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山橋米:品牌響 萬裡香
青梗如玉,腹白極小,顆粒細長,光潔透明。這就是水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橋米。「橋米長,三顆米來一寸長;橋米彎,三顆米來圍一圈;橋米香,三碗吃下賽沉香。」在湖北省京山市,這首當地兒歌描繪的正是橋米之妙。
得天獨厚渾然天成
橋米的原產地位於京山市孫橋鎮蔣家大堰村,該村地處大洪山餘脈南麓,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加之灌溉水源來自山澗泉水,非常適合優質稻穀的生長。據史料記載,早在明嘉靖年間,這裡出產的大米就被選為「貢米」。2008年7月28日,「京山橋米」被核准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這裡的土質與別處不一樣,我們都叫它白散土,粘性特別強,過去人們常用它來補鍋。」當地一位老人介紹,憑藉著這一優勢,當地出產的大米外觀與口感較好,備受消費者青睞,價格也比別的地方要高。據了解,京山有大小河流500多條,大中小型水庫150多個,而且大都是泉水匯集而成,橋米田土壤中的有機質、全氮、鹼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都明顯優於周邊其他地區的產田。灌溉的水源多來自山澗的溫泉水,含有豐富的鐵、硒等微量元素,特別是鐵的含量比較高。此外,當地還有著充足的日照條件等自然優勢。
京山境內有新石器時代的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穀殼等,證明當地的水稻種植歷史相當悠久。據當地人介紹,京山橋米田最古老的原生稻種叫做「洋西早」。「洋西早」成熟時能長到半人高,容易倒伏,生長周期長,產量卻極低,出米率也低,但是品質非同一般。
2004年前,雖然京山橋米「吃香」,但產量較低。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京山農民開始引種優質稻種「鑑真2號」,加工出的橋米十分搶手,並以「皇族品質」在南方大米市場颳起了一股「京山旋風」,深圳還曾一度出現「京山米貴」的現象。
京山橋米走紅之後,幾乎一夜之間,京山市冒出了500多家大小糧食加工廠,有近10萬農戶開始種植,可謂「家家機器響,戶戶篩米忙」。但是,一些不規範的小型加工廠濫竽充數,為此,2005年,湖北省提出了打造湖北「一袋米」工程的戰略目標。隨後,京山市有關部門就開始對全市200多家糧食加工企業進行全面清理,京山國寶橋米公司、湖北京和米業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獲準使用「京山橋米」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用標誌。此外,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當地專家進行調查研究,加大對生產企業的監管,制定了「國寶」橋米從種子培育、種植、收購到加工全過程系列標準,指導企業按標準生產。同時還加強與農戶的緊密聯繫,指派專家現場技術指導,引導農民按標準化種植。
打造品牌搶佔市場
「上世紀90年代末,京山橋米的確響亮,幾乎家喻戶曉。可以這麼說,有人或許不知道京山市在哪兒,但知道橋米的人都知道京山這個地方。」湖北京和米業有限公司(下稱京和米業)常務副總經理何念說,這恰巧說明了橋米在食客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京和米業成立於2002年7月,其前身為臺嶺糧油加工廠,改革開放前主要從事口糧代加工;改革開放後,隨著糧食市場的不斷放開,企業也逐步進入市場化,京和米業逐漸意識到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走上了品牌興農的發展之路。
「京山大米因其米質好、口感好深受消費者喜愛,作為一鬥難求、米中精品的橋米更是享譽全國。」何念表示,為打造京和品牌,京和米業率先利用橋米的影響力申請註冊了「京和橋米」商標。憑藉過硬的質量和口碑,京和橋米的銷量越來越好,而京和橋米的品牌也逐漸深入人心,現已成為京山名片,走向了全國。
為了得到最正宗的原料,滿足消費者對真正橋米的需要,京和米業與橋米原產地的核心區——孫橋鎮蔣家大堰村村民籤訂訂單協議,協議規定訂單農戶必須按照「五統一」的模式進行種植和管理,產品由公司以不低於合同約定的價格統一收購,這樣既保證了原料的品質,又保證了農民的利益。「經過多年的努力,京和橋米銷量已由當初的年銷量幾噸發展為現在的500多噸,每年為公司創造近200萬元利潤。」何念說。
如今,京和橋米源源不斷地湧入沃爾瑪、家樂福、中百、中商、武商等大型超市,受到消費者喜愛。令何念印象深刻的是,在「京山橋米」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準註冊之前,很多不法商販、廠家使用假冒偽劣產品冒充橋米,對橋米的品牌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在何念看來,這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損害了「京山橋米」的形象,也給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隨著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侵犯智慧財產權和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的打擊力度,現在市場上假冒橋米的產品越來越少,呈現出良性發展的趨勢。」何念說。
「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橋米產業會發展的越來越好,公司也會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改進生產工藝,使橋米能走進更多家庭的餐桌。」何念說。
(柳 鵬)
(責編:龔霏菲、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