不是個例,疫情期間,大量的諮詢和呼救電話撥打進來。她需要更多的耐心,仔細地甄別、記錄,處理好每一個電話,隨後交給接棒的急救人。

溫州市急救中心120調度員 徐佳佳

我們在疫情期間,我們的急救車輛它是分為普通車輛和發熱轉運車輛的,像這種發熱轉運車輛,我們都是要經過消毒的,避免交叉感染。還有是醫護人員要做好自我的一個防護,所以相對於普通車輛來說,時間等待的會稍微長一點。

120救護車駕駛員劉德橫,他最忙的時候一天累計出車高達8趟,按照一趟平均半小時來計算,連續十幾個小時進行運轉。

轉運確認、疑似病人和密切親密接觸者和平時的急救不同,防護服密不透風、車廂裡又悶熱,儘管如此,同樣的一幕幕,急救人奔波在路上天天上演著。

溫州市急救中心120急救車駕駛員 劉德橫

防護服一穿著整個人就開始冒汗、出汗,然後如果帶著護目鏡,護目鏡一下就會起霧。前面也看不清楚,因為你看的視野它也就會變得比較窄一點點。

駕駛員要耳聽八方,眼光六路,你耳朵要聽,眼睛要看,防護服穿了,效果都是比較差一點點,安全係數,就是說駕駛的時候,安全可能就沒有那麼多的保障,所以說開起來就比較困難。

急救人全天候待命,第一時間接診發熱患者,把每一次出診都看成是一次必須打贏的戰鬥。他們在轉運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患者們的情緒,能給出及時的安慰。從外地回來的劉大姐,接受6次核酸測試後,才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

溫州市急救中心120急救車駕駛員 劉德橫

我看到她,我說劉大姐,你我也不希望你再坐我們的救護車,這次進去你就當旅遊一樣,或者是說把你這一生的院全部住完了,你後半生就不用再住院了,你也不生病了。

現在我們國家救治病毒設備是很完善的,經驗是很豐富的,你放心,你只要進去了就可以救治。你這個以後就沒有什麼大病大災了,就這樣安慰她。

每次完成任務後,急救車輛必須進行噴灑消殺、密閉紫外線消毒燈措施,並且妥善處置好醫療廢物等,為迎接下一場戰鬥做準備。疫情發生以來,在最艱難的時刻,運送隊的成員們也時常在過程中受到來自被市民們感動、觸動的時刻。

溫州市急救中心120急救車駕駛員 劉德橫

有些司機他就會伸出一個大拇指,從駕駛室伸出一個大拇指,表示給我們點讚。心情是很高興的,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急救人。

疫情以來,急救人時刻提著一顆心,最擔心的就是同事們可能會被感染。在物資和人員最緊缺的時候,大家一致堅守在崗位上,體力不支,靠著牆根就睡覺。

溫州市急救中心黨支部書記 主任 甘樺

我們工作人員壓力非常大.他們是下了日常急救班來上這個專班, 所以一直都是沒有休息的狀態。

我們最忙的一天 ,(運送)十七八個病人 .我們工作人員就在等救護車消毒的時候, 靠在牆邊就睡著了. 讓人非常地心疼.

作為這次疫情的一線工作人員,為了工作,為了家人,他們主動放棄輪休時間,不回家休息,全天候備戰,隨時待命。2月9日上午,應急班醫生陳克接到了轉運一位疑似新冠肺炎感染的發熱患者的指令。到達患者家裡時,陳克發現,老伯家住10樓,由於年事已高,又發著高燒,老伯行走十分吃力,而且因為長期居家隔離,身邊也沒有家屬在。

溫州市急救中心急救醫生 陳克

因為他自己有點呼吸有點費力,然後行動不是很方便,我們推車的話進不去他小區的電梯,然後我本來是想,想著把他背下來的,那是因為他體重的關係,我就說讓他手搭在我的肩膀上,然後攙扶著下樓。

就這樣,陳克用自己的肩膀給老人當「拐杖」,為了讓老人行走時輕鬆一些,他努力撐著臂膀,微微彎著腰,身體向前斜,將老人重心儘量靠向自己,從樓上一直扶到樓下,並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老人躺在救護車推車上。

溫州市急救中心急救醫生 陳克

我覺得這個不單單是我能做到,我們急救醫生都能做到,我們中心單位的醫生都能做到,或者是做一個急救醫生應盡的職責而已。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急救人日夜堅守崗位,他們恪盡職守,認真完成每一次任務。作為一線醫務人員,讓每一位患者看到希望,增強和疫情抗爭的鬥志。

白袍加身、口罩遮面,他們用堅毅的眼眸透射著堅定的信仰。

溫州市急救中心黨支部書記 主任 甘樺

截至到3月31日左右 ,我們送了1600多位發熱病人和疑似以及密切接觸者,確診病人有160多位。

來源:健康溫州

編輯:ZMZ

責編:谷璋彤

主編:金蓓蕾

審核:陳泰漲

監製:陳亦全 陳希瑜

總監製:陳振仕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愛心助力 共抗疫情 西安急救中心向福華出租汽車公司贈送錦旗
    陽光訊(記者 韓文韜 實習記者 張媛媛)2020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開始,醫護人員都奔赴了一線或各個工作崗位,為了讓醫護人員安全、便捷出行,西安出租汽車「愛心車廂」志願團組建起抗疫支援隊,為醫護人員提供全天候免費的公務用車服務。
  • 溫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扛起使命擔當 譜寫一曲抗疫服務動人華章
    溫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扛起使命擔當 譜寫一曲抗疫服務動人華章 2020/12/14 07:53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658
  • 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 重慶大學附屬中心醫院 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大學附屬中心醫院全院黨員幹部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 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醫院黨委高度重視、及時研判、精心組織,發出倡議、團結帶領全體黨員幹部和全院醫務員工全力投身於疫情防控工作。
  • 溫州市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專場新聞發布會
    他們是國家衛健委駐武漢指導專家組成員,溫州市人民醫院院感科科長兼市院感管理質控中心常務副主任、主任護師吳紅梅;溫州市第二批援鄂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隊長,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歐陽金生;溫州市第二批援鄂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成員,蒼南縣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代理護士長、主管護師易同燕;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甌江口院區104隔離病區主任、副主任醫師李嶽春;樂清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趙暉
  • 流鼻血仰頭躺下都錯誤 溫州超九成市民不懂急救
    「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凸顯了民眾急救知識的「短板」,因此,最近溫州各醫療機構也先後推出急救知識培訓活動,如溫州市急救中心將在本月17日開展培訓,鹿城區紅十字會則聯合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於本月10日開始分三期培訓
  • 一幅幅「童眼看急救,繪生命之光」太有才
    世界急救日主題活動暨少兒急救創意繪畫比賽頒獎儀式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開啟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創意繪畫畫展。每年9月的第二個周六是「世界急救日」,今年9月12日是第21個「世界急救日」。為提高社會對急救培訓的知曉率和參與度,讓孩子們從小學習急救知識。今年7月至8月,溫州市急救中心和溫州晚報聯合發起公益活動「童眼看急救,繪生命之光」少兒急救創意繪畫比賽。
  • 當好「關水龍頭」的人——記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
    如今的溫州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有一群人始終沒有停下腳步,他們是築牢城市公共衛生防線的「隱形衛士」——疾控中心疫情防控人員。日前,全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總結表彰大會上,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被授予「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 ICRC急救專家反思COVID-19疫情下的急救教育
    受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包括急救課程在內的許多培訓無法進行面對面教學,在線教育成為一種選擇。採用在線教育的培訓模式,除了改變了培訓工具和平臺,還需要考慮哪些因素?近幾年,急救App和在線課程湧現,讓教育規模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哪些新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
  • 溫州市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專場新聞發布會召開
    4月9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專場新聞發布會,吳紅梅、歐陽金生、趙暉等奮戰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講述自己的抗疫故事,並分享抗疫期間暖心和難忘的故事。「不害怕嗎?也害怕!感恩四面八方所有的援鄂抗疫力量!感恩平安歸來!我會繼續努力!」「不害怕嗎?也害怕!但我們有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在發布會上,吳紅梅說,經過武昌醫院全體領導及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該院ICU重症監護病房醫務人員實現零感染,南湖院區零感染,學院方艙也零感染。
  • 「雲抗疫·心連心」——僑鄉僑愛暖僑心
    12月11日下午4時30分,在溫州市健促會名醫大講堂舉行了「雲抗疫·心連心」海外僑胞中醫藥與防疫知識講座。為更加直觀有效地幫助僑胞解答疫情相關問題,專家們不僅直播第一手防疫知識,還現場連線了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家的溫籍僑團負責人。
  • 張伯禮院士縱論中醫藥抗「疫」:中西醫並重 打造中國特色醫療急救...
    張伯禮院士縱論中醫藥抗「疫」:中西醫並重 打造中國特色醫療急救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1月27日應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急召飛赴武漢,至今已逾40天,一直戰鬥在抗疫一線未下戰場。作為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的他,同時還是武漢地區首家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的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  在這一特殊時點,張伯禮院士就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抗擊疫情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此次疫情後中醫藥發展前景等問題,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的連線採訪。
  • 濰坊市最美抗疫衛生健康人、濰坊市中醫院十佳醫師、十佳青年醫師...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18日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衛生健康人不計報酬、無畏生死,勇敢投入到抗疫第一線,湧現出許多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為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進一步增強衛生健康人職業榮譽感,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在2020年醫師節來臨之際,濰坊市衛生健康委開展「最美抗疫衛生健康人」評選,濰坊市中醫院36人、團隊獲此殊榮。
  • 3歲男童溺水,父母的急救釀成大禍!這些急救方法求你別再犯了
    在溺水發生後,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人工呼吸和心肺按壓急救。但由於這兩個方法在操作上有一定難度,所以更多人會選擇「倒掛急救」。不管是社交平臺上,還是媒體,也會宣傳這種「倒掛急救」。只是,這種急救方式在醫生看來,簡直就是「火上澆油」!
  • 健身會員心臟驟停、肌肉溶解,急救和篩查是教練必修課|GymSquare
    「一部分教練的急救水平較低,機構也只是看一看證書有效期,比較形式化」,GymSquare採訪的深圳私人教練表示,「教練必須要會急救,至少每個月練習一次,雖然目前已經有健身房配了AED,但不會急救技能也白搭」。相應從現狀來看,國內教練急救考核並非原則上百分百執行。
  • 我們再跑快點,趕在疫情前面
    「您好,這裡是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您好,有一名疑似病例,需要立刻轉院,請馬上安排……」這是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急救中心的日常,抗「疫」期間,這樣的電話更為頻密、緊急。疫情就是命令,轉運就是責任。自疫情發生以來,湛江中心人民醫院高度重視,要求全院職工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特別成立專門的疫情防控院前轉運小組,安排該院兩臺負壓救護車24小時值守,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可以隨時投入戰「疫」之中。
  •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在全球戰「疫」中發出甌江好聲音
    堅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可以打贏這場全球抗擊疫情的阻擊戰……」近日,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向全球幾十所合作院校發去了信件,字裡行間透露出共同攜手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心。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暴發並擴散蔓延的態勢下,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師生迅速行動起來,通過多種形式紛紛發出「甌江好聲音」。
  • 一起來get急救技能!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 也讓我們意識到 生命與安全教育的不可或缺。 為此,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為大家帶來了《家庭急救手冊》。
  • 急救中心司機穿尿不溼接患者:每次都要洗澡,皮膚洗得已經裂開
    杭州急救中心的駕駛員胡大鵬,大年初一從山東老家開13小時的車返杭,負責接疑似和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為不耽誤時間,急救中心駕駛員都剃成寸頭,還要穿上尿不溼。面對妻子,民警開始「數落」她:「你傻啊跑這麼遠送過來?」警嫂放下袋子讓他自己拿,民警邊走邊說:「哎呀好想你怎麼辦?又不能見面」希望所有「抗疫」一線的人員都可以早日團聚!
  • 給湖大碩博研究生當「導師」——長沙市120急救中心開展急救知識...
    11月30日,長沙市120急救中心開展急救知識科普進校園活動。56名湖南大學碩博研究生走進120急救培訓中心,通過VR體驗、仿真練習等方式,對課堂學習的急救知識與技能進行練習與鞏固。此前他對急救認識並不深刻,通過這次現場培訓,他對急救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急救知識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他認為,120急救中心的老師們在急救知識的科普上奔走、呼籲、力行,是醫者關愛生命最生動的詮釋。
  • 武漢市中心醫院開展急救培訓 普及市民急救知識(圖)
    「我為家人學急救」歸來曬圖!     荊楚網消息(記者 馮凱 楊柳)5月24日上午,由荊楚網、武漢市衛計委、武漢市中心醫院聯合開展的首期「我為家人學急救」市民免費急救培訓活動圓滿落幕。百餘市民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培訓現場觀摩,18名荊楚網網友通過理論和操作學習,拿到了急救合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