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說一說春秋時的名醫扁鵲。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
可能很多人要問了,扁鵲怎麼出裝啊?丫丫個呸的,這就有點丟人了啊。這可是古代著名的醫祖,不是什麼遊戲人物啊。大家都有點文化素養哦!
那我們先來說說可能很多人上學時都學過一篇課文,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大概的意思呢是扁鵲通過自己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看出了蔡桓公身體出了問題,想要給蔡桓公治療,蔡桓公覺得自己身體倍棒吃嘛嘛香,覺得扁鵲這樣的醫生是救治沒病的人才有這麼大的名聲,所以很是不高興。就這麼過了好長時間,扁鵲每隔十天都會去看蔡桓公,每次都說蔡桓公的病加深了,蔡桓公每次都很不高興。就這樣去了三次,扁鵲看出來蔡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自己治不好了。就在心裡給蔡桓公哀悼一番,悄默聲息的就走了。蔡桓公這時才發現自己身體好像被掏空,趕緊叫人去找扁鵲,誰知道呢,扁鵲早都到了秦國了。於是乎,蔡桓公一命嗚呼矣!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啊同學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啊!身體和工作都是一樣,與君共勉之。
書本上的我們說完了,我們再說說另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啊春秋戰國時期呢,有位神醫被尊為「醫祖」。沒錯,他就是「扁鵲」。一次,魏文王問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就回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問了:「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回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裡;而我只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看來呀,扁鵲不僅僅自己有很大的本事,家裡人一個比一個還要強啊!
最後一個故事就更厲害了,扁鵲換心!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於謀而寡於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於慮而傷於專。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扁鵲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即悟,如初,二人辭歸。 (選自《列子·湯問》)
說魯公扈、趙齊嬰兩個人身體有些不對頭,就找扁鵲看病去了。扁鵲診斷後對他們兩個人說:你們兩個啊,一個志向很大而氣概不足,計謀很多卻猶猶豫豫。一個呢志向不大卻很執著。如果相互把心換一下,我覺得就都好了。與是扁鵲給兩個人都喝了自己的藥酒,讓兩人昏昏沉沉的睡了三天,把雙方的心互換了過來。然後又給雙方服了自己的獨家秘藥。兩人就醒了,果然兩人的感覺一下就不一樣了,感覺像換了個人似的。大榭扁鵲後就回家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只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趨於完美。所以這麼看來取長補短是多麼重要啊!
喜歡請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