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生長 共繪「同心圓」

2020-12-19 南方新聞網

海風習習,入夜後的維港星光繾綣。獅子山下,融入大灣區懷抱的「東方之珠」,璀璨依舊。

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石牙璋,刻有商代流行的陰線紋,佐證香港三千多年前與中原文化相連的血脈;李鄭屋漢墓出土刻有「大吉番禺」的墓磚,印證兩千多年前漢代時香港與廣東割捨不斷的根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近兩年來,粵港之間從文化交流到文化交融,跳動著越來越強勁的文化脈搏。從歷史街區保育活化到西九文化區的誕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港城市肌理中復甦;從文化交流到文化產業交融,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築夢,電影、電競、文創等文化產業領域激蕩新火花。

同飲香江水,共築灣區夢。無法割裂的文化血脈、無限可能的發展機遇,文化成為串聯起彼此昨天、今天與明天的紐帶,在時間與空間雙重坐標上為粵港澳三地畫出「同心圓」。

延續文脈

保育活化歷史建築

維多利亞港碧波蕩漾,西九文化區猶如一顆被捧出的鑽石,熠熠生輝。2013年破土動工的香港西九文化區,坐落於維港最後一塊人工填海區,香港媒體以「得西九,得天下」形容其珍貴稀缺。

華燈初上,香港西九戲曲中心流光四溢、通體透亮……於去年初建成啟用的西九戲曲中心,是粵劇、京劇、崑曲等中國傳統戲曲在香港閃亮登場的新舞臺。

去年歲末,為紀念粵劇成功申遺十周年,在戲曲中心茶館劇場的舞臺上,來自粵港澳三地的老中青三代粵劇人同臺獻演,共展「南國紅豆」百年芳華。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說:「香港的西九戲曲中心有先天地理優勢,疫情前,內地觀眾可以直接搭乘高鐵來看戲,當晚即返。」

「除了常演常新一眾經典老戲,我們推出了一系列小劇場粵劇,儘可能給予年輕粵劇人展示的平臺。」鍾珍珍介紹說,在保留傳統排場戲的同時,戲曲中心增加實驗性部分,縮減演出時間,令其成為大眾可普遍接受的90分鐘長度。

戲曲中心高8層,這裡集戲劇、藝術、教育和公共空間於一體,成為嫁接粵劇走向未來的橋梁。「西九戲曲中心努力為現代觀眾營造戲曲氛圍,請內地或者本地藝術家、學者定期舉辦講座。」鍾珍珍介紹說,戲曲中心周末還會舉辦手工工作坊,例如帶領孩子們用紙做宰相帽,老師會告訴他們這些頭飾在粵劇中的功用,在深入淺出的互動遊戲中降低欣賞粵劇的門檻。

取自「鼎」之外形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今年11月18日封頂,將於2022年落成。行雲流水的建築外觀,以及內部融合紫禁城中軸遞進靈感的設計,展示著中華文化內涵。不久後,來自北京故宮的「國寶」將在這裡大放異彩。

除了以西九文化區為代表的新文化設施外,香港政府通過歷史建築的保護,延續城市文脈,讓優秀傳統文化重獲生機。自2008年2月特區政府開始引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目前開展活化19個項目,其中5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香港九龍青山道上的荔枝角醫院建築群,改建後成為饒宗頤文化館,成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經常舉辦各種文化學術講座、研討會、展覽、藝術表演。饒宗頤教授生前曾視之為推動中華文化復興的基地。

旺角的雷生春堂,位於兩條道路夾角中間的一座四層唐樓,活化後變身市民可體驗的中醫藥文化展示中心,不僅設有涼茶館,還開設浸會大學的中醫藥診所。

位於香港島上環荷李活道的「PMQ元創方」,前身是警察宿舍,活化後變身為創意中心,雲集超過100位設計師和創意企業家,展示別具一格的時裝飾物、時尚生活產品,是香港市民打卡的文化創意新地標。

香港人習慣用「保育」「活化」形容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城市肌理中被激活復甦。歷史建築「活」在當代,成為香港文化新地標。

產業共融

融入灣區展現新機

滔滔香江水,匯聚四海風,香港擁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魅力。大半個世紀以來,以香港流行歌曲、港產電影等風靡內地的香港文化,為這座神奇的「東方之珠」增添動人光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時代」年產高達200部,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好萊塢」。但隨著內地、韓國等地的影視產業崛起,香港電影輝煌不再。陳可辛、杜琪峯、徐克等知名香港導演轉入內地發展,「合拍片」大獲成功。

2019年4月,國家電影局為進一步支持港澳電影產業在內地發展,宣布出臺五項新措施,全面放寬港澳電影產業進軍內地市場的限制。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出臺,更多香港影視人融入大灣區合拍電影、電視劇,成為香港影視業重新崛起的一條生路。

悉數2019年國產影片票房前十,《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少年的你》4部電影均為內地與香港合拍片。2019年全年通過立項的內地香港合拍片已達59部。

從事電影行業40餘年,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洪祖星見證了香港電影的潮起潮落、興衰更替。洪祖星認為:「港產片的唯一出路是靠內地的開放市場,合拍片的市場很大,已無須再分內地片和港片。」

曾在TVB以導演《天龍八部》聞名的香港導演何澍培,1999年轉戰內地拍攝偶像劇《真情告白》大獲成功,之後他全面轉入內地發展,先後拍攝出《少年天子》《少年包青天3》《大丫鬟》《老九門》等多部有口皆碑的電視劇。

「融入大灣區發展,有香港影視的未來。」何澍培告訴記者,他希望拍一部粵港澳大灣區題材的電視劇,以一個年輕人從內地到香港發展的故事線索展開,「找到文化的共通之處,講述正能量的故事」。

「作為超過50歲的北上導演,我每天仍在學習,開放地接受年輕人的意見。」何澍培告訴記者,香港影視人才進入內地發展,最重要的是拍出「接地氣」的作品。另一位香港電影導演韓平目前正在佛山拍攝一部掃毒題材的合拍片。「香港影視從業人員必須要學習和融入內地,將兩地文化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創意,做到『接地氣』很重要。」

作為曾經的「亞洲娛樂中心」,香港近年來在遊戲電競、文化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上蓄勢待發。港島南區鋼線灣,香港數碼港雲集超過300家科技與數碼創意企業。2019年,香港特區政府耗資5000萬港元在這裡打造世界級電競比賽場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多項重要賽事在此舉辦。

香港電競總會創會主席周啟康認為,大灣區內的深圳、廣州等城市電競產業都非常成功,「我期望三城可以更多交流,聯合舉辦電競賽事,讓大灣區各城市青年人增強互動交流,形成整體發展電競行業的格局」。

香港電競體育總會理事會主席鍾培生認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電競行業發展中,可發揮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角色,而廣深等城市則可以整合電競選手資源,為香港電競發展提供更多人才。「在電競產業上,騰訊是全球最大的電競公司,並已在香港上市,香港電競可以多與深圳交流,深港雙城在電競互娛等多方面應當展開更多溝通合作。」鍾培生說。

尋夢灣區

港青創業融入內地

珠江香江激蕩共生,人文之橋凌空飛架。從三地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到連續舉辦十餘屆的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一座人文相通之橋正連通三地。

據統計,2019年廣東接待香港過夜遊客2299.36萬人次,開展粵港雙向文化交流161批3159人。香港還通過「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等項目,推動更多青少年進入內地發展,在創業中融入大灣區懷抱。

廣州最繁華的天河商圈,成立三年多的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選址於天娛廣場,門口的展板展示著青年之家發展壯大的歷程。步入其中,一個偌大的咖啡廳溫馨愜意,為來穗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交流互助場所。

記者來訪時,「港夫廣妻」短視頻的創始人李劍禧、孫嘉晞正熱火朝天地討論下一集要拍攝的腳本。「港夫」李劍禧與「廣妻」孫嘉晞,今年3月底在廣州開始了短視頻創業,以夫妻二人的生活趣事為腳本,開設「港夫廣妻」抖音號,已擁有數萬粉絲。

「廣州這幾年發展好快,我們自編自導做短視頻,希望更多香港人了解今天的廣州生活。」李劍禧說。未來,「港夫廣妻」將推介大灣區更多好吃好玩的去處,並嘗試做電商。

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創立,離不開一位香港人林惠斌。2000年,他從香港來到廣州打拼,創辦一家食品生物科技高新企業。如今,昔日的青年已成長為溫文爾雅的中年人。2017年,在他和幾位港澳籍天河區政協委員的提議下,廣州市首家港澳青年之家在天河區掛牌成立。

「我們希望在這裡營造一個家,搭建港澳青年到廣州創業的交流平臺,解決他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痛點。」林惠斌告訴記者,幾年來,進駐這裡的港澳青年創業項目已經過百家,還湧現出「醒電」「金剛迷你倉」等頗為成功的網際網路創業項目。

11月20日,第16屆深圳文博會落幕,今年的香港館以虛擬展廳形式亮相,由已操刀過三屆文博會香港館設計的香港籍設計師黃競再度負責設計。

2001年從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碩士畢業後,黃競選擇進入一家香港本地的設計公司。「當時我對就職公司有三點要求,香港的公司,國外的設計師,內地的工廠。」此後十餘年,黃競頻繁往來於香港和內地。2015年,黃競在深圳創辦起自己的設計品牌,並擔任深圳家具協會國際設計聯合會總裁。幾年來,黃競不斷將香港優秀設計師引入內地。

「大灣區各城市優勢互補、互相聯動,不僅有利於激發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也有利於降低商業成本,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用黃競的話說,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創業才有未來,現在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目前,廣東已建成近50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港澳青年在廣東的創業團隊近600個、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而「青年同心圓計劃」粵港澳臺青年交流合作發展項目自2015年啟動以來,廣東省共青團和青聯組織對接174家港澳臺青年社團,累計開展交流活動項目1552個,累計覆蓋粵港澳青年23.5萬人次,助力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同舟人,誓相隨,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正如《獅子山下》鏗鏘有力的歌詞,大灣區青年們奮鬥追夢的堅實腳步,銘刻下大灣區「同心圓」最深的紋路。

專家觀察

發揮文化共融特色 擔當灣區對外門戶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薈萃、華洋雜處之地,香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生長的產物。近年來,香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揚,的確有不少新氣象。

香港的西九龍文化區正在積極建設中。戲曲中心已於去年初建成啟用,為粵劇表演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場地,兼及京劇、崑曲等戲曲的演出。香港的「中國戲曲節」,日後也可以在這裡舉行。西九的故宮博物館將於2022年落成。日後,9個展廳中的5個將長期展覽北京故宮的珍貴文物;其餘4個展廳亦以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為主題。加上香港藝術館、歷史博物館及文化博物館,展出中華文化藝術的空間將大為提升,可以經常舉辦世界級的大型展覽。

香港剛啟動了《香港地方志》的彙編工作,預計共66卷,約2500百萬字;同時會舉辦多種學術報告會及相關展覽。這項工作將會讓市民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香港的國史教育中心得到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的大力支持,將為香港的青少年同學們安排尋根之旅,加深同學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的認識。團結香港基金屬下的中國文化研究院,組織編寫了燦爛的中國文明、通識網及篇篇流螢三個大型網站,配合中小學的課程,加深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每日平均瀏覽量逾六萬八千頁;學生佔八成以上,亦有不少內地的使用者。香港的中國文聯會員最近成立了香港文聯,包括眾多知名的藝術家、學者、文化人,積極推動香港的文化建設,更期望為大灣區的文化事業作出貢獻。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香港文化發展迎來了嶄新的歷史機遇。一方面,香港是大灣區對外交流、文化融會的門戶和平臺。香港的國際網絡和涉外經驗都可以為大灣區的未來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提升大灣區的經濟和文化競爭力。另一方面,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整體發展格局,與澳門、廣州、深圳等城市共同在文化產業上聯動發展,在電影、電競、創意產業等多方面,建構粵港澳大灣區新的國際文化競爭力。

對於促進香港在文化上進一步融入大灣區文化「同心圓」,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推動港青在大灣區版圖內文化尋根。建議多辦香港青少年的大灣區尋根之旅,成為他們歷史課的一個單元。許多香港青少年參加了尋根之旅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都產生了非常積極和正面的作用。

第二,建議多辦大灣區內文化藝術團體之間的交流演出活動。大灣區內的藝團可以經常交流演出。條件成熟時,可以辦跨境的藝團,促進大灣區內城市文化產業的共融。希望香港文聯的成立,能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三,建議讓香港的各家大學在大灣區內設立分校、研究所、創新中心、孵化中心。這樣,可以為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和創業提供門路、條件和堅實的基礎。

文化交融是香港文化與生俱來的特質,這包括了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也包括了與嶺南文化等全國各地域文化的交融。在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中,香港大可發揮這種文化共融的特色和精神,為大灣區的文化建設作出貢獻。展望未來,香港應可依託大灣區厚重而豐富的嶺南文化底蘊,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為中外文化的交流共融,作出更大貢獻。

李焯芬(香港大學原副校長、香港工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南方日報記者 李培

見習記者 王昕桐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 劉毅 吳綺雯 黃依江 葉衛青 熊慧君 盧靜怡

聯合採訪報導

相關焦點

  • ...共繪最美同心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松山答卷」
    民族團結一家親 共繪最美同心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松山答卷」 2020-12-09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情暖開學季 共繪「同心圓」
    據悉,今年北海市檢察院還積極聯合共青團、婦聯、教育等多部門,成立未成年人保護聯盟,共繪&34;同心圓。
  • 特殊的升旗儀式,同心共繪中國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餘雯雯 通訊員 瀟瑤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黨團同心圓建設,9月23日上午,杭州市夏衍初級中學聯合錢投·鄰居中心、鄰嘉康復護理院共同舉辦主題為「憶傳革命新精神,同心共繪中國夢」的迎國慶主題活動
  • 晉疆共繪同心圓
    12月7日,山西援疆項目某部職工文化活動中心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即將竣工投用。該場館可容納800人觀看文體活動,填補了當地沒有大型文化演出場地的空白。 近年來,山西扎實推進「需求定製式」文化潤疆,先後投入資金7213萬元,為受援地新建群眾文化場所3.2萬平方米,培養文化旅遊、書畫、非遺及文化產業等專業人才1880餘人。
  • 共繪「社區+物業+居民」同心圓
    萬壽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創新物業服務機制,用心用情為百姓服務,共繪『社區+物業+居民』同心圓,使社區百姓真正感受到社區生活的新變化。」「提升物業服務能力水平,是破解社區環境綜合治理的瓶頸,民情驛站的成立,很好地引導了物業單位,站在居民的立場解決大家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社區物業服務企業從後臺走到前臺,由被動接訴向主動辦理轉型。」
  • 居民下單、物管會派單、物業接單,共繪物業服務同心圓
    為貫徹落實《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8月21日,椿樹街道以「集結幸福發聲人,共繪椿樹同心圓」為主題,舉辦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服務項目發布現場工作會,回望前期物業管理模式的實踐經驗,發布物業管理服務項目清單,和椿樹地區幸福「發聲人」一起,共繪黨群互融的物業服務同心圓。
  • 市衛生健康局「360健康同心圓」榮獲全市機關「十佳黨建品牌」第一名
    市衛生健康局「360同心圓」黨建品牌在此次評選中「奪冠」。 近年來,市衛健局全力打造「360健康同心圓」黨建品牌,局黨組成立了黨建品牌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全面動員部署,在三年一個周期裡,堅持每年制發一個專題文件,每年召開一次推進會議
  • 搭建網絡同心圓「經緯線」
    這兩種不同方式、不同方向的管理模式,一頭沿著赤道的方向奔騰而來,另一頭沿著本初子午線的方向呼嘯而去,在浩渺的網絡空間中,搭建起網絡同心圓「經緯線」。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毋庸諱言,今天的網絡空間秩序,還沒有真正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 共繪最美「同心圓」!張家港高鐵新城(塘橋鎮)三招做實基層統戰工作
    塘橋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說,「歷史+人文」塑造了塘橋鎮的「顏值」和「氣質」,也是這座城鎮發展的靈魂和支撐。目前,塘橋鎮重點打造五大載體,包括錢昌照故居、袁毅平攝影藝術展館、民盟「盟員之家」、王家花園和東渡苑傳統文化海外傳播交流基地等,形成宣傳統戰名人文化新地標,搭建統戰人士交流「好陣地」。2019年9月,張家港市委統戰部為東渡苑傳統文化海外傳播交流基地揭牌。基地作為良好的交流平臺,接待了大批海內外人士前來訪問。
  • 黨群關係是同心圓
    如果說,黨的初心使命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那麼,人民群眾具體、現實的利益就是這個最大公約數的基數,黨與人民群眾是同心圓。在黨群關係同心圓中,黨是領導核心,人民群眾具體的利益和價值觀差異就是長短不同的半徑,民心匯聚初心,初心連著民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麼是同心圓?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 吳騰生:求解漸近線·共繪同心圓——民營企業如何處理好老闆與職業...
    本期刊選汕頭市社會組織十大「領軍人物」、汕頭市林德叉車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騰生,藉助「漸近線」和「同心圓」的數學概念,剖析民營企業正確處理老闆和職業經理人之間關係的原則與方法。
  • 共享悅讀 群英薈萃同心圓讀書會
    聞著淡淡的花香,聽著舒緩的音樂, 4 月 23 日,一群喜愛讀書的文化人士歡聚在了一起,開啟了悅讀分享之旅。在世界讀書日當天,由達拉特旗政協文史委主辦,達拉特旗文聯、達拉特旗作家協會、達拉特旗詩詞學會、現代服務業辦和網際網路經濟服務中心、達拉特旗新華書店、雙畫微平臺等單位承辦的,以「廣泛凝聚正能量畫好政協同心圓」為主題的「同心圓讀書會」與廣大讀書愛好者見面了。達拉特旗政協主席劉永福,政協副主席趙謙宇、林冬梅、朝格圖出席讀書會。
  • 劉志剛:從「同軸圈」到「同心圓」——英語、西班牙語推廣對漢語傳播的啟示
    在語言、文化多樣性成為人類共識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借鑑英語、西班牙語對外推廣經驗的同時摒棄其殖民擴張邏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內推進語言文化「同心圓」式傳播,是漢語對外傳播面臨的重要課題。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認為:「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語言和宗教。」法國著名思想家羅蘭·巴特也曾指出:「無論從哪方面看,文化都離不開語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各國使用的語言約為6900種。
  • 南安市委統戰部:凝聚統戰「向心力」 繪就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
    其中,南安市第十三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將開展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系列宣傳活動,南安市統一戰線第四屆「社會服務周」活動將發揮各民主黨派、留聯會、新階聯界別優勢,關注民生、服務百姓,深入開展教育、科技、法律、醫衛、文化、慈善公益等30多場「同心」社會服務活動,切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 同在花城 心系未來 圓我夢想——永久免費的同心圓公開課又開課啦
    快來「同心圓」 這個周末必將與眾不同因為有你 整個世界註定從此改變」「我沒文化,就想能幫就幫,做一點是一點」同心圓活動永不謝幕的全民公益聯歡堅持「化整為零 積小成大」經常分散開展「同心圓+子活動」針對需求 簡單易行 方便參與
  • 構建「一點三圓」工作體系 共築事業發展同心圓
    △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黨委開展「禮讚新中國」黨員社會實踐採寫展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黨委在「一點三圓」的總體黨建工作框架下,以政治建設為同心圓點,畫好「育人同心圓」、「責任同心圓」、「黨群同心圓」。
  • 攜手六一兒童節 共繪廉潔童心圓
    正值黨風廉政宣教月,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5月26日,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基礎設施分公司光谷地下空間項目開展「攜手六一兒童節 共繪廉潔童心圓」家庭助廉暨慶「六一」主題活動,共10組家庭參加。
  • 《觀察》第89期(2021/01)-同心圓理論的歷史拼圖
    1945年臺灣光復後,日殖鄉土教育和同心圓理論退場,臺灣文教恢復華夏意識和中國認同,儘管不久又被置入反共元素。後現代與臺版同心圓論1990年代以後,臺灣文教的反共成分依然,且中國認同被學舌歐美後現代的本土論和族群論所取代,同心圓理論又死灰復燃。
  • 長沙坡子街社區:感黨恩跟黨走,同心共繪幸福長卷
    11月26日上午由天心區坡子街街道工作委員會、天心區坡子街商圈委員會指導,長沙市天心區坡子街街道坡子街社區總支委員會、長沙橘韻投資有限公司黨支部主辦,長沙市天心區崇善公益聯盟黨支部承辦的「感黨恩跟黨走,同心共繪幸福長卷」主題活動在五一商圈黨群服務中心一樓開展,橘韻投資有限公司黨員、
  • 鄉鎮|江華水口鎮:建立同心網格 畫出最大同心圓
    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按照「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指導思想,全面構建「社區-網格」的兩級統戰同心網格化服務管理聯動體系,「面對面、心貼心」畫出最大同心圓。 一是完善同心網格服務體系。將該縣水口新鎮劃分為31個同心網格,把社區移民以樓棟為單位放入網格服務區域,採取「一員多崗、一崗多責」的方式,聘請了43名熱心公益和社會服務的同心網格員,統籌協調轄區內的各類統戰資源,按照「五必訪,四送親」工作要求,做到:傳統節日必訪,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必訪,生病住院必訪,新納入網格的統戰成員必訪,年齡較大、體弱多病、家庭困難的必訪;節日送祝福,困難送溫暖,生病送關懷,亡故送問候,切實不斷提升社區的服務水平和統戰效果