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60周年慶祝大會在南校園梁銶琚堂隆重舉行。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教授,教育部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哲學系張異賓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原系副主任夏書章教授、原系主任李錦全教授等千餘名師生系友、嘉賓以及長期關心、支持中山大學哲學系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歡聚一堂,共襄盛會。由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設計創作,並被中山大學哲學系收藏的雕塑作品《猴之隨想》被製作成紀念品,讓本次盛會的哲學意味深長,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且富有特色。
猴之猜想(許鴻飛提供)
記者了解到,在許鴻飛看來,哲學和藝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他一直非常關心和支持中山大學哲學系的發展,設立了「許鴻飛藝術基金」支持哲學系舉辦「藝術與人文」系列講座和活動。因為他對哲學系文化氛圍的營造作出的獨特貢獻,在本次慶祝大會上榮獲「發展貢獻獎」。
許鴻飛這次創作《猴之隨想》被哲學系收藏及眾多紀念品製作完成,是應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60周年慶祝活動之約,雖然時間緊迫,仍然出色完成,充分體現了許鴻飛雕塑創作的效率。
一般來說,一件作品從創作到修改再到製作等有一系列的程序和步驟,需要較長時間反覆打磨,由於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準到位,稍有閃失便難於完成,在短短幾周內完成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一般人不敢輕易接受這樣的任務。不過臨急受託,對於許鴻飛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幸福城市、廣東省藝術節、國際紀錄片節、最美教師等多個重大活動獎盃的誕生,都是在開幕前夕接到主辦方委託創作,每次他總能在緊張之中從容應對,出色完成了任務,為大家帶來具有驚爆效果的佳作。
許鴻飛接受記者採訪(資料圖)
雕塑藝術在發揮社會功能時,既需要講求藝術性,也需要講求效率。積極響應和實時滿足社會需要,發揮它的社會功能,才能將雕塑藝術發揚光大。從哲學角度來說,雕塑藝術也是一門「知行合一」的藝術。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署名除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